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2021-11-22许肖燕
许肖燕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浙江 东阳 32210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要求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于教师而言,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务必需要保证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1 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只是单纯的“授课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机会,引导学生完成学习。[1]例如在讲“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根据图形不同数量的线段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将其放入思维导图内,这样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
1.2 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忆。优秀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对已学知识的复习,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思维导图渗透其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导图的创造,能够让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进行梳理。在讲“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对“分数”的基本概念进行回忆,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巩固,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复习。
1.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心理和个性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令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教师若是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思维导图,可以令学生更好地找到其中的兴趣点,并且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探索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1.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思维发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由此为中心向外发散,对其他的问题进行探索。这样的教学方式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
2.1 通过思维导图带领学生进行错题整理。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错题整理是否及时会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高效的错题整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学习中的漏洞,及时查漏补缺。因此,教师应当借助思维导图带领学生进行错题整理,将易错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学习,避免学生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当学生屡次在同一问题犯错时,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犯错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记忆正确的知识点,提升做题正确率。
2.2 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全面地认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知识地探索欲望。例如,在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出相应地思维导图框架,让学生对其进行自主填写,然后再根据实际地填写情况,更全面、更直观地发现学生对该章节知识地掌握。而且,学生在填写地过程中,因为有了更多动脑思考的时间,所以对知识点的认识会更深刻。
2.3 通过思维导图拓宽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中包含了很多不同内容的章节,各个章节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教师在授课时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有内容都表述出来。因此,这就需要思维导图来将原本零碎的知识变得更加完整,构建相对于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清晰地思路。比如,在讲解“图形的面积”时,由于图形的种类比较繁杂,而且计算公式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思维导图来拓宽自己的教学内容,找到各个公式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点更直观、更简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3]这样地教学方式能过够有效拓宽课堂中地授课内容,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3.总结
总的来说,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更系统、更直观的了解,从而形成清晰明了的知识框架。而且,教师还能因此从课堂教学中释放出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时,应当充分发挥该教学方式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