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
2021-11-22冯晓宁
冯晓宁
(陕西省西安航天城第五小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新课程教育改革明确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互换问题,教师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群体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模式中来,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但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基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语文教师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不断创新出新的教学形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将读写教学割裂开来的教育模式,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逐渐发觉读写结合教育理念的意义与价值。那么,本篇文章结合人教版四年级教材,重点分析该学段读写模式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做法就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主。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模式尚未定型,所认识的汉字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该阶段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读写教育的结合。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1]这正是对此阶段学生们的学习特点所做的精到总结。在实际教学中发展,学生们并不是缺乏对语文学科兴趣的认同感,而是就读和写两部分本身来说,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性,针对枯燥的写作问题,难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学生们读写兴趣的培养。
例如: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教学案例。教师可以以一个对豌豆有趣的描述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的阅读本篇课文,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并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领会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鼓励学生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让学生们进行写作练习,通过课堂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2.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升学生们的读写能力。教师将读写结合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年龄尚小,还不懂的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当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让学生们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有所收获。[2]
例如:还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中的《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为教学案例。针对古诗词的教学来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模式主要指讲解并分析诗文的主要思想为主,由于古诗文大多需要学生们能够背诵并默写下来,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理解与默写分开教学,导致学生们在课后时间里不能更好的理解消化古诗文的内容,无法更好的背诵默写。那么,以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让学生们边读边写,鼓励学生们多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文作品。除此之外,教师在引导学生们领略古诗词的意境与所要表达的主旨以后,鼓励学生们展开写作,并在作文中对古诗文加以引用,以准确表达作文的中心思想。
3.教师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构建高效课堂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鼓励教师积极的转变教学思路,促进教学形式的创新,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做出努力。同时,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满足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需要。由于课时限制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读写教学,运用分层教学法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提升读写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来促进读写教学的完整性。通过转变多种教学模式让读写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使教学效果符合高效课堂的构建要求。[3]
总结
本篇文章通过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基于读写结合的教学视野下构建高效课堂。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读写教学更加符合小学语文所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要求。读写教学是一项新颖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为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