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警惕基层干部管理“四个陷阱”
2021-11-2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鞭打快牛陷阱”使基层浪费人力,助长功利和投机——
其一,“多劳”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看着谁好用就一直用谁,看着谁放心就把工作都交给谁”,经济学称之为“鞭打快牛”。一旦被贴上“快牛”的标签,则极容易在领导和同事的心目中形成路径依赖,并不断地被“鞭打”。虽然“能者”的潜能得到不断激发,可是另一部分人员却被“闲置”,他们的“潜能”一直处于沉睡状态,无人问津。从这个意义上说,“鞭打快牛陷阱”实质上导致了基层的人力资源浪费。
其二,被冠以“能者”的基层干部在领导和同事“信任”的目光下,不得不承担本不是其工作职责范围的工作。与“能者”相对应的“庸者”,则在遇到困难或者是比较麻烦的工作时就大吐苦水,向“能者”推诿工作;或者干脆就消极怠工,随着时限的临近,迫使领导为了工作能顺利完成而动用“能者”救火,进而达到其“少劳”的目的。
“白劳苦劳陷阱”弱化、虚化基层干部管理制度的作用——
其一,不对等的使用和评价,会对基层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干部选任制度造成负面影响。一些基层单位以双重标准使用和评价“能者”。完成工作时,“能者”被拉着策划方案、撰写材料;而在职务调整、论功评奖时,部门利益、平衡名额等理由盖过了“能者”作出的贡献,“能者”陷入“白劳苦劳陷阱”。
其二,分配给“能者”的工作任务以临时性、突发性工作为主,任务大多不在其工作责任范围中,缺少明确的、可衡量、互通的绩效评价机制,“关键时刻”领导记得住就“多劳多得”,记不住则“白劳苦劳”。
其三,“能者多劳”的现象本身说明了基层干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合理、不科学的工作任务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考核评价、干部选任等方面问题,不仅会伤害干部自身,更会弱化、虚化基层干部管理制度的作用,影响其权威性。
“多干多错陷阱”使干部无所适从,偏离基层工作导向——
其一,“多干多错陷阱”在一些基层组织中表现为“干得多,错得多,领导责备也会多”。在工作分配不公、忙闲不均的情况下,承担更多工作的“能者”很有可能在工作做错时而面临领导的责备和处罚。在评先评优中,多干的“能者”并不比少干或者不干者有更大的优势,甚至有可能因为在比较重要的工作中出错,而被“一票出局”。
其二,“能者”通常心怀抱负,对于领导交办的工作和任务不辞劳苦,夜以继日,不仅体力和精力受到挑战,还有可能因“多干多错”而“吃力不讨好”。时间久了,“能者”便意识到自恃“庸者”的好处,没了“冲劲”。反观“庸者”,有责任的事避而远之,偶尔发挥小才能就能获得大表扬、好印象,沾沾自喜。于是“庸者”洋洋得意,“能者”心有不平,久而久之,基层组织中将无尽心尽力者,整体工作效能下滑。
“过度多劳陷阱”危害基层干部的身心健康,阻碍其职业发展——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长时间无休止地工作,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就有可能突破人体极限,最终掉入“过度多劳陷阱”。这几年,因为“过劳”导致的猝死情况不在少数,人们为他们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
没有回报的“多劳”不仅伤身,而且伤心累心。我们知道,任何的组织都是有界限的,有权责界限、服务界限、管理界限和考核界限等。一旦突破了界限,组织原有的结构因为无法适应新的范围和界限,而出现各种应激反应,需要原有人员承担更多的责权,或者增加人手以适应更多的事务。基于成本的考量,组织更愿意让成员承担更多的权责,进而做更多的事。然而这种一厢情愿的“马儿少吃草,马儿还得跑得快”的思维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最后,“过度多劳陷阱”会阻碍“能者”的职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基层治理对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很多“能者”因为超越自身极限的“过劳”而难以有时间和机会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其以后的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