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22石广
石 广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 重庆 酉阳 409812)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传统语文课堂指导方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促使我们转变过去的教育理念,加强对过去指导模式的改革,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如今教师展开对思维导图的运用,也是适应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分析思考,帮助学生梳理阅读收获,从而让学生快速理解阅读内容,掌握文章的思想。
1.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1.1 通过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内容,将整篇文章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可以组织课前预习,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然后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进行统一联系、综合分析,[1]形成对课文的深入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1.2 通过思维导图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进行阅读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能进行盲目的记忆,很多时候不能快速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相关的知识重点,这样就达不到理想的阅读效果。而通过思维导图在阅读中的运用,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根据阅读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思维链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文章挖掘,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具备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实施策略
2.1 改变阅读教学观念,展开语文教学创新。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各种知识点,快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阅读,有效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阅读主动性,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阅读,制作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也可以开展图文结合教学,丰富思维导图运用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展开对阅读内容的深入分析。
2.2 重视课前预习活动,提高学生阅读技巧。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将阅读内容进行有效链接。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活动的展开,学生可以通过有效阅读分析研究各种知识点,对其中的知识建立系统的联系,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学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分析思考,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课文《故都的秋》时,教师为了有效引导学生的阅读,就可以根据文章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如“在很多文学家心中秋天都有着独特的魅力,那么在大家眼里,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你可以怎样描绘秋天呢?”[2]通过具体的问题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对秋天的分析和想象,在学生进行简单回答之后安排学生展开对课文的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绘出一副独特的秋意导图。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2.3 利用图文结合特点,展开语文阅读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图文结合教学,将课文场景进行有效直观的展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课文的联系分析,[3]带给学生新的阅读感受,通过对比更容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研究,快速掌握课文的思想主旨,熟悉各种写作手法。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这篇课文,根据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有效分析,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荷塘的相关美景,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发挥思维导图的重要作用,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情感和思想,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3.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就需要充分了解思维导图的各种应用形式,结合学生阅读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有效的思考,将各个知识点进行充分联系,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