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2021-11-22许悦
许 悦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逸夫小学 安徽 明光 239400)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是部编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通过了单元组合的方式集中展示给了学生。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先进的革命理论与不朽的革命精神,实现对革命文化的认识,满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与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脱离,难以形成情感方面的共鸣,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找到教学的突破口,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从而在掌握相应的语言和文字知识的同时传播新时代的使命感。
1.部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编排
目前,部编教材中关于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共有40篇左右,其中即包含着一些革命年代的经典故事,例如《狼牙山五壮士》《朱德的扁担》等,又包含着《七子之歌》《梅兰芳蓄须》等“阅读链接”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了解那些血与火的革命年代,了解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那些英雄壮举,引导他们树立起崇高的理念与信仰,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转化为生活中的点滴行为。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编排是以学生发展水平出发,由单篇文章逐渐向整个单元来过度的。[1]同时,在每篇文章后设置了“语文园地”板块,让学生在练习和实践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传统革命教育,将简单的理解转化为内心深处的感悟,实现深度学习的要求。除此之外,“日积月累”部分还向学生展示了大量与革命相关的诗句或是名言,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获得更多革命传统教育的机会。
2.部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2.1 拉近心理距离,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太远,无法形成情感上面的共鸣是当前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方式,尽量拉近学生与课文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精神与革命态度,从中汲取自己成长与生活中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拉近学生与课文人物心理距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首先是要联系实际生活。例如在《金色的鱼钩》这一课,通过老班长为了履行自己的使命,精心照顾伤员自己却被累死、饿死的故事的描写,让学生理解责任与忠诚。虽然那个年代已经远离了学生,但是“责任”这一理念并没有过时。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小学生来说,更是要养成责任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老班长的责任入手,引导学生去分析自己在班级中、在家庭里应该要承担的责任。这种联系生活的方式让革命文化课文的阅读教学更加具有意义。其次,是要联系学生自身。《清贫》中描写了方志敏烈士虽然经手的钱财数额巨大,但是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清贫,不管国民党士兵如何搜身都找不到一个铜板。但是,他也是富有的,他拥有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篇文章通过对比让学生正确的看待贫富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情况来引导他们去讨论和分析问题:你认为方志敏烈士是一个清贫的人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看待富有或是清贫问题呢?这样的问题可以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他们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判断。
2.2 补充背景资料,增强学生历史感知。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时代的历史对于解决革命文化类文章教学中由于年代久远,无法激发学生共鸣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文章阅读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通常都是用一小篇文章叙述出一个人物或是一件事情,很难深入进行说明,更不要说去对背景进行详细介绍了。[3]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背景资料教学对于革命文化类文章阅读教学来说大有裨益。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来为学生播放影视片段或是纪录片。例如,在《七律·长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有关红军长征的片段,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红军的艰难处境以及长征的伟大与不易。其次,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享,让他们在获得背景资料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结语
小学语文课本中关于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大多都是写人或是记事,强调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理解其中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合理的方式来让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帮助他们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信念与远大的目标,实现新课程改革中立德树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