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套式陷迷阵,改头换面多层次
2021-11-22何捷林晨
□何捷 林晨
同学们到了四、五、六年级,会不断遇到写作难题。其中,有一种难上加难的命题,我们称之为“状物类作文”。有时,我们把描绘物件的文章称之为“说明文”。
凡是写这一类的文章——介绍一个物件、说明一个物件、用文字向读者展示一个物件、在文字中呈现物件等,同学们都感觉无聊,不愿下笔,也难以下笔!
倘若换一种表达方式,如抒情、记叙,同学们至少有话可说。可一面对“状物”,要求把一个物品描绘清楚、描摹仔细,同学们往往因枯燥而兴趣平平。
流水账写作套路大揭秘
其一,写“外面的图案”。
如今市面上的文具盒(现在更流行用“笔袋”,二者无本质区别)图案多样。因此,一写文具盒,就写图案,这无可厚非,但要警惕——写“图案”是为了介绍文具盒的外观,而不是单纯为了写图案。这是容易陷入的第一个“写作套路”。
其二,写“内部的结构”。
“我的文具盒分为两层:第一层装着……第二层里有……”
同学们,是不是特别熟悉?没错,文具盒的结构不一:有两层的,也有分为三层的。因此,文具盒里的层次和结构也是大家必写的内容。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难道这不要写吗?”
不,当然要写。但在状物类文章中,总是沉闷地写内部结构,很容易落入俗套,写作也会变得枯燥。
其三,写“放置的物品”。
同学们,品一品这些常见的句式:“这里头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或者“我曾经又买了……放进去,有几支什么……”
眼熟吗?
这,就是你落入的第三个“写作套路”——记流水账的方式说物件。
这三类并不是不该写,这三类是必须写,而且是常规的写法。只不过,每次都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写图案,写内部,写多了,自然就腻烦了。
如何“去油腻”
分享三种比较特别的写法,让原本无聊的命题、无趣的套路写作,重新焕发生机。
方法一:换文体——童话。
《我的文具盒》是一篇状物类文章,但不要觉得就得按照状物文常见模式来写。如果状物作文以童话的文体来写——
“夜晚来临的时候,李小红书包里的文具正在开会,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组合。笔袋就是老大哥。他先做了个自我介绍……”
你瞧,换一种文体——把时间安排在夜晚,笔袋摇身一变成了“老大哥”,对文具盒的介绍变成文具盒的自述。那么,文具盒里的橡皮小弟弟、铅笔小妹妹、圆珠笔孩子、尺子小哥哥,是不是一个接一个要出来说话,介绍自己?
同学们,把童话续写下去,文具盒里的物件就都介绍完了。换这样一种方式介绍文具盒,充满了新奇感,没有读者会不喜欢。
除了童话,同学们还可以来学一段相声。
《五官争功》是特别经典的一段相声,大家可以去看看。把它运用到习作中,同学们可以借助相声段子的形式,通过对话展示文具盒里发生的奇妙故事。故事写完,文具盒也介绍清楚了。
方法二:换方法——测量。
有的同学说:“我们老师要求不准写童话,就得老老实实地描摹对象。那怎么办?”
教大家一种比较酷的方法——测量。它要求所有的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一位。
还是以文具盒为例,别人都写“我的文具盒是长方形的,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而我们不一样——
首先,拿把尺子量一量文具盒:长多少厘米?
然后,记录数据:我的文具盒长25.3cm。
当你把数据“25.3cm”写入文章时,我相信,你的老师一定会在这组数字上画上重点号并予以表扬。
一次测量,一个记录,层次分明,数据完整,用精准的数据来描摹,你真的很棒!
其实,这一篇类似于状物说明的文字,藏着一种非常重要但总是被忽略的说明方法——数据说明法。同学们常用的都是笼统、大概的描述,忽略了这种方法。而这次,为了学习新的写法,写得与众不同,鼓励同学们在写作之前进行测量。
实际测量中,因为文具盒的形状、材质不一,测量时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同学抱怨:“没法测,我这个笔袋软趴趴的,量也量不清楚。”其实,数据有实数,也有虚数。量不准确时,试着使用“估摸”这类的词语,或者“量一量,大概/估摸着……撑直了是……比较松散的时候又是……”
瞧,这样的一组数据写进你的文章,更具表达力和说服力。征服读者,就在瞬间。
方法三:换形式——理性的分析。
甩开“单纯的介绍”,尝试“理性的分析”。既然是状物类文章,是“说明文”,我们为什么不加一点理性的分析呢?
以《文具盒》为例。同学们在文中,不仅仅介绍文具盒的外形、结构等,还可以尝试重点突出文具盒的设计巧妙——“瞧,我这个文具盒设计非常合理,很科学、很巧妙的。”接着,直观告诉读者文具盒设计上的巧妙在何处:如何装更多的东西,如何让用户拿东西更便利,如何让学生学习更方便……和大家交流它设计的合理性,这就是“理性分析”。
这可不简单,它不再是单纯地介绍文具盒这么简单,还涉及理性的分析,极具高年级的色彩——这有别于三、四年级时的写法,会显得非常“高级”。
面对同一个话题,当你能够写出不同层次的时候,表示你的写作正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