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全科技评价机制 促进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1-11-22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蒋歆昶李钰铭刘茂菊济宁任城凤凰怡康医院秦宇通

办公室业务 2021年21期
关键词:职称论文人才

文/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蒋歆昶 李钰铭 刘茂菊;济宁任城凤凰怡康医院 秦宇通

科学的评价指标、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科研活动与人才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我国的科技评价体系存在指标单一、评价标准不尽科学等问题,过度强调论文、学历职称、获奖层级等指标,在医疗卫生系统的科技评价工作亦为如此。近年来,现行的医疗科技评价机制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科学引文索引》(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SCI)论文造假、学术不端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实践,国家主管部门也越发意识到,现有的评价体系可能难以满足创新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健全、优化科技评价体系势在必行。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职称晋升、科技成果评价关系到广大医务人员的切身权益,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进一步激活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创新活力,对促进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科技评价机制回顾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被认为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历史性转变点,科技事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该会议明确提出,恢复科学技术职称,逐步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将职称与工资等级对应起来。

自1986年,职称逐渐成为与行政职务并行的一种职务新体系,与工作性质、工作内容、薪资水平相对应。当时职称评定的指标主要是论文,此后这一评价体系由高校开始逐步在全国展开,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一项基本制度。随着竞争的加剧,对论文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水涨船高,由此促进了以论文为主要评价体系的形成与成熟,推动了人才选拔的趋向性,几十年来引领了我国以职称为人才选拔手段及用人机制的成熟与发展。

在30多年的运行过程中,以论文为主要指标和内容的评价机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此国家层面启动了对职称评审和科技评价比较密集的改革方案。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职称评价机制,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促进职称评价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从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更加注重质量、贡献、绩效,树立正确评价导向,提高改革的含金量和实效性。2018年11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2020年2月,科技部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2020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21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些文件都指出了现行职称评审中普遍存在的“唯论文”等不良倾向,职称评审和科技评价逐渐形成了一种扭曲的社会现象,出现了“唯论文”等不良追求,甚至忽视本职工作,由此导致了人才评价与业务发展之间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

二、现行医疗科技评价机制分析

医疗卫生事业是我国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科技活动及其成果评价等与个人的切身权益息息相关。在医疗卫生系统,现行的职称晋升、科技评价体系与机制已运行数十年,在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发现和培养医疗卫生人才、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原有机制“指挥棒”的作用,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唯论文”倾向、论文造假与学术不端、重科研轻临床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现有评价机制的促进作用分析。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引导医务人员投身科研工作,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在医疗卫生系统的职称评审、科技评价中,学术论文、科研课题与奖项是重要的评价要素。如有些医疗机构在职称晋升方面要求,“在核心期刊、SCI/EI/CSSIC等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或出版本专业学术论著3篇(部)”。在这些政策指挥棒的引导下,广大的医务人员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工作,申请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撰写发表研究论文。研究认为,科学论文产出数量是显示某个国家研发活跃程度的最基本指标。据日本放送协会(NHK)统计数据,仅2017年我国发表的论文数量是1996~1998年均值的18倍,是2006~2008年均值的3.6倍。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统计,我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已连续10年居于世界第二位,2021年5月我国SCI论文数量已超越美国。而且,我国SCI论文的质量与被引用频次也持续提高。在我国每年发表的浩如烟海的学术论文中,医学及其相关的学术论文又贡献了巨大的份额,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国内排名靠前的医院在发表论文方面占有主导地位,论文产出集中的特征较明显。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不仅增强了医务人员工作中的经验知识传承,更为重要的是有效促进了医学知识的传播、学术交流、成果推广与科技发展,进而显著推动了医疗技术的发展。

2.建立医务人员成长发展模式,培养医疗技术人才。职称晋升、科技评价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成熟的评价机制下,医务人员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善于发现工作中的创新性问题,以科研的视角进行探索,在申请课题、撰写发表论文中个人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使他们在众多的医务工作者脱颖而出,获得了更多的职称晋升和职务提拔等机会。在这一激励模式下,多年来成功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选拔出了优秀业务及管理人才,这些优秀的人才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工作斗志、务实的工作作风,将医疗卫生事业推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二)现有评价机制下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具体有以下方面:

1.“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不良倾向。在现行职称评审和科技活动中,一直以来学术论文普遍占有较大的赋分权重,是必不可少的“硬通货”,甚至有演变为“以论文论英雄”的趋势。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呈现出“水涨船高”的趋势。如在某些地市级医院,数年前职称晋升所提供的学术论文以核心期刊为主,而时隔数年迅速攀升为以SCI为主的情况。丁香园开展过一项职称晋升中关于论文要求的问卷调查,约42.74%的医院晋升副高级、高级职称要求有SCI论文,约85%的医院晋升高级职称要求有2篇及以上SCI,要求有5篇以上的达到29.21%。在这种情况下,医院里面潜心临床而疏于论文课题的医生,自然就难以晋升。一位在基层单位的内科副主任医师表示:“看到一些临床能力一般的医师,在发表了若干篇灌水的论文后,就晋级专家行列,我心里不是滋味。像我们这种给患者看了几十年病的老医生,到退休都是副主任医师,有的由于不会写论文,也不想找人写论文,还顶着主治医师的头衔原地踏步,叫人心寒。”

除论文外,在职称晋升中,诸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甚至冠以“XX博士”“XX学者”等头衔,往往可以获得直接推荐或优先推荐的特权。在争夺各种“帽子”方面,学术界也内耗严重,从校级人才头衔到省级人才头衔“青拔”“优青”,再依次申报“万人领军”“杰青”“长江”,对于申请人而言,基本是将相同的材料进行不同的组织,就可以提交申请。部分学者从校级人才头衔,一路披荆斩棘,获取了多顶“帽子”,人为增加了竞争难度,导致学术界内卷严重,由此也导致很多优秀的业务人员难有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另一方面,一些原本优秀的医疗和科研人员为了获取更多的“帽子”,不再潜心于医疗与科研工作,而是热衷于各种“社交关系”“奖励评定”“行政职务”等事项。

2.个别人员职称与医德、业务水平不相匹配。在现行职称评审和科技评价体系模式下,个别医务人员在职称与医德和业务水平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错位”。在社会上流传的顺口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错位”:“教授不拿手术刀,学术会议到处跑,著名医生不坐诊,讲课费用收腰包。”医德和业务水平是对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医德评价的标准是指衡量医务人员医务行为善恶及其对社会效果优劣的尺度和依据,是道德的善恶标准在医疗卫生保健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化,它包括:有利、自助、公正、互助等等。当前,个别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患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看病贵”“看病烦”“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务人员医德缺失、业务技能不高,即使职称再高级,对患者乃至整个医疗卫生系统和社会而言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论文造假与学术不端问题。在现行职称晋升、科技评价活动中,一般而言,学术论文的数量和级别越高就越具有竞争优势,以及某些医院对SCI论文给予高额度的奖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波助澜使得近年来我国SCI论文的发表数量达到国际第一的地位。但是,在SCI论文发表数量位居第一的情形下又有多少“水分”呢,其中医疗卫生系统的SCI贡献了较大的份额,这也导致了近年来频繁爆雷的SCI论文以医疗机构居多。

2017年4月,著名出版商Springer旗下知名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撤销杂志于2012~2016年发表的107篇论文,其中绝大多数都被证实同行评议造假,而且基本来自中国,大部分来自国内各大医院,涉及524名医生,就连国内一些顶级医院亦未能幸免。2020年2月,前斯坦福大学助理研究员Elisabeth Bik又曝出中国学术圈的惊人消息,指出至少有412篇来自不同作者和机构的文章存在图片格式、标题布局相似的情况,Elisabeth Bik质疑这些论文似乎都由同一个论文工厂(paper mill)产出,而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来自中国的医院。归根结底,导致SCI论文造假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唯论文”的职称评审和科研评价体系。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其主要的工作时间仍然是在临床为病患服务,难有充足时间和精力潜心从事基础研究、撰写论文。另外,职称评审中“做1000台手术不如发表1篇SCI论文”的不良导向,也导致医务人员热衷于花重金购买SCI论文,由此也逐渐滋生出论文中介机构,甚至部分不良期刊为收取高额版面费而纵容论文造假。

4.巨额科研经费浪费和流失。在我国现行的科研活动及其管理中,论文版面费多由单位或科研经费列支,如SCI论文版面费由相关的课题经费予以报销。目前,SCI期刊普遍采用作者或机构付费、读者免费的出版模式。统计研究显示,2015年我国为SCI论文版面费支付了721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7亿元,而这些费用主要由科研经费和机构买单。2015年,我国92.8%的OA论文标注了基金项目资助,其中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最为多见。除部分免费资源外,国内科研人员普遍需要通过购买使用权才能获取文献资源。据粗略估计,仅我国211高校每年购买国外文献数据库使用权花费约十几亿元。此外,为了鼓励发表SCI论文,多数医疗机构给予版面费报销和(或)科研奖励。丁香园调查显示,33.4%的机构按照影响因子每1分奖励1万元,35.68%的机构奖励标准低于1万元/分,10.11%的机构奖励标准1万元/分。

科研成果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中国学者引用文章在国外大量发表的同时,各类人才及科技成果在以论文为导向的指挥棒下处处“世界领先”之际,我国科技型企业偏少、科技创新能力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状却没有根本改变。这充分表明,我国的学术导向存在一定的偏差,职称晋升、科研成果和学术应用评价机制存在问题。

三、职称评审和科技评价的改革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深化高等学校体制创新,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如前所述,医疗卫生系统现行的职称评审和科技评价不仅备受从业人员的诟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国家和主管部门也开始采取行动,近年来密集的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指导意见,旨在引导医疗卫生系统职称评审和科技评价的改革方向。综合近年来密集发布的文件和指导意见的精神,改革的导向主要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一)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体系。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科研成果和人才评定标准要多元化。在评价体系中,可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专利的转化率、科技成果服务企业的效果、研究成果的决策参考价值以及专著、各类奖项等作为评定指标。

(二)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不良倾向。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不良倾向,破除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同时,建立与破除“唯论文”导向相适应的资金管理措施,从严控制论文资助范围、从紧管理论文发表支出。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不得简单以头衔高低、项目多少、奖励层次等作为前置条件和评价依据,不得以单位名义包装申报项目、奖励、人才“帽子”等。优化整合人才计划,避免相同层次的人才计划对同一人员的重复支持,防止“帽子”满天飞。

(三)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分系列修订职称评价标准,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坚持以用为本,深入分析职业属性、单位性质和岗位特点,合理确定评价与聘用的衔接关系,评以适用、以用促评。

(四)培育打造中国的高质量学术期刊。以培育打造世界一流的国内顶级期刊为目标,推动中国学术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破除一味追求在国际期刊发表“顶级论文”的错误思想,通过扶持和打造国内顶级期刊,以评定政策的引导和认同加持,吸引国内外学者在中国发表论文,降低投入成本,有效促进科研成果在国内优先应用。

(五)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弘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六)加强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要把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科技工作者要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树立“红线”意识,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在晋升使用、表彰奖励、参与项目等方面“一票否决”。力争通过持续的努力,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学术道德建设得到显著加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中,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四、职称晋升与科技评价的基层建议

除国家关于职称晋升、科技评价的改革导向之外,结合调研情况以及作者多年从事职称评审、科技评价等相关工作的实际,提供基层的若干建议。

(一)正确领会国家引导性政策文件的精神。针对现行职称评审、科技评价等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以引领职称评审、科技评价等工作的健康、良性发展。这些文件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破除“唯论文”倾向,经调研了解,部分医院的人事、科研部门对此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甚至个别单位将SCI论文“一棍子打死”,与政策导向存在偏差。事实上,论文的学术性从未改变,论文的学术质量逐年提升的趋势没有变,改变的只是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和考评方式以及方法。主管部门导向并非要完全拒绝“写论文”,而是要更加讲究论文的学术质量,注重研究论文的原创性和对经济与社会的实际贡献价值。因此,建议医疗单位的人事、科研等管理部门认真研读政策性文件,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做到积极按照国家政策导向改进工作,又要避免走向对立面,避免顾此失彼。

(二)给予基层医疗单位更充分、自主的管理权限。近年来,国家及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倡导“放管服”工作,旨在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议职称评审、科技评价等可以借鉴“放管服”工作举措。主管部门制定评审权限核验制度,合理下放职称评审、科技评价等工作权限。建议主管部门将适宜的职称聘任权下放至具备条件的所属单位,由所属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自主的进行岗位或名额设置,发挥用人主体的主导作用,使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基层单位将职称聘任结果报主管部门备案。

(三)构建多元化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与机制。根据医疗机构的级别、学科门类等,分类设置职称晋升评审的指标、体系,避免现行评审体系下的“大一统”“一刀切”,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有效衔接。对于成果产出的主要表达形式是论文的基础研究,坚决摒弃“以刊评文”,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不以论文作为单一评价依据。如对于外科医师,在评价临床工作量中可考虑增加三、四级手术工作量、DRGs、CMI、开展的新技术等情况;对于基层医务人员,可考虑其社区服务工作情况;对于参与的疫情防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支援及志愿服务等工作,予以适当倾斜或加分。

(四)“腾笼换鸟”,优化考核指标,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国家及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医务人员职称评审、科技评价改革的政策性文件,但是“文件”归“文件”,“意见”归“意见”,医疗机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于各种考虑或因素影响,并未摒弃现行的考核指标体系,在执行中难见效果。如医疗机构可能出于学科影响、科研绩效等层面的考虑,仍然将SCI论文给予较高的赋分权重,这其实并未改变“唯SCI”倾向。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国家提出了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基于此,结合国家对科技评价和公立医院发展的引导方向,建议医疗机构借助医改的契机,顺势改革的方向,“腾笼换鸟”,摒弃或替换落后过时的考核指标,进一步优化或完善考核指标,更加适应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五、结语

时代是向前发展的,所以医疗卫生系统的职称评审、科技评价等工作也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国家关于医疗卫生系统职称评审、科技评价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导向十分明确,随着各项事业改革的逐步推进,相信医疗卫生系统的职称评审、科技评价机制与体系将更加健全、完善,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职称论文人才
人才云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