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成长
2021-11-22曾玲霞
曾玲霞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红花山小学 广东 深圳 518000)
2019年4月18日星期三,我和嘉玲老师一同赴东莞体育馆,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思教研”活动。首先要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开拓了视野,近距离一睹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精神的饕餮盛宴,受益匪浅。希望自己能不断学习、内化、模仿、反思改进,最后修成正果。
我将用一句话总结此次学习收获:Learning by doing, learning by thinking, learning by practicing.我们都要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根据听课笔记,我梳理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三位名师授课。
第一位:著名教育学家主维山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绝伦的课《Money》。他只有一根粉笔,一个黑板擦,写得少,学生讲得多,老师重在引导,精彩之处手舞足蹈。学生们爱他,更爱他上的课。我们都认为他身上有一种能吸引小孩子的独特的魅力 ,我相信在这种魅力的背后是他多年默默的努力。他设计的活动不仅有新意,而且处处暗藏玄机,每个学生都有大量语言操练的机会,层层递进,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从他的课堂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句话: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度过的有意义的愉快的美好的生活。
第二位:走进田湘军老师的《The other pair》课堂,时时能感受到孩子们的激情与欢声笑语。他的课像一壶美酒,沁人心脾,越品越香醇。田老师以他纯正的发音、流利的口语、风趣幽默的言语、高深的课堂教学智慧、丰盈着激情与爱的教学艺术,打动了每个上课的孩子,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听课者。他这堂课是影像与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尝试,整堂课主线很清晰,把一个无声地感人的视频通过四个部分进行教授,穿插了阅读理解技巧的教授,并且升华到成全与给予爱也是一种幸福的育人价值。所有人都对他的课堂恋恋不舍,我对此课的评价是:此课只应天上有,人家难得几回听。从他的课堂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句话:教师的眼睛要盯住学生的心灵。因为爱,所以奉献。把工作当成兴趣是一种境界。
第三位:我的学长也是东莞市教研员董剑老师上的一堂课,让我深刻的感受到learn to read, read to learn的重要性。他的课是一堂五年级的综合读写课,围绕四季展开描述的语篇,属于主题拓展类型。他的课是知识建构的主要体现:输入—内化—输出—迁移创新。从他的课堂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无奋斗不青春,无思考不人生。接下来我将从三方面来谈一谈自我反思与收获:
1.放开学生,追逐幸福
把课堂还给孩子。要体现自主性、选择性,老师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英语是孩子们扩展视野、认知自我、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尤其重要。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也是提高情商的重要步骤。多给孩子们自助选择的权利,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放手让学生去探寻、习得、思考、总结。
2.围绕学生,体会幸福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设计课时要主线清晰,有始有终,情感育人,升华课堂。课堂教学要从内化——输出——迁移创新。教学设计要从课标——单元——语篇。了解孩子们的已知,再制定计划目标帮助孩子们进行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思维品质的发展。围绕孩子为中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并在教书育人体会幸福的意义。
3.成长自己,收获幸福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度过的有意义的愉快美好生活。学生在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在这分享给大家我最近读的一本书最近史蒂芬柯维《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1)积极主动;(2)以终为始;(3)要事第一;(4)双赢思维;(5)知彼知己;(6)综合综效;(7)不断更新。其中让我最震撼的就是第7点不断更新,因为思维定势很容易限制我们思维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打破思维定势,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这样才能真正的成长,也要学会感受与孩子相处时那份天真无邪,提升自己收获幸福的能力。每次活动都是一种经历,一次成长。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非常优美,非常诗意。他告诉我们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教育真正的价值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一种点燃,一种开悟,一种得道……所谓启蒙,就是把一个人从蒙昧的状态,带入一个理性的状态、理智的状态,使他成为一个社会人,培育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他的精神高度;而不是通过许多无用的知识灌输使人变得麻木,变得冷漠,变得消沉,变得缺乏人性。这些都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些比较典型的特征。我们关注分数、分数、分数,考试、考试、考试,很少有人关注你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人际关系上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样的人生、社会的思考,等等,这些都不重要了。完全没有把人格养成放到核心位置,培养出一些考试机器、科技怪人或经济动物,或者,用钱理群的话说,培养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就是教育的异化。因此,有人说当前迫切需要改变“失魂落魄”的教育,现在的教育没有魂了,只有分数、技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真正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使你终身受益的品质和素质,完全不必为了考试和分数、为追求第一而过分透支自己的体力、精力、兴趣爱好。这需要改变教育中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盛行的状况,改变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重理轻文,独尊科技,理科、英语至上,过度的考试和分数竞争;需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人格养成以及审美、艺术、历史修养和社会关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社会服务的公益心,学会生活的能力,等等。使教育真正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源泉。最后,与大家共勉之一句话: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乐于分享。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