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开展课外阅读的研究
2021-11-22徐成虎
徐成虎
(江苏省洪泽中学 江苏 淮安 223100)
1.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
1.1 阅读环境差,阅读时间不足。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的课业压力大,每天挣扎在题海中,于是课外阅读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向往,却缺乏课外阅读的时间,家长也务求学生将精力全部放在课堂知识上,因此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抱有否定态度,导致高中生不仅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同时也缺乏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导致课外阅读常常只停留在口头上。
1.2 阅读品味低,阅读效果不佳。或许是由于课业压力的缘故,很多学生将有限的课外阅读时间给予了一些娱乐性的书籍,比如漫画、科幻小说、言情小说、娱乐杂志等等,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满足猎奇心理,寻求精神刺激。低品位的阅读无法使学生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更无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起到增长学识,提高能力的效果。
1.3 指导目的强,指导形式随意。虽然很多高中语文老师也在努力改变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但是却进入了急功近利的误区,将课外阅读视为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新法宝”,但是在指导形式上却依然延用了单向灌输的老办法,导致指导的目的性过强,难以激发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依然在课外阅读中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也存在随意性的问题,利用边角时间顺便指导一句,缺乏指导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使课外阅读成为了学生课内阅读教学的附庸。
2.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2.1 从课文走向文本。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课外文本阅读,将课文当作阅读的起点,从更广阔的课外阅读文本中去体会阅读的乐趣,带领学生走出课文一统课堂的局面,将更加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推荐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延伸至课外阅读文本上,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深化阅读技巧,提升阅读能力,感知阅读乐趣的源泉,进而使学生在课外文本阅读中化被动为主动,积极的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课外阅读中,推动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课后,老师推荐学生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用课文来抛砖引玉,并带领学生对苏轼的另一篇《后赤壁赋》进行阅读,使学生将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延伸至《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这本课外阅读书籍上,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积极开展。[1]
2.2 从平庸走向经典。针对高中生对课外阅读认知的局限性老师要积极的发挥出组织和引导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不仅低品位的阅读内容能够调节情绪,使人放松,经典作品的阅读同样也能获得轻松的阅读体验。老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生动、有趣、情节丰富的经典文学作品,将学生的课外阅读主流定位于经典阅读,同时鼓励学生边阅读边品味其中的语言、修辞、写作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感知到经典文学作品的醇香,从而使学生不仅读整本书而且读好书。老师为学生推荐了《儒林外史》这本经典文学作品,使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很容易使学生浸润其中,学生通过阅读这本文学经典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同时能够从讽刺小说中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得到知识与精神的双重满足。
2.3 从功利走向人文。对高中生而言课外阅读并非单纯的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更是学生提升能力、开拓视野,获得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老师要改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错误认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将学到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与课外阅读中,感知到课外阅读文本中蕴含的广阔性、丰富性、深刻性的知识内涵,并从阅读中获得酣畅淋漓的精神满足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精神世界的成长。依然以《儒林外史》为例,老师以初中学过的《范进中举》的故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将人物、事件、世间、地点等信息进行整合,使学生在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故事回味,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品味到书中的深刻内涵,从而使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
2.4 从自发走向自觉。高中生课外阅读初期主要依赖于对阅读兴趣,但是仅依赖兴趣并不能帮助学生持续的开展课外阅读,因此老师要给予学生科学指导来磨练学生的阅读意志,使学生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转变,由消遣性的自发阅读转向融入反思和揣摩的意志阅读,从而逐渐形成课外阅读习惯。经典文学作品通常章节较多,如《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方法描绘出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制定阅读计划,建议学生一周看三回,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利用边角时间进行阅读,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阅读时增强意犹未尽的阅读欲望,使学生当阅读兴趣出现减弱时依然能够凭借意志和计划顺利完成阅读,避免了学生阅读中虎头蛇尾的问题。
3.总结
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仅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使学生从课外经典文学作品中体会阅读的乐趣,获得知识与精神的双重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