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彝族文化为例,探究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2021-11-22张开莲
张开莲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幼儿园 四川 乐山 614300)
在当前世界文化正在进行多元化冲突的时代背景下,世界经济全球化被更多的话题所指引。我们的特殊区位教学过程中,有关教育部资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明城乡幼儿园需要结合自身区位优势构建适合本地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和课程。
1.提高教学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
教师要提高教学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教学中要捡起关于彝族文化的特殊性教学,助幼儿建立起对本地区的特殊民族文化的特殊情感,同时通过彝族文化的教学促进幼儿教育发展,[1]达到双赢的目的。在我们开发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实际出发,在教学中逐步穿插彝族民族文化,发挥出本地区特殊的区位优势。选材过程中可以参考采访一些民族中资历较老的彝族前辈,选用传播度较高的内容作为教材选编内容。
例如在试行关于彝族歌谣的教学时,我们将歌曲本身编入课程当中,可以帮助幼儿对彝族的历史、科学、生产生活、传统习俗等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彝族民歌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几大类型,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着重选用儿歌和简化后的舞蹈歌对幼儿进行教学。在彝族民歌中,儿歌极为丰富。在过去孩子没有条件上学的时候,儿歌就已经是孩子之间传授简单生活及生产工具的有利课本。且内容本身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语言生动有趣,曲调积极活泼,在帮助幼儿学习时既可以结群歌唱,也可以单独哼唱,形式不限,主要是作为一种穿插民族文化的方式,提高教学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帮助幼儿了解民族文化的途径。
2.增进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教学方式
要构建以彝族特殊特色的幼儿园园本课程教学,除了课程制定时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穿插之外,同时也要制定与其他文化教学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彝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民族之一,民族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因此在教学中要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彝族有特色的文化传统、特殊节日、特殊服饰,其中不乏用彝文记录的历史文献,同中华民族语文教学方式相同,我们依旧可以采用将故事简化的办法,使用更卡通更容易被幼儿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全部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诸如彝族、回族、蒙古族等许多民族都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在不同区位生活的人自然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采用的教学方式自然有所不同,我们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我们的区位优势,帮助幼儿建立从小区位到大区位,[2]从大区位到东西南北部,再到中国传统民族的文化。这种认识往往由浅及深,能够伴随幼儿的一生。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西游记》,我们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西游记》的卡通形象,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出的孙悟空形象可以说是成为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深入人心。在彝族文化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将彝族的传统故事巨像化,就比如彝族火把节的故事,故事中的天神和大力士俄体拉巴的形象,同样可以采用动漫化的形象表示,帮助幼儿通过传统故事中的人物特性及其世界观了解传统文化。除去使用动漫等具象化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当地特有的民俗生活去制定合适的课程。
3.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文化自信
我们在教学中实用的方式方法,终究是在用课堂的方式去传达民族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认为要开展以民族区位优势为特征的课程开发,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建立民族自身的文化自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建立足够的文化自信,传播本民族文化,是提高在课程教学制定过程中民族文化地位的主要办法。无论是中华民族文化还是彝族文化,都有着传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3]其内容不可谓不深刻,我们帮助幼儿建立关于区域民族特征的教学时,同时也是在建立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我们的目的是把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打开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身发展的钥匙,将该文化融入我们的教学,去利用其优秀的传统价值及其内涵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地区可以大力弘扬关于彝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并大力倡导人们学习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本地区宣扬本民族的区位优势,既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也可以通过家长及其社会人群改善民族文化观念和价值倡导,间接的作用在幼儿身上,这样既可以建立本民族本区位的文化自信,又可以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健康积极的影响。
4.利用区位优势,增强文化传播
利用区位优势进行文化传播,实际上就是建立文化自信的一种具体方法,但是我们要以区位为基础,增强本民族的文化传播。当前教育背景下,许多家长更愿意去教孩子学习普通话,这是导致许多优秀民族文化产生后代隔阂的主要原因。这种背景不单单是对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对其他文化也有一定影响。我们说目前“00后”的孩子不会说方言,实际上就是对民族和区位文化淡化的一种现象,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和区位文化,都有优秀的可传承部分,我们要引导幼儿去传承这种文化的同时,首先要保证我们地区区位的民族文化传播还是有效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会去接受这种民族文化带来的影响、带来的特殊生活方式,否则我们对幼儿的特殊方法课程制定教学就不是传承民族文化而是教幼儿考古了。因此我们要开发利用彝族文化的优秀文化底蕴,在区位过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传播,我们有自己的家乡话,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可以以本民族的特殊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味基准,去宣传彝族文化,建立地区性的文化自信。
例如,我们可以在学校和教师中设立关于彝族文化宣传的板块,去积极介绍本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设立关于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婚姻家庭人生礼仪文化、家庭礼仪文化等一系列宣传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开展对宣传栏的讲解,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好奇和兴趣,再带领幼儿进行民族特点的故事讲解,如“火把节”“彝族年”等等,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提取其中有传承意义的一部分,帮助幼儿对本民族文化有一个具体客观的理解。融入到本民族文化当中去,再去自发的对民族文化产生一种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5.引进具备彝汉双语特殊技能的教师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持人”,对幼儿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对本地区民族文化有一定深刻的理解,并有着能够将这些文化转化改变为幼儿易于吸收、乐于吸收的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引进一批具备彝汉双语教学特殊技能的教师。除去引进的方法,当地也可以针对幼儿教师增加培育课程,帮助这些教师领会并学习彝族的民族文化特点,再对幼儿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的把彝族文化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顺应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模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保证幼儿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进行民族特色的教学。或者通过民族特色的教学,帮助幼儿把握和学习日常生活的规律,使幼儿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能够自发投入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如上文提到的宣传栏,如果我们有这种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那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双语的教学,给幼儿带来更强的代入感和民族认同感。幼儿园有着帮助幼儿制定课程、安排幼儿的活动时间等特权,我们避免对幼儿进行系统教育,尽量让幼儿从生活和实践中去感受民族文化的优势和特点,这才是我们理想中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制定时可以更多的结合民俗活动进行选材,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面表达所产生的文字形式。
6.增加幼儿参与民族活动的机会
幼儿时期是幼儿接受能力最强,通过他人接触世界最早的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把实际生活和幼儿的教育联系起来,当地幼儿多多少少都会在家长的带领下参加过一部分有关彝族传统文化的民俗活动。如走亲访友、婚丧嫁娶这样的活动,每一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甚至说每一个地区都有着依托于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机遇,引导幼儿参与到有关民俗文化的活动中去,在家长及老师的带领下体会生活中存在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我们有着本民族本区位最生动活泼的教育资源,通过这些特定文化进行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最能顺应幼儿生活习惯的教学方式,也是最能够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把生产教学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熏陶式教学,完成以民族特色为基准的幼儿园园本教学目的。
例如,我们可以让幼儿参观我们的民族文化,参与到我们的特殊节当中去,从现实生活出发,帮助幼儿上一节生动的“民族教学课堂”。楚雄彝族的饮食文化多种多样,提到家乡最难以遗忘的自然是家乡风味,家乡也可以作为区位优势的一种。我们有本民族的特色饮食,如苦荞粑粑、坨坨肉等,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最不陌生的也许就是本民族的传统饮食。我们就可以从饮食入手,组织幼儿参与参观彝族苦荞粑粑的制作过程,去切身体会彝族人民淳朴的风土人情;也可以组织幼儿参加民族服饰选美大赛,将传统服饰的优势融入教学当中,帮助幼儿了解本区位民族特色。诸如上述的活动,在幼儿园园本课程选材过程中,完全可以作为实践课出现,贴近生活,给幼儿提供一个更好更完备的学习和成长的空间。
7.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开发出校本课程,将彝族文化作为首选,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加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