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2021-11-22周兆群
周兆群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小学 江苏 宝应 22580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和学生的运算能力具有很大的关系。
1.融入生活元素,打开兴趣之窗
布卢姆:“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难免会感觉到枯燥和乏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刀切”“满堂灌”的教学风格,更加重视知识的教授,缺乏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关注,从根本上让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热情。[1]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需要做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唤醒学生的兴趣。根据《义务教育数学新标准》中的要求,数学课堂生活化,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目标。通过生活元素和数学知识的融入,能够大大降低数学抽象性带来的影响,重新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
例如,教师在教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圆角分》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日程生活场景中入手,布置一些关于生活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获得兴趣的提升。如“小明今天去商店买了一根铅笔用掉1元钱,买了一块橡皮花了5毛钱,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时,“动物园有50只猴子,40只孔雀,问猴子和孔雀加起来一共有多少只?”。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能够轻松将数学课堂带入到生活中,降低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抵触心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2.结合学习方法,开启习惯之门
艾门斯:“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因此可见,习惯对学生的影响有多么深远。[2]在数学学科中,运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良好的运算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提高。教师在培养学生运算习惯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是审题习惯和检查习惯的养成。
例如,教师在教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有的学生在练习“2*6+5*3+6*4”“8÷2-8÷4”等练习题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则,从而造成运算结果的错误。所以,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强调计算顺序、运算规则的使用,同时,可以结合一些规则、顺序计算错误的情况,让学生意识到运算规则、顺序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例如,教师在教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和整数相乘》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由于小数和整数相乘相对复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要不断强调验算计算过程的重要性。如“1.2*15”“2.6*8”有的学生在运算完成后,会直接将作业教给教师,但是,往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忽略了小数点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检查的同时,让学生讲讲出错的原因,并且将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通过定期对错题本的整理和复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运用游戏教学,获取运算之匙
在最新的数学课程教学标准中,进一步加强了运算内容在小学数学中的占比。运算的主要方式,有口算和笔算两种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其存在的根本是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运算能力。[3]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尤其在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显然小学数学,并不属于小学生感兴趣的范围,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游戏元素,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数学经验,巩固基础知识。当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后,其运算能力自然而然就会获得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这节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有趣的小游戏,提升锻炼学生运算能力的效果。如“问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进行表演,同时给予每个学生一个街道号。A学生,随机找到一个同学B问路,B:“20÷5”,A同学找到街道号为“4”的C同学,然后由A同学出题:“50÷10”,A同学替代C同学的位置,由C继续问路。通过游戏的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刺激学生思维和神经,提高学生大脑运算效率,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的技能的提升,从而改善学生对待数学课堂的态度,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为运算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了保障。
4.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精心的“栽培”。而且在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前沿的教育思想,引入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加深奥数学知识做好奠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