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案例研究——以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为例*

2021-11-22张虎成

体育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进校园社团文化遗产

张虎成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案例研究——以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为例*

张虎成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要在积极融入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上做到保护、传承和推广。太极拳、花样跳绳、毽球和舞狮作为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四个体育非遗项目在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体育社团的形式顺利推广,为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体育非遗;校园;传承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类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充分体现了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保护和利用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2020年全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视频讲话,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要在积极融入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上做到保护、传承和推广。一是法治化保护。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化研究,加快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鼓励地方出台学校体育法规制度,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二是竞赛化传承。认真梳理武术、摔跤、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机制,完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三是国际化推广。重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传播工作,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1]。

1 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工作在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开展情况

2018年,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部署,立足技工院校教育实际,以“综合育人”为根本,在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育体育社团、举办体育竞赛并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基础上,突出民族传统特色体育,积极推动了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的工作。先后引入了太极拳、花样跳绳、毽球和舞狮4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项目进校园。2019年3月在原有体育教学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太极拳、花样跳绳和毽球的教学内容,组建了太极拳、花式跳绳、毽球和舞狮四个学生体育非遗项目社团。参与教学的教师8名,课程覆盖学生达1000多人,初步实现了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的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公开课教学、相互评课交流等方法,有效提升了体育非遗项目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通过体育课堂学习掌握了太极拳、花式跳绳和毽球的基本技术要领后,能够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练习。体育非遗项目社团也能够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开展日常训练、比赛及表演活动,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体育课教学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太极拳、花样跳绳、毽球和舞狮4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项目在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得到了有效推广和传播。

2 体育非遗项目课程化

2.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主要是指在我国广泛开展的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以及那些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具有游戏、教育和竞技特点的运动技艺与技能,以及在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和空间场所的总和。主要分为两大类:(1)传统的体育文化表现形式,如体育活动项目、体育活动节日、传统体育活动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2]。体育非遗项目主要有球类运动,如蹴鞠、木射、捶丸、打马球等;水上运动,如龙舟竞渡、游泳、冰嬉等;跑跳运动和投掷运动,如走及奔马、投壶等;举重类,如扛鼎、举石锁等;角力类,如角抵、手搏、摔跤等;杂技类,如踢毽子、抖空竹等;武术和导引类,如拳术、棍术等;娱乐运动类,如射箭、拔河、跳绳、舞狮等。

2.2 体育非遗项目课程化的构成条件

构成课程文化的基本条件主要有:课程的物质文化条件、制度文化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课程物质文化主要是指课程付诸实施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必要前提,通常以形象化的形式出现,诸如:教材、教学多媒体、场地器材等;课程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课程教学规范和指导标准等;课程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特定的学校教育主体(校长、教师和学生)所应有的卓越高远的治学理念、德才兼备的人才价值取向、认真与求真的科学态度、实践与创新的探究精神、富有真善美的人文素养以及文化自觉的意识与能力等[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形式可以是文化宣讲、板报宣传、项目展示、项目课程化等多元素呈现。课程化相对来说更能够深入推动非遗项目融入校园,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保护、传承和推广。要实现体育非遗项目顺利融入学校教学课程,就必须考虑从构成课程文化的三个基本构成条件入手,在重视课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尤其要将能够反映学校体育课程实质与内在的课程精神文化注入到体育非遗项目课程文化活动结构中,促使体育非遗项目具备优秀课程的精神文化内涵,具备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进而实现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的目标。

2.3 实现体育非遗项目课程化目标

当前,要实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课程化,比较可行和易于操作的途径是依附于学校体育课程,将项目学习和实操练习作为课程内容融入体育课程中,在学校体育课程原本就具备的课程物质文化条件、制度文化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基础上,编写添加相关体育非遗项目的教材内容,培养教师体育非遗项目教学能力,购置相关教学器材,选定教学场地,完善教学计划和教案等教学资料,逐步建立和完善体育非遗项目的课程体系。

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工作的开展,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各级教育管理者的重视,使得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的计划自上而下推进的较为顺利。但是,进入校园的体育非遗项目不能流于形式,其后续的推进工作和必要的制度保障必须落实。进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体育非遗项目,要重视课程的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体育非遗项目的发展脉络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体育非遗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技术要领并能够长期开展这项运动,进而树立传承和传播的意识。随着体育非遗项目课程化的不断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学生对体育非遗项目的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持续获得,体育非遗项目内在的育人价值将会逐步显现,课程精神文化内涵将会得到不断提升,其课程化的目标必定会实现。

2.4 提升教师体育非遗项目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传授者,他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观,忽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继续教育和体育非遗项目知识技能的培训将影响非遗体育进校园的质量和效能。为了能够顺利推动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期开学前学院专门邀请了太极拳、跳绳、毽球三个非遗项目的专业教师来学校为任课教师进行了集中强化培训。通过培训课程,教师们进一步提升了体育非遗项目的技术指导能力和相关非遗文化知识的储备。

在各非遗项目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们还是存在课堂教学经验不足,对体育非遗项目知识拓展讲解方面不够深入的问题。通过开展公开课、教师课后交流和集体备课的办法,老师们相互分享教学心得,共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项目所蕴含的内在教育价值,提高了对体育非遗项目进入学校体育课堂意义的认识,逐步确立了项目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实践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2.5 提高体育非遗项目教学效果

体育非遗项目教学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接受程度,还要督促学生坚持课后练习。需要不断的优化教学手段,合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采用在网络教学平台播放教学视频资料并布置视频录制上传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积极开展课后练习。通过勤练、多练来掌握各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要领,并体会各项目所蕴含的独特传统文化价值和内在教育价值。比如太极拳教学,要使学生明确太极拳不只是学练外在的招式动作,更要学习内在的武德修养,懂得平和、谦让,养成坚韧、积极的优良品质。

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可以融入适当的音乐来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太极拳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乐感舒缓、曲调优雅的中国古典音乐来代替口令,在音乐情境中缓缓的演练太极拳招式动作,感悟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可有效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同时亦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美学素养。在花样跳绳课中,可以选用一些动感韵律强、节奏欢快的现代电子音乐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课堂上,在教师的带动下,随着音乐的节拍,学生们用各种花式动作尽情舞动绳索是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跳绳课的一大特色,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跳绳的热情,扩大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校园里的影响力。

3 体育非遗项目学生社团发展情况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在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是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学生体育类社团是当前各技工院校学生社团中较为活跃和突出的组织,它的存在带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给校园文化生活带来了新鲜和活力,是各校展示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声誉的有效载体。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引进的四个体育非遗项目都成立了相应的学生社团,有专门的指导教师来引导社团在校内的健康发展。指导教师主要承担着社团管理的重要职责,具体指导社团平时训练、表演、比赛等活动的开展。各社团开展活动的时间一般是在下午7、8节课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也是学校各类社团和学生活动开展的黄金时间段。各社团开展活动的场地比较集中,主要以学校田径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在四个体育非遗项目社团中,舞狮社团因为具有独特鼓点声的传播效果,最能够产生影响力,吸引过往学生和老师们的注意力。舞狮项目因为具备一定的教学组织难度,对师资能力的要求和上课学生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比较适合小班制的教学,暂时还不太适合在体育课堂上开展大众化的教学,目前在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主要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舞狮社团成员相对稳定,以学校各系各年级中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为主,成员数量维持在25-30人左右。社团主要通过以老带新和邀请校外传承人的办法传授舞狮技巧。活动开展除了日常训练外,还会经常受邀参加学校校运会、体育节等大型活动开幕式表演及迎新晚会等文娱活动的表演,深受学校师生的喜爱。

4 意义

体育非遗项目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课内外主动要求教师指导和自主开展练习的学生增多;学生可选择学习的体育项目更加多元;体育教学课堂组织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体育非遗项目社团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日常训练活动,具备固定时间和场地,稳定的社团成员和规范的组织架构等社团特质,很有成效地组织社团成员开展了非遗项目的竞赛及表演活动,扩大了非遗项目在校园里的影响力,带动了非遗项目在校园内的普及,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广体育文化遗产项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青年学生受教育阶段是人生中身体训练和品格塑造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机体和心理趋于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其接受体育指导的项目和接受程度及习练体育的态度将对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产生很大的影响。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进校园,融入到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中,既繁荣了学校的体育文化生活,又可以提升体育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普及度,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非凡的意义。

[1]丁丽萍,等.2020年全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召开[EB/OL].[2020-06-13]http://www.sus.edu.cn.2020-6-13.

[2]赵苏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思考:以广东省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7(7).

[3]刘启迪.课程文化:涵义、价值取向与建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10):22-23.

A Case Study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on Campus--Take Guangzhou Traffic Technician College as an Example

ZHANG Hucheng

(Guangzhou Traffic Technician College, Guangzhou 510540, Guangdong, China)

广州市技工教育2019年市级研究课题立项项目(GZHRK2019B24)。

张虎成(1977—),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进校园社团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经典彩调进校园
Tough Nut to Crack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