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牡丹江市中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1-11-22朱明
朱 明
中共牡丹江市委党校,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这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振兴发展中医药的一大重要举措。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千亿级中医药产业。2019年,黑龙江省召开中医药发展大会,再次强调“推动全省中医药大发展快发展,为建设健康龙江,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1]。在此背景下,牡丹江市基于自身中药产业优势,抢抓历史机遇,加快产业布局,全面提升牡丹江中药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1 中药产业链的构成
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某一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其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构建产业链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方面,经过补链和延链之后,会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2]。全产业链是将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4个维度充分整合,打破行业界限、融合产业发展、连接上下游环节,形成一个整体的产业链条,发挥协同共享优势[3]。
中药产业链是农业产业链的一个分支链,农业产业链最早由德国学者 Mighell 和 Jones提出,Mighell 和Jones认为农业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储运到销售的运动是一个“纵向协调”的信息链接过程,中药产业链是以中药农业,即利用药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中药材产品的生产活动,为第一产业和基础,整合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服务业[4]。牡丹江市中医药产业链主要是在市域内,以种养殖药用动植物为主要原料的上游种植、养殖和培育、中游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下游的销售及服务等多个企业链环的依次组合,形成全产业链模式。中药全产业链是围绕中药进行区域分工与产业协作的经营模式,也是单部门农业生产向多产业部门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2 牡丹江市发展中药全产业链的优势
2.1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牡丹江市具有发展道地药材的优越自然条件。一是从地理位置看,牡丹江市位于北纬45°“黄金生物带”,是“天然基因库”,名贵珍稀药材近10种、大宗药材近150种,道地药材总蕴藏量近31万吨,而且基本可以适种所有“关药”,可用资源丰富。二是从气候特征看,牡丹江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6.1 ℃,与南方地区相比,夏季昼夜温差近20 ℃,药材有效成分沉积更多,药用价值更高。雨热同季、气候湿润,年均579.7 mm的降水量、2340 h的日照、160多天的无霜期、2600 ℃的积温,与其他北方主产区比较,生长周期更长、产量更高。三是从土壤结构看,牡丹江市的黑土地占耕地总面积87.7%,有机质含量是黄土的10倍、红壤的15倍,与山东丘陵、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地相比,土壤肥力和土壤生态更佳,化肥农药使用量仅为其他地区的1/7~1/3,重金属离子和有害物质含量全国最低,药材安全性更有保障。四是从地形地貌看,牡丹江市“八山半水分半田”,近千万亩的耕地广泛分布于海拔100~1600 m的浅山区丘陵和河谷平原,更适合中药材种植的多样性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宁安林下参、海林平贝、刺五加、林口黄芪、苍术、白鲜皮、穆棱人参等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优势中药材。
2.2 中药种植基础优良
牡丹江市浅山区耕地相对平整、集中连片,更加适宜规模化种植的精细管理、机械作业、采收运输等;与传统中药材产区相比,土地资源更丰富,耕地面积是甘肃“千年药乡”陇南的3倍、浙江“药材之乡”金华的3.5倍。
2.3 经营模式创新发展
改变以农民个体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从事药材种植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占全市种植总面积的9%。通过签订定销合同、订单收购等模式,逐步形成“企业+基地+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等生产运营模式,订单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其中,瑞康中草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太极集团、修正药业集团,分别签订种植回收协议,东方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韩国签订了2万亩的当归、桔梗等药材回收协议,加速了中药材种植推广。
2.4 中药产业基础坚实
一是种植基地规模化、集约化。10个县(市)区均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已形成百亩以上种植基地185个、千亩种植基地23 个。二是动物类中药材养殖种类丰富、产量较大。有世界最大的熊科养殖基地,年产熊胆粉5.1 t;养蜂13万群,年产蜂蜜5200 t;梅花鹿、马鹿共存栏1817头,年产鹿茸2.52 t;林蛙年产量210 t。三是牡丹江市制药企业基础较好,友搏药业位居全省制药企业三强;灵泰药业拥有270个国药准字文号、9个独家品种,位列全省第二;黑宝熊胆粉是黑龙江省唯一国家级中药一类新药,产量占全国的10%以上。
2.5 产业发展氛围浓厚
牡丹江市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大规模发展中药材人工种植,到七八十年代已经在全国中药界享有盛名,拥有全国较大的刺五加、黄芪种植基地和相应的研究部门。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47家,形成了强力的示范带动效果。各县都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纷纷出台政策推动产业壮大。
3 牡丹江市发展中药全产业链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种植技术有待提升
牡丹江市中药种植技术人才不足,全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没有中药技术人员,成果推广不够,导致中药材良种生产繁育、生产基地建设、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野生药材人工栽培驯化等工作相对滞后。
3.2 种苗基地培育缓慢
种苗基地是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规模上,牡丹江市千亩以上种苗基地有3个,每年仅可满足种植药材面积10万亩,个别县市还没有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在类别上,仅有黄芪、人参、苍术等几个普通品种,无法满足特色化差异化种植需要。在研发上,牡丹江市种苗基地基本没有野生药材人工栽培驯化能力,研发培育有待提高。
3.3 市场体系尚不完善
牡丹江市中药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种苗供给、农资供应、农机配套、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上下游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不完善。产业融合衔接不顺,现有中药生产企业与地产药材匹配度不高,牡丹江市及周边没有专业药材交易市场。
3.4 道地品牌亟须塑造
以“3宝6味12香”为代表的原生道地中药材品种中,除了林口的宁古塔芪、白鲜皮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识,其他均未进行申报认证,在全国认可度、知名度不高,特别是刺五加、五味子等中药材种植历史久,产品质量优,却未形成较响亮的区域品牌。
3.5 特色小镇处于起步阶段
中医药特色小镇建设涵盖中药材种植、加工等第一、第二产业及中医医疗、中医药健康旅游、养生保健、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目前3个中医药特色小镇规划未统筹考虑到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未形成特色重点突出、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4 推动牡丹江市中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基于牡丹江市中药产业链发展的实际情况,围绕产业链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做好“四个优先”“四个推进”和“三个培育”。
4.1 立足扩大种植面积,做到“四个优先”
坚持一产引领,针对中药材种植“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高标准”产业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做大做强中药材种植基地[5]。一是优先推广订单种植模式。大力宣传牡丹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以订单促发展,有效解决中药材市场行情波动大、种植户卖药材难和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二是优先发挥典型大户示范带动作用。优先种植市场需求大价格稳、投资小见效快、成本低效益高的中药材品种,并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思路,将生长期较长的苍术、白芍与生长周期较短的丹参、防风、桔梗等搭配种植,大力推广林药套种等山林经济模式,尽可能减轻药农负担、推动药农致富。三是优先加快种苗基地建设。围绕道地中药材、优势中药材、特色中药材品种,逐步建立本地中药材良种选育繁育技术体系,不断扩大道地品种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种植试验基地面积,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标准高、规模大、质量优的道地药材种子种苗培育基地,提高药材供种供苗能力。四是优先强化种植技术推广。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等主体根据需要制定适合牡丹江市中药材种植、加工等方面的标准,为生产经营、监督监管等活动提供标准和依据。
4.2 立足产业体系建设,做到“四个推进”
探索建立中药材从种植、加工、收购、存储、运输到使用全程质量责任可追溯体系,全力推动全产业链条发展。一是推进精深加工企业招引。按照“基地种植、产地加工及饮片炮制、精深加工及衍生产品”分层次、分类别开展精准招商,加快引进落户一批与牡丹江市资源关联度高的中药材种植企业、饮片加工企业、中药生产企业,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条,让种植优势、资源优势真正成为经济优势。二是推进中药种植结构调整。加快种苗基地种植研发,开发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尽可能满足精深加工企业原料需求,尽可能避免因地处沿边地区导致的企业生产成本偏高问题。三是推进道地药材品牌打造。努力构建“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打造体系,重点推进海林刺五加、林口黄芪、穆棱人参等一批品质高、口碑好、影响大的道地药材品牌,打响牡丹江“关药名城”名片,进而将药材品质优势转化为道地药材品牌优势。四是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力度。指导推进经开区尽快建成中药材交易市场,加快形成集初加工、质押仓储、物流配送及追溯管理于一体的中药材流动体系。
4.3 立足产业长远发展,做到“三个培育”
全方位打造中医药产业强市,为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一是加快中医药特色小镇培育。要按照“以药促养、以养兴游”理念和“大健康+”“旅游+”模式,抓紧完善中医药小镇建设规划,在旅游景区谋划建设特色中医药小镇,打造一批“食养”“药养”“水养”的大健康项目,依托我市旅游品牌优势,融合中医药观光体验、养生保健、文化展示、科学教研、特色民宿、药膳养生等元素,谋划打造独具牡丹江特色的中医药特色小镇。二是加快中医药文化培育。注重药材种植文化、品鉴文化、中医文化等方面的培育,讲好、写好、传承好牡丹江中医药故事,为牡丹江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三是加快境外种植培育。要以扩大中药材进出口资质为突破口,尽可能打通药材进出口瓶颈,扩大药材进出口总量。要推动华宇集团等外贸企业扩大境外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推动本地拥有收购订单企业走出去开展中药材种植,实现境内境外互补联动、一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