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培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常州市横林镇为例

2021-11-22章祺琰田真平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主体融合农业

章祺琰 田真平 李 景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1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农村产业融合存在于产业之中技术的融合,使两种不相关的技术密切相关,随着市场的不断升级,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融合逐渐从技术扩展到需求市场等方面,打破了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壁垒,使产业在融合中共同发展升级,共同受益。

农村产业融合以农业为中心,而融合主体是以普通农户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将几乎不在农村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的价值与收益带回农村,推进其与农村仅有的第一产业不断融合,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的不断升级,推动新型产业的出现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产品网店、乡村民宿和农家乐等。

种养殖大户是指从事种植、养殖业达到一定规模和条件的专业化经营户,他们一般具有更专业化、科学化的种养殖技术和生产管理模式。种养殖大户能够带动普通农户,使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有利于打造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劳动力,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生产管理方式进行生产的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家庭农场促进了乡村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增加了农民收入,通常由种养殖大户发展而来。

农民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的基础之上,农民自愿联合参加、合作互助、民主管理的经济组织。合作社有效解决了个体农户势单力薄、分散经营的弱点,整合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资源,合理配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了农村资源的利用率,推动产业的规模化、先进化发展。

农业企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向外拓展的、对农产品进一步加工和销售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属于农业生产和市场交换的中介位置,是产品的生产者,也是产品的消费者,对接农民与市场的供需信息,使供需平衡,减少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农民带来的危害。同时,个体农户难以发掘市场,农业企业收购个体农户的农业产品为原材料,为农户拓宽了市场,使农户的产品不至于滞销家中,降低生产风险。农业企业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能够对农产品再生产、拓宽产品种类、增加收益,解决了第一产业附加值和农民收入不高的问题。

根植本地的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是内源型融合主体,融合意愿和主动性较强。下乡工商资本兴办的农业企业是外生型融合主体,融合意愿不强,需要政策和市场的推动[1]。

2 常州横林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横林镇隶属于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作为苏南模式、“一带一路”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汇聚焦点,立足于“绿色家居之都”的战略定位,围绕产业、生态、城镇的要求,成功铸造了“一个支柱,四大亮点”的经济产业格局,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2.1 家居产业逐渐成为横林产业发展支柱

家居产业成为经济支柱,全球最大的强化木地板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就坐落在横林镇。2019年,中鑫家居、博大木业、靓时家居、飞翔木业、天润木业等在股改上市方面彰显改革朝气,基本形成上市梯队。江苏洛基木业有限公司的主要指标领先于全国大部分木材企业。产业治理也体现了发展的力量,238家地板企业乱象整治基本到位,促进了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驱动的氛围浓厚,凝聚力强。横林镇商会组织企业赴广东、浙江学习先进理念,常州市地板协会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横林)国际地板博览会。

2.2 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显著增强

2019年,横林镇紧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工作主线,乡村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普惠共享,农民收入不断提升,全年完成集体经济收入8200万元,同比增长6%。其中:经营性收入7100万元,同比增长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 750元,同比增长8.5%。投入1.48亿元促进农业增收升级,常州市阳湖鹅业专业合作社、常州市新亚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完成对机器和设备的现代化改造和升级,狄坂樱桃园、余巷火龙果园对“绿色有机果品”进行鼎力推广,狄坂粮食丰产示范将发挥农业增产的拉动效应。横林镇作为粮食生产机械化示范镇的目标成功实现,农业发展名片得到进一步提升。新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0宗,超7.7 万m2,农村土地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有效利用。

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稳步发展

横林镇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一村一品”的建设,一些农村合作社凭借各自的优势产品,提升质量,创建了“林星牌”花椰菜等自有品牌,打响了名声,为合作社开拓了一片产品新市场,提升了农产品的竞争力。狄坂大米、余巷火龙果丰收畅销。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创建江苏省四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扎实开展高素质农民培养,持续推进农业智能化改造,阳湖鹅业反季孵育项目、津津乐魔芋结扩能项目顺利投产,农业现代化升级持续提速。农家乐渐渐兴起,迎合了城市消费者养生、寻求宁静农趣的想法,凭借自身资源优势,进一步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以极低的成本换来更多的收入。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稳步发展。

2.4 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

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够将原有的农产品进一步加工,如将魔芋加工成毛肚的形状,变成素毛肚,满足了现代人对小零食的需求,并且能不断细化市场的需求,大包装产品专供餐饮行业,小包装适合家庭需求。当下社会也崇尚健康绿色的生活理念,要求产品更多的是绿色、少添加添加剂。这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迎合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在包装上也进行改变以适应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使得市场对农产品有更大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时代到来,再加上疫情的影响,线下交易受到严重影响,线上购物迅猛发展,直播带货、网上超市、“村长带货”等新形式层出不穷,横林镇农村产业融合主体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使农产品的销量在疫情期间不减反增,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农村产业融合提出了新思路,使农村产业的主体不再局限于线下的实体产业,网店、微商成为了产业融合主体的新成员,登上了乡村振兴的舞台。

3 常州横林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培育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还有欠缺

虽然国家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但是大学生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不愿意回到第一产业,而是希望从事第三产业等一些收益高的“体面”工作。职业教育方面,支持产业融合主体培育的体系还不完善,主要以对老一辈人能适应的短期技能培训为主,缺少高层次的、长期的教育培训。而在这仅有的培训对象中,也只选择新兴企业的经营带头人等进行培训,缺少对传统农户的培训。由于培训对象选择单一,培训内容雷同,没有细化区分不同主体所需要的差异性经营指导,而导致农业专业方向的科技人才数量减少。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竞争力不足,成为了农村三产融合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阻碍。投入农业的人员很少,缺乏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产业仍存在“空心化”的问题。

3.2 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限制

对城镇生活品质的追求,导致田舍地块出让来建造住宅区或商业综合体,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使融合主体没有足够的空间扩大发展。产业融合主体对自身自然资源难以合理利用,同时缺少人力资源,对农业所具有的休闲、生态、文化等功能发掘不充分,特色多样化产品不足,不会塑造自己的特色优势。

3.3 外生型融合主体主动性不强

由于政策红利和示范效应的吸引,大批农户纷纷主动加入产业融合的队伍。大量融合主体产生,但是都是外生型融合主体,主动性不强,被动等待政策和市场的拉动,依赖其他主体的带动。而是这类融合主体发展缓慢,结构单一且规模不大。主动融合能力差的问题,影响了产业融合的质量和进程。同时,大量不规范的“散乱污”初创企业带来了监管整治的难题。

3.4 内源型融合主体竞争力不足

由于农民大多自身素质不高,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在利益分配方面处于劣势。而新型经营主体掌握了实时市场信息、技术、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处于完全优势地位,掌握主动权,部分不良经营者通过与农民签订苛刻的合同以保全自身利益,伤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即使农民凭借土地经营权和生产技能等条件入股,但也会由于占比较小、学历较低、没有相关意识而无法有效制约公司高层的决策。而这会导致农民对产业融合的积极性降低,削弱了主体的主动性,阻碍了对内源型产业融合主体的培育,导致主体竞争力不足。

4 常州横林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培育的优化措施

4.1 加强思想教育和人才培养

加强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产业化经营企业领导人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新型农民成为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政府部门、各大高校、专业技术学校、涉农企业要一起加入培养的过程,政府提供必要资金,并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扶持相关企业或专业学生和人才。各大高校要多开设相关课程,配备相应师资和设备,鼓励学生报考。相关企业要总结提炼相关的管理和技术研发的经验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要采用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从各个层次选取青年人才,依据地域自然资源和乡村产业特色,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产教融合,不能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学传授,同时要让他们参与到实践中,与相关产业进行对接,开展阶段性实习,使技能融会贯通于日常工作中。同时,还要针对管理运营和市场对接的内容进行培训,以适应市场和合作社、农业企业的日常运营。另外,要加强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学习,提升相关主体的竞争力。培养产业融合主体的利益合理分配观念,引导他们与普通农户或其他的融合主体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以激发农民参与产业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 合理分配资源,优化产业布局

要保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清理一些不合理或多余的占用地,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三资管理制度化、信息化进程,确保资金增量、资产增值、资源增效。盘活存量资源,谋划和打造横林镇产业创新发展新平台,打造横林镇经济发展新增长极。要发掘所在乡村的特色,以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特色竞争力,做出自己的品牌,拉动各方面的需求,优化产业布局[2]。

4.3 有序引导外生型融合主体转型升级

农村产业融合初期的许多外生型主体都需要靠政府资助、政策推动和市场拉动,要帮助这类主体完成转型升级,成为具有主动性的内源型主体,以挖掘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增加收益。对于不规范的主体进行整治,强化落实长效监管,压实责任,分类靶向施策。坚持创新为轴,将融合主体转型升级推向深入。同时相关主体培育践行“创新资本”,以“科技化、资本化”为导向,加大融合主体精准培育力度,持续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要不断引领横林镇产业融合主体向集约化、规范化、绿色化发展。产业融合主体之间要做到优势互补,使相关要素流动顺畅,形成与市场有效对接的格局。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并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中小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破单一的产业结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3]。

4.4 增强内源型融合主体竞争力

受到疫情和贸易摩擦的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融合主体要积极与农民对接,以保证生产足够的原材料。相关企业也可以创建种植基地,投入足够资金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内源型融合主体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借助科技互联网等新平台,通过网店、微商等渠道进一步发展乡村产业,开辟乡村产业发展新道路。

猜你喜欢

主体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