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汽车类专业人才“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11-22马洪新朱恒伟史振萍

汽车实用技术 2021年15期
关键词:校企办学主体

马洪新,朱恒伟,史振萍

(德州学院 能源与机械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引言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否适应其面向的社会职业领域的需要是确定专业口径的原则[1],重点院校专业设置时考虑学科的需求会重一些,对于一般地方创新应用型院校应更多地考虑社会需求。2017 年2 月18 日,教育部在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达成的“复旦共识”中指出: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2];在随后形成的“天大行动”中又提出: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内外资源创条件等[3],这表明建立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探索适合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汽车类专业组成与人才培养现状

能源与机械学院现有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汽车方向)和汽车检测与维修四个汽车类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车辆工程基础理论和必要专业知识与技能,能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技术服务、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近些年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发展空间,更好的服务社会,学校先后与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汽车销售维修服务企业、汽车保险公估企业等联合建立了二十多个实习就业基地,融合学校与社会资源,基本满足了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要求,毕业生质量有了一定提升。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传统的工程技术人参培养模式的不足逐渐显现,严重制约汽车产业发展。

1.2 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数是1999 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地方院校,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探索已经认识到应用技术教学和职业教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动手能力、综合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高等学校的扩张,专业设置、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加之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单一办学主体、单一主体资源的局限以及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传统工科专业的习惯势力很强,与实际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矛盾[4],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远远低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的新要求。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教育理论滞后,教育思想保守。由于高校扩招及年代更迭,普通高校生源质量及学业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进入高校的零零后新生代学子,一部分教育管理者、教学主导者教育理念还停留在20 世纪高等教育精英化的时代,教育理论未能与时俱进,致使教学重心偏移,学生教学中心地位难以确立,教与学缺少沟通,相对隔离。

(2)培养目标不明确。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由于办学历史不同,专业师资力量、实验实践条件差异使相同专业培养目标差异较大,侧重点各异,存在偏重学科需求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等社会需求的不足,甚至出现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现象。

(3)教学内容落后,课程体系不健全。由于办学体制僵化,人才流动困难,再加上汽车新技术应用更新迅速,致使学校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教学内容陈旧、方式手段单一,不得不以固定不变的实践项目、老掉牙的实验设施应对,甚至出现新课无人教、因人设课的问题。教学体系以不变应万变,固步自封,无法照顾到各专业(方向)不断发展的特点。目前,许多高校为提高效率和便于管理,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将相近专业的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与课时设置成完全一致,忽略了各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异,导致对有些专业来说非常重要的环节无法开设或由于课时不足而重点不突出甚至以偏概全[5],教非所需,学非所用,使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失去了教学的动力。

(4)教学管理不标准,质量评估不科学。教学内容的不合时宜导致教、学双方隔绝对立,也使得管理程式化、表面化,造成管理难度加大,质量评估虚化,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工作效率低下。

2 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探讨

工程技术教育是培养技能技术人才的,而企业是这类专业人才发挥作用的最佳战场,也是培养这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场所,没有谁比企业里的师傅更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如何结合企业需要培养人才,企业理应成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肩负起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因此首先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侧重考虑社会需求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推进校企双主体办学,切实抛弃顽固迂腐办学观念,主动联合开门办学。其次企业管理者亦应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社会责任感的高站位和人才战略的长远眼光承担起培养人才的主体责任,育人环节前移,不能把人才培养的责任全推到高校,高校也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携手合作共同培养技术人才的工程意识、专业素养。

德州学院能源与机械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在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针对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首先学校准确把握办学定位,明确使命职责。学校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宗旨,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不懈追求,在抓考研率提升学科厚度基础上,针对生源遍布山东省各地及周边其他几个省份绝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情况,既要给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领,更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潜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要求。学校层面根据招生及就业数据分析,逐渐减少直至停止部分专业招生,如交通运输类,同时对毕业生质量较高或社会需求较大的专业增加计划或设置相应专业方向;教学体系建立上先不断周期性论证调整培养方案,继而对标职业标准制定课程大纲、教学规范、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遵循认知规律,积极对接企业生产工艺顺序,循序渐进,以生产实际为导向;同时对有条件的专业逐步推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解决本科教育中“所办非所需、所学非所用、所授非所愿”的问题,遵循工程技术人员成长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以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为最终标准。

其次多措并举确立企业专业人才培养主体地位。学校针对企业办学主体地位不明确、不积极主动问题,重点联合毕业生较集中、发展好提升快的企业,以优秀毕业生回访母校、聘任专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毕业设计导师等方式多种方式加强学校与企业交流是双方增强了解,取得互信,进而企业不断获得新鲜血液,学校知识信息不断更新;在取得互信的基础上,推动签署校企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从宏观上布局确立企业教书育人的主体地位,鼓励推动教师进工厂长期实习锻炼、工厂专家进课堂系统讲授一门、一类课程,推行校企双薪制,允许部分教师长期脱产承担企业研发项目,同时更深层次地推动人才流动,实现身份转换,已有几名教师成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学校也从合作企业选聘使企业员工进入学校,走上教学、教辅岗位,为打破传统人事管理推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有益尝试。

再次以企业丰富资源依托强化教学主体地位。针对学校单方面工程实践教学薄弱、资源短缺问题,学校一方面解放思想,确立大投入高产出理念,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力度,严格管控确保实习实验经费用于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项目严格实施;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教学主体地位展现,领导思想重视,投入增加较好的调动了校企双方教学人员及学生参与积极性,从人员、运行机制、设施条件等方面保证了资源投入及高效利用,极大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弥补了学校实践教学中软硬件实力的不足,也为后续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最后尝试科学评价机制,助力人才成长。基于校企合作的良好基础,具备了人才成长环境,人才队伍建设这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学业成长,还需要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关键还是如何使用人、培育人和激励人的问题,应树立以人为中心,关注其情感需求和未来发展为导向,已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处理人才流动事宜。

3 结语

校企双主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尝试,得到了部分企业的积极支持,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搭建了平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也为企业人员培养人才引进打下了基础,扩大了企业的综合实力,社会反响积极。实践证明: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地方院校办学实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改善企业社会形象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校企办学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论碳审计主体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何谓“主体间性”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