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分析的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2021-11-22王玉梅李晓婉熊莉娟郭雪琴袁晓东
王玉梅 李晓婉 熊莉娟 郭雪琴 何 嘉 冯 霞 袁晓东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切实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1]。时空数据是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数据。目前,时空数据已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地质地理等领域。有研究[2-3]指出,在医院信息系统大数据中利用时空序列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出对象演变的特征或变化的趋势,有利于管理者发现医院运作的基本规律,合理、科学地管理及规划医院发展。急诊科是医院的服务窗口,调查[4]显示,急诊患者病种复杂、流动性大、随机性强,容易出现各个时间段忙闲不均的现象,因此急诊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与科学有效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难题之一。本研究对2017-2019年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就诊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了解急诊患者就诊的时空分布规律,旨在改进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急救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1日0∶00-2019年12月31日24∶00急诊科电子信息系统记录的患者资料。以急诊科日常诊治对象即14岁以上年龄患者为本研究入选标准(14岁及以下患儿前往儿科门急诊,不纳入本研究)。
1.2 方法
对急诊电子信息系统中患者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患者的性别、年龄、入科诊断、入科时间、居住地址等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1)急诊科年就诊量,并将所有急诊患者的疾病诊断进行分类汇总,列出排名前10位的疾病种类;(2)急诊就诊患者的时间分布,包括各月份的分布、各工作日的分布、每日时间段的分布;(3)急诊就诊患者的空间分布,包括全国、省内各地区平均就诊量及辐射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急诊患者的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显示,2017-2019年笔者所在医院的急诊科共收治急诊患者339 124例,其中急诊内科患者占总就诊患者的78.21%,急诊外科占比21.21%,其他科室(包括妇产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皮肤科)占比0.58%,详见表 1。3年的急诊各科就诊患者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就诊原因以发热最多(8.93%),其次为腹痛原因待查、上呼吸道感染、外伤、头晕、高血压、冠心病、胃肠炎、脑出血、脑梗死等。见图1。
表1 2017-2019年急诊科各科别就诊患者情况 [例(%)]
图1 2017-2019年急诊科就诊患者排名前10位的疾病谱统计图
2.2 急诊患者的时间分布
2.2.1 各月份分布
急诊就诊患者大部分集中在1-4月和9-12月,在1、3、10、12月份出现高峰。见图2。
图2 2017-2019年急诊科就诊患者各月份分布图
2.2.2 各工作日分布
我国正常工作日指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休息日指周六、周日;节假日指国家法定年节假日,如元旦、春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5]。结果显示,2017-2019年急诊科日平均就诊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日、休息日及节假日的日均就诊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节假日平均就诊量高于正常工作日、休息日。见表2。
表2 2017-2019年急诊科各时间段日均就诊患者情况 (例次)
2.2.3 各时段分布
对每日不同时间段急诊患者就诊量进行分析发现,患者就诊主要集中于8∶00-22∶00,分别在9∶00和20∶00时达到高峰。见图3。
图3 2017-2019年急诊科就诊患者各时段分布图
2.3 急诊患者的空间分布
就诊患者以笔者所在医院(位于湖北武汉)为中心向省内外多个地区辐射,在2017-2019总就诊量占比中排名前5的患者依次来自湖北(85.70%)、河南(6.32%)、江西(1.19%)、湖南(0.78%)、浙江(0.71%),其中,省内急诊就诊患者主要集中于武汉,占湖北省急诊就诊总量的55.85%,其次为黄冈(7.96%)、孝感(7.81%)、荆州(5.26%)、随州(3.38%)。
3 讨论
3.1 根据急诊患者的疾病特点,规范护理人力资源培训教育
急诊护理是用最短时间来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病痛的照顾技术[6]。急诊患者病种复杂、流动性大、时间紧急,这对急诊护士的救护水平提出较高要求,对医院培训教育工作也提出更高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以内科患者为主,占总就诊患者的比例高达78.21%。其中因发热原因就诊最多,其次为腹痛查因、上呼吸道感染、外伤、头晕、高血压、冠心病、胃肠炎、脑出血、脑梗死等。因此,应根据急诊患者疾病谱特点规范护士的继续教育及培训工作。(1)把急诊科常见的、高发疾病的急救护理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在急诊内科护理知识的培训上增强各急救技术,根据标准流程进行情景演示、模拟训练;(2)培训要有阶段性、重点性展开,如结合疾病的月度分布规律计划性实施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的业务培训及健康教育讲座。(3)每月对疑难病例及个案护理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拓展临床决策思维。通过系列培训,使护士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岗位胜任力,确保患者安全和急救护理质量。
3.2 根据急诊患者的时间分布特点,合理配置及利用护理人力资源
多年来,我国诸多医院急诊科面临着以有限的护理人力承担不断增多的劳动负荷,人力资源配置滞后[6]。本调查显示,2017-2019年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就诊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提示医院需加强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人事管理部门在人才招聘时应合理增加对急诊护士的倾斜。就诊量统计分析显示,节假日平均就诊量最高,尤其表现在春节期间。对此,笔者所在医院建立了“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的人力资源三级调配模式[7]。当遇到节假日时间节点,病区护士长首先进行病区内部弹性排班,调整本病区护理休息人员加班,以后根据情况合理补休;若病区护士长无法进行内部调整或调整后依旧不能保证急诊病区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此时由病区护士长向科护士长申请调派护士支援,科护士长评估管辖片区内人力资源情况后抽调护士支援;当科护士长在片内难以协调时,上报护理部由护理部根据人力资源预警系统数据进行全院统一调配,抽调全院有经验的护士支援急诊科。
急诊就诊患者在月份及时段分布上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这对护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亦起到指导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患者大部分集中在1-4月和9-12月。1-4月为武汉市湿气重的时节,从中医角度看,湿热为患,导致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剧增;9-12月为秋冬之交,换季之时气象要素变化大,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说明了季节性气候变化会影响患者就诊量。因此,应根据不同月份特点对急诊护理人力进行合理地安排,如在就诊高峰期,与后勤保卫中心联系,加强急诊就诊秩序的维持,同时护理人员安排上增加分诊导诊人员,缓解接诊压力;护士休假、外出开会或脱产进修学习等活动分散性安排,加强高峰在班人力,充分发挥急诊护理管理效应。急诊科各时段患者密集程度分布不均,每日就诊量主要集中于8∶00-22∶00时间段,在9∶00和20∶00 时出现2个高峰,这与王丽华[8]对急诊就诊现状调查的结果基本相似。基于此现象,我们对急诊护理人力进行了调整并实行弹性排班。(1)将急诊科进行区域化管理,急诊区域划分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监护室,各区域实行护士长领导下的组长负责制小组协作模式。(2)各小组实行A-P-N排班模式,24 h内三班制排班,另安排辅助治疗班,辅助治疗班主要用于日就诊高峰时间段的人力巩固,工作时间段分为两种,白班8∶00-12∶00/14∶30-17∶30与夜班18∶00-23∶00/6∶00-8∶00,辅助治疗班主要由妊娠、年龄较高的护理人员承担。此管理方式既体现了对特殊护士群体的关怀照顾,又发挥了护理团队的协同效应,保障医院护理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3.3 根据急诊患者的空间分布特点,推动区域医疗急救水平
研究[9]指出,地理空间信息是人们应用最多的空间信息,占人们日常使用信息的80%以上。空间分析以地理学原理为依托,通过分析算法,从空间数据中获得有关地理信息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演变等[9]。近些年,空间分析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中也应用广泛,如高琪等[10]通过空间分析,了解医院的服务范围,指导医疗建设。张楠等[11]利用空间分析技术获取门诊患者聚集变化趋势从而优化医院门诊资源配置等。本研究对急诊患者空间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的急救服务呈中心辐射状分布,辐射范围遍及全国,人群以湖北省患者为主,省内主要集中在武汉、黄冈、孝感、荆州、随州等城市;省外以河南居首,其次为江西、湖南、浙江,这主要归因于距离、交通、当地医院医疗水平、笔者所在医院医疗质量及声誉较高等因素影响。由此给我们启发,医院可优化院前急救服务,借助信息化手段与就诊人群多的地区建立协同急救平台,实现急诊患者的有效分流;同时,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建立与省内外医院的帮扶合作[12],通过战略协作、技术协作、远程协作、托管协作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各区域内的医疗急救水平,保障群众就医更便捷、更安全、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