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学生写作思维能力衔接教学策略
2021-11-22熊梅
熊 梅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1.明确差异,理清思路,做好差异化教学
在小学和中学两个阶段,《课程标准》对语文作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有着明确的不同,两个时期的作文教学在性质上也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首先,小学第三段被定义为“练习”,意思是学习写作;中学第三段被称为“写作”,意思是“写文章”,有时专指文学创作。其次,从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看,小学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策略更多的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练习写作,并尝试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课程倡导的“自我表达,与人交流”.而初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思维具有创新性。教学目标是:通过写作,表达情感的真挚,表达对自然、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思考。这一部分的写作更侧重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人生,发现人生是丰富多彩的,能够把握事物的特点,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具有个性特征明确了六年级和七年级在写作教学中的差异性,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有针对性的开展实际教学。
2.激发兴趣,讲求方法,做好针对性教学
小学六年级学生具备较为规范的书写表达的能力,思维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相对成熟,但是逻辑思维的训练在这个阶段明显不足,但是初中作文写作重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六年级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准备不足,导致学生刚进入初级中学就不能适应。因此,六年级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作文的形式总结、表达,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际上,小学写作教学主要是以作文观察为基础的,从训练和观察入手更有利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凝聚力。小学生的观察比较主观和简单。初中作文需要进一步加强观察的内容,增加观察的角度和方法。
例如,以“美丽的校园”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这个题目是比较常见的命题,在六年级的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他们的侧重点是直观的写自己眼中看到的校园环境,他们的落笔之处是描写让自己喜欢的景色等。而到了初一阶段,教师应做好小升初的写作思维衔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体会、总结。从不同的视角去丰富的观察内容,“美丽的校园”可以是一个场景,可以是一段故事,一个难忘的人……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最强烈的内容来写。基于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人或事物的特点,才会有感而发,用心创作。
3.加强阅读,养成习惯,做好关键性教学
总结过去的语文教学经验,许多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平时都有阅读的好习惯。他们最初写作的兴趣是从阅读文学作品中萌发的。小学阶段的习作是一种模仿,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的素材,以读促写;初中阶段的写作,则是一种创造,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个性思考,独立判断和冷静分析。小升初的学生,认知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评价下,这部分学生问题思考不深入,思维发散性太强,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不足,作文空洞,只知叙事,不会总结其中的道理,说理肤浅等问题。小升初是前后衔接时期,是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出现较多的时期。养成阅读的习惯,大量积累字词句,才能实现小学和初中在写作目的,观察生活表达方式和文章体裁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如果失去了阅读这个环节的积累,学生到了初中作文写作时,无论是字数题材体裁的深度和高度等都会难以突破。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文章时,可以结合课文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普类型书籍的阅读,如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宇宙大科学》等。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主要学习的都是世界名著的节选:《鲁滨孙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师在开展课内外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教师应在学生课外阅读时加强指导,要求做读书笔记,教师及时批阅,从思想上和从文笔上给予指导,发挥阅读对写作的影响力。
4.独立思考,重在应用,做好实践性教学
做到小升初学生在写作思维能力的有效衔接,离不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通过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多写,多创作,通过更要注写作知识和技巧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做好实践教学,一篇一篇的去锻炼审题——构思——选材——表达,逐步丰富写作知识,完成写作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创造写作机会,让学生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将写作的目的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利用多媒体工具,丰富教学手段,搭建更多帮助学生展示写作成果的平台。
总而言之,小升初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的双向成长的过程,在这个特殊阶段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更有耐心和恒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学生,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从而使学生在写作的观念、思路和方法上有一个质的突破。同时善于打造阅读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和比赛,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以此让学生平稳顺利地完成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