中国科技闪耀东京奥运会
2021-11-22
在东京奥运会赛艇比赛女子四人双桨项目决赛中,中国队摘得金牌(图/新华社)
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健儿表现出色,一共夺得了包括38枚金牌在内的88枚奖牌。运动员出色表现可圈可点,金牌成色和数量可喜可贺。傲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助力。科技力量不仅应用到运动员的装备上,也拓展到了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
中国制造大放异彩
奥运赛场上,一套专业、科技赋能的运动装备,能给运动员的赛场表现以巨大助力。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中国制造正用另一种方式助力中国运动员创造佳绩。据了解,本届奥运会使用的比赛器材,约有一半来自中国体育制造商,产品和服务涵盖了乒乓球、举重、跆拳道、三人篮球等比赛项目。可以说,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制造大放光彩。
张孔杠铃
8月2日,在东京奥运会举重女子87公斤级比赛中,我国选手汪周雨夺得金牌。她奋力举起的,正是中国制造的张孔杠铃的产品。
张孔杠铃公司始建于1983年,是国家举重器材标准起草单位、国际举重联合会合作伙伴。张孔杠铃相继为北京奥运会、新加坡青奥会、南京青奥会、里约奥运会、东京奥运会提供举重比赛器材。
张孔杠铃公司总经理张志国介绍说,在里约奥运会后,张孔杠铃公司淘汰杠铃片橡胶材质,选用抗撕裂、寿命长、外观美的聚氨酯材料。改进后的杠铃片达到二次弹跳静止,最大跳动幅度仅为10厘米,技术参数高于国家标准50%,产品合格率从60%提升到95%。同时,在杠铃片上设计了手抓槽,得到赛事服务人员的好评。
赛场地胶
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赛场地胶却常常被人忽视。殊不知,其质量要求也非常严格,科技含量也很高。
据介绍,和普通训练场地地胶不同,专业赛事由于运动员蹬踹力度大、汗水可能会使脚下打滑,产品要考虑到防滑耐磨度。为此,跻身三届奥运会的天速地板在业内首创DWRL双耐磨层科技,产品耐磨、防滑性能双倍提升,使用寿命大幅度提高。他们还应用PVDF(聚偏氟乙烯)高耐磨科技,使产品具有超强的气候适应性,面对高温变软、低温变硬等不利条件依然能保持稳定性。
奥运战车
打开喜德盛的官网,“奥运战车”的图片非常醒目。7月21日,中国国家山地自行车队队员从北京飞抵东京,行囊中就携带了喜德盛提供的参赛“利器”——奥运战车。超轻科技是这台奥运战车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台竞技类山地自行车,这款奥运战车整车重量控制在9.6公斤,在全球同级产品中做到了最轻。
据介绍,在研发之初,喜德盛团队便与中国国家队的教练以及运动员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设计沟通,从原版的工程样车开始,奥运战车通过了1000公里以上的实地测试和国家级赛事历练, 经历了近百次的改进改良。
举重战靴
打破奥运会纪录夺金的举重选手吕小军,他脚上极具个性的金色战靴并非普通运动鞋,而是安踏新研发的举重鞋,又称“吨位鞋”。
据悉,这双“战靴”拥有超过1吨的抗压力,相当于约14个成年人的重量。前脚掌采用TALOON抱紧系统,全方位提供足部稳定支撑;后跟和足弓则采用了独创的A-FORM缓震科技, 吸收足跟冲击力,降低足部损伤概率;整体鞋底采用超耐磨纤维,是普通材料的2.5倍,带来极强的稳定性及抓地性。整体面料采用人工织物的结合,多层面料进行高强度黏合,起到结构支撑包裹作用,其拉力值超过国家标准40%,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找不到对手。
吨位鞋(图/《齐鲁晚报》)
吸汗空手道服
在东京奥运会,空手道项目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进入奥运会。中国的两位女将尹笑言和龚莉不负众望,获得中国空手道奥运史上的前两枚奖牌。别看空手道一场比赛只有3分钟,但这个项目对抗激烈、出汗量极大。
为此,安踏公司进行多次研发,让中国队的比赛服更透气,更舒适,功能性更强:采用特殊仪器缝合两片面料,能减少缝制位对人体皮肤的摩擦,并释放一定空间减少出击时的阻力;采用特殊设计,保证领口的挺括,并在被抓握的地方加厚,有效保护颈部;面料通过改变纤维组织结构,达到吸湿排汗的性能功效;加入抗菌注剂实现高效抗菌,保证穿着干爽舒适无异味。
科技创造“中国速度”
竞赛场上,0.01秒或者0.01米的优势,都能决定冠军的归属。身处金字塔尖的运动员,若想取得傲人的成绩,自身的努力固然非常重要,科技创新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短跑:3D模型助力成绩提升
“那太难了。0.1秒可厉害啦,提高0.01秒都有点难。我从9.99秒到9.91秒(提高0.08秒)用了3年时间吧。”这是2018年,苏炳添以9.91秒的成绩追平亚洲纪录后的回答。
谁也没想到,3年后,苏炳添再次将自己的百米成绩提高了0.08秒。2021年8月1日,他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跑出了9.83秒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纪录,也创造了黄种人第一次站上奥运会男子百米短跑决赛赛道的历史。
但在苏炳添身上,一次次纪录的刷新并不是顺理成章的,也无法简单地以勤学苦练来概括。在2019年发表的论文里,苏炳添提到自己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在外教兰迪·亨廷顿的辅助下,利用科学仪器进行针对性训练。
8月1日,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跑出9.83秒的成绩(图/新华社)
苏炳添称兰迪为“典型的科研型教练”。在长期的执教生涯里,兰迪采集了大量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数据,他和美国运动生物力学专家合作,利用这个数据库建立起3D模型。在模型系统中输入苏炳添的身高、臂长等各项身体数据后,就能得出最理想的百米跑动作技术模型。训练时,兰迪会用高速摄像设备把苏炳添的跑步过程拍摄下来,上传到3D模型系统里,对比和理想模型的差距。
电脑屏幕中,苏炳添的身影和一个用不同颜色线条勾勒出的人体模型最初是重合在一起的,但三帧画面过后,二者的小腿位置开始分离,苏炳添的身体重心始终比线条人更高。兰迪往回倒退三帧,再次对比,告诉苏炳添:“你的膝盖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比理想模型少了半拍,小腿与大腿之间的夹角偏大,这种差别会导致你在落地后的助力强度不足。”如果按照模型的腿部角度落地,苏炳添更容易控制住身体。
反复测量和比对下,兰迪发现,苏炳添存在起跑姿势不合理、前7步步长偏小等问题。在过去的3年里,苏炳添一直在纠正这些肉眼难以看见的问题,把前后起跑器距离加长了3厘米和2厘米,前7步累计步长也增加了0.91米。这些细微的调整,都被他视为“最后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举重:多种高科技设备是“大助手”
当37岁的吕小军在东京奥运会夺冠时,瞬间刷新了很多人对纯力量项目极限挑战的认知。这一创造奥运史上举重项目夺金年龄纪录的壮举是如何实现的?除了高水平教练团队制定科学训练计划之外,还有“大助手”。
加压冷疗仪是吕小军最喜欢使用的康复治疗设备,训练结束后他经常躺在自己的训练台边上,套上两个包裹双腿的治疗袋。加压冷疗仪设备有9个部位的治疗袋,套在不同的部位,就能产生大面积冰敷一般的效果。
在国家举重队训练馆二层,设有一个科研监测实验室和一个机体恢复实验室。加压冷疗仪就是机体恢复实验室的一种设备,这个实验室分为恢复再生区、体重管理区两个区域。恢复再生区是运动员特别喜欢来的一个房间,这里可以帮助他们消除疲劳,治疗疼痛,让训练能力“再生”。
除了加压冷疗仪,这里还有微压氧舱、脉冲加压设备等。微压氧舱也是一个恢复设备,它像一个大口袋一样,运动员躺在里面拉上拉链,就可以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放松和恢复空间。“微压氧舱内含通风系统,密闭空间像大气球往里吹气,把里面的气压加到1.3倍大气压,可以促进运动员的末梢循环,增加血液循环速度,帮助运动员更快实现训练后的恢复。”国家举重队科研团队负责人李清正介绍说,他会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情况,安排他们正确使用各项训练和恢复设备。
在国际举联更改级别后,国家举重队部分队员需要增加体重,加压训练设备就成了一种选择。李清正表示:“在上肢或下肢近心端的位置上绑上绑带,加压训练设备可以帮助运动员用三四成的最大力量训练,就能达到百分之百最大力量的训练效果,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在使用该设备训练后,部分队员的肢体维度也就是肌肉量明显增加,这可以帮助队员将增加的体重主要转化为肌肉而不是脂肪。”
赛艇:利用航天风洞开展针对性练习
在7月28日东京奥运会赛艇比赛女子四人双桨项目决赛中,中国队摘得金牌,这是中国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夺得的首枚奥运赛艇金牌。而这枚金牌就与借助中国航天风洞的科学训练有着密切关系。
风洞属于空气动力学研究和试验中最广泛使用的工具,是一种能人工产生和控制气流、量度气流对物体作用以及观察物理现象的试验设备,通常用于模拟飞行器或物体周围的空气流动,以验证气流阻力对飞行器或物体的影响。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又称“航天十一院”)气动专家介绍说,要提高训练成绩,一方面包括装备的减阻,这涉及装备外形及尺寸;另一方面是运动员的姿态、编队和场地阻力优化。“我们研制航天飞行器也是这些要求,道理是相通的”。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四人赛艇的风洞试验项目难度相当大——赛艇长达12米,安装配套装置复杂;试验速度仅有每秒6米,载荷只有几公斤,分辨率要求高,但赛艇、运动员及支撑装置重量达900公斤,测试难度很大;试验要求模拟真实的比赛条件,在风洞中需要模拟水面,且仅测量水面以上部分的气动力。
为提升中国赛艇队训练的科学性,航天十一院低速风洞实验室通过模拟运动员抓水、驱动、出水、回桨等不同动作姿态的气动力大小,并对四名运动员不同编队组合对气动阻力的影响进行试验,成功开发出一套基于气浮装置的三维力测量平台,测力装置经过精心设计和调试,完全满足高精度小载荷风洞测试项目的要求,为运动员比赛提供科学参考。
射击:决赛模拟系统成关键
“杨倩第一名,中国运动员包揽前三名”,这一幕不是发生在东京奥运会上,而是在今年6月,距离东京奥运会开幕前一个月,中国射击队模拟了第52届射击世锦赛的比赛中。像这样的决赛模拟,中国射击队在东京奥运会前进行了很多次。
杨倩赢得东京奥运会首枚金牌(图/新华社)
为了更好地备战东京奥运会,中国射击队制定了包含体能训练、心理正念训练、决赛模拟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在内的一系列科学助训方案,其中决赛模拟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中国射击队打好奥运翻身仗的关键。
决赛模拟系统基于大量真实、详细的比赛数据,并结合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真实还原了奥运射击比赛的全过程,不仅能自动播报英文口令、模拟东京比赛现场的日语解说以及现场干扰声音,还通过运动员数据库虚拟出了不同的参赛选手,并通过比赛排名系统显示出国家队和虚拟选手的即时比分。国家队使用该系统训练如同身临其境参加东京奥运会。模拟比赛结束后,系统能够给出大数据分析报告,详细分析比赛中运动员们的心率、弹着点等数据表现。
在去年3月、4月,身处北京的国家队分别与山东、河南、山西、浙江等省射击队进行了“云端竞赛”。比赛过程中,全新升级的决赛模拟系统将全国各地的比赛数据实时传送到北京,并通过互联网向全网直播。
“奥运会上的许多对手,我们在模拟比赛中已经交过手了,虽然杨倩只在女子10米气步枪项目上夺得过洲际冠军,但我坚信她会赢。这不仅仅是因为实力,更是因为我们的准备更加充分。” 东京奥运会比赛结束后,杨倩的教练葛宏砖介绍说。(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