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升级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22王思燕成都体育学院
王思燕 成都体育学院
一、体育消费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发了新时代人民对体育产品消费升级的内生动力和潜在需求。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向前快速推进的根本动力,在体育结构化升级中有着核心推动器的作用。
二、当前体育消费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来巨大改变,中国经济经历来一轮爆发式增长后进入了“减速换挡阶段”。体育消费面临可支配收入与休闲约束的新变化。
1.中国普通家庭可支配收入趋缓影响下消费流动性快速缩减:在江小娟的《体育消费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一书中显示2010年—2020年,我国家庭可支配收入结构中5200~12500元及以上部分占比不断,5200元以下占比降至22%,低收入家庭占比不断下降。而2012年—2017年我国债务比重不断呈现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71.7%上升至2017年的107。2%。这一现象表明中国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收入状况,有着面临着债务崩溃的可能。家庭日积月累的债务支出使得家庭消费流动性骤减,因而出现了家庭可支配收入上升的表明现象,但体育消费收入的可支配性并未得到真正上升。家庭可支配收入提高带来的消费红利对体育产业并未产生实际影响,甚至可能出现反作用。
2.体育消费的代际效应:体育消费的代际效应是指年代相近的群体经历过相同的社会变迁,致使这一群体出现相近的社会性格特点并且有着相似的行为方式。在市场化改革时期出身的群体,与计划经济时期出生的群体相比,前者比后者面临更大的医疗问题、教育问题以及住房问题,虽然在五险一金的福利制度下能够轻微缓解此类问题,但消费习惯的转变使得前者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消费年龄效应体现出青年群体主要偏好于选择对抗性激烈、社交属性较强且个人体育消费成本相对较低的运动项目,例如现代年轻人对于酷跑、滑板、电子竞技等新型体育运动的参与积极性强,而老年人则偏爱于选择对抗性小、运动环境优美且安静的体育康养型运动项目。
三、建议
(一)处理好体育消费的供需关系
进一步深入了解青年家庭的体育消费行为与消费偏好,针对体育消费的主要人群,连接好供给侧与需求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反之亦然,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生产对于而言消费具有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创造出可供消费对象选择的产品,并且进一步限定了人们的消费方式,进而创造出消费需求。从消费作为生产的最终目的以及消费需求对生产发展的重要影响的角度来看,消费实际上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者生产的发展。注重体育产品的差异化,保证产品的创新性,并且考虑到消费着的实际需求与实际情况。在通过互联网降低体育服务价格并保证盈利的基础上,降低体育服务消费价格。
(二)创造新型发展内容和发展方式,实现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体育产业想要在体育消费水平放缓的背景下寻找到新的发展道路,就需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构建出全新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体育产业产品的研发质量与产量,掌握体育研发产品的核心技术,借助创新科技推动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从而促使体育产业能够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突破体育消费升级背景下体育消费放缓所带来的困境。
(三)构建“体育消费—收入”政策
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的起始端口,体育消费对于收入的增加、创造出新就业机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潜力,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经济构建的新型“体育消费—收入”的政策。通过国家建立政策制度,坚持执行监督与反馈机制,确保政策的长期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