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家乡”:农村小学红色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21-11-22薛伟英
薛伟英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云会中心小学 浙江 杭州 311107)
1.问题的提出
现在学校普遍存在着德育课程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缺少课程资源整合和有效的载体。当前,红色文化与课程逐渐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重视。我们分析学生和家乡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的途径。
2.操作定义
“红色德育课程”:是以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为德育内容,构建学校德育课程,在有效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引导他们进行“精神补钙”,树立正确的红色信念,形成良好的品德。
“研学家乡”:以“研学”为红色德育课程的实施途径,根据挖掘的地域红色资源,根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主体等因素,统筹规划各学段的德育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习——学习红色文化知识”、“走——走红色文化基地”、“养——养红色信念品质”三步走研学活动,在实践中收获精神成长。
“研学家乡”:农村小学红色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是以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为德育内容,构建学校德育课程。以“研学”为红色德育课程的实施途径,根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主体等因素,统筹规划各学段的“习——走——养”的课程实施步骤,在有效实施过程中,引导他们进行“精神补钙”,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红色信念,形成良好的品德。
3.课程实施
红色德育课程运作实施中,我们不断探索路径、丰富内涵、积淀智慧,形成了研学操作思路,提炼出了策略与方法,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实现多元优质发展。立足红色德育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科特点,灵活选择“研学”的最佳操作路径,实现课程运作科学化,教学效益最大化,学生发展最优化。
3.1 操作思路。在实践中形成了三大基本操作路径。即:基于国家课程整合的运作与实施,与品德、语文、美术、少先队、综合实践等相结合;基于社团活动的运作与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有内容的活动;基于主题活动的运作与实施,如寒暑假假日小队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开展形式。
3.2 实施策略。为了实现红色德育课程的轻负高质,我们对“研学”活动进行了融合与有效运用,具体操作策略如下:
(1)研学内容大整合。整合红色资源,融合节日文化、地方风俗等,设计研学内容,每个单元根据三维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有认知活动、实践活动。
(2)研学目标细分层。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分学段、分层次地实施研学活动。
(3)研学时间巧分配。研学时间与国家课程精心整合,部分活动“挤”入国家课程表。合理利用学生寒暑假的课余时间,将红色德育课程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3.3 红色研学路。
(1)红色印记。红色,象征光明,象征信仰,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引导广大青少年认清家乡红色文化源泉,认清自己的“根”和“魂”,从红色基因中吸取道德滋养和文化精髓。
①习:家乡红色基地历史(军人故事)。以“学科德育”为平台,各年级将红色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语文课前三分钟“说说红色故事”,品德课上以红色故事激励学生。我们课程开发以家乡丰富的红色文化积淀,研学活动探究历史,聆听红色故事,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上留下深深的红色文化印迹。
②走:家乡研学访名人,传播故事。根据活动内容与学生特点分层,一二年级在班级、家里讲故事,三四年级走进各村、社区“红色讲堂”,五六年级能用云会方言讲红色故事,参加区级及以上的大舞台。学生的故事讲演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各级比赛中获奖。
③养:小小解放军(课堂)。军营文化所蕴含的自信、责任、有序、规范等内涵,与学校培养学生红色信念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学校利用军营教育基地,开展以下研学流程:
第一步:课程开发基于国防、集体主义、纪律教育,以观摩、体验、实践三个层次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调整,既增进学生对军人生活的了解,更学到了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第二步:坚持开展“纪律教育”活动。每个学年安排军训、军营体验与实践活动,要求通过军营文化教育,传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第三步:积极研究体验活动与教学的模式研究,与在校德育活动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收获,在活动中锻炼能力。
(2)红色使者。引导全体学生争当“红色使者”,认清家乡红色文化源泉,认清自己的“根”和“魂”,积极做红色文化的代言人、传播着,真正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①习:清明节与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承。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建队日等,通过仪式感的节日教育,让学生感受先辈的伟大精神、红色文化的震撼力,并能努力学习传承红色基因。
②走:烈士(遗址)。红色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经历了四个流程,即:把红色文化融入语文和品德教学的课堂,人人会讲红色文化故事;人人参与“红四路毅跑”等实践活动;形成红色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展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在实践活动的策划中,一二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对红色精神的初步感受,并能有环境保护、卫生打扫等形式参与基地维护志愿工作。在此基础上,三四年级积极挖掘红色文化,深入地认识和体验先辈们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伟大思想,并积极展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五六年级对今后学习和生活的规划,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③养:播种希望(劳动课)。劳动教育拓展红色德育课程的外延,学生传承了的红色文化的精神。在了解家乡红色文化的基础上,更加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这就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组成部分。
(3)红色养成。我们的红色德育课程,以涵养爱国主义品质、追寻红色文化为主线,通过系列的研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与校园生活相结合,与家庭生活相结合,养成良好的习惯。
①习:军礼(军史)。红色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几个红色基地、离我们生活较远的革命英雄的故事,国防教育、新时代的中国强军梦,都是学生生活的这个时代,通过主流媒体触手可及的学习资料。学习军礼、军史,了解当代军人的高尚思想、英雄气概,默默无闻地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付出的伟大精神。
②走:军营基地(军营体验课)。亲自到军队的营地看一看,是所有学生最激动的事情。因此,根据学校与军营合作内容,学校组织各年级学生研学军营,看一看解放军叔叔的日常生活。学生们亲眼目睹了纪律严明、严格有序的军营生活后,树立起以军人为榜样的意识,提高自我的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养:十大好习惯。为了将军营红色德育效应发挥最大效应,与学校校园文化、校园生活紧密结合,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校推出了《“十大好习惯”细则》。
细则从十大习惯入手,对学生习惯要点、教师培养角度进行细致地规范。以教师“教”的规范带动学生“学”的规范,并配以学校行政的规范化管理巡查,每周一项训练重点,滚动循环地训练与检查反馈。
通过红色德育课程研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探究、解决问题,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4.研究实效
红色德育课程的实施,形成了我校大德育的环境,构建了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学生、教师、学校都获得了长远的发展。
4.1 滋养了学生的红色信念。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培养了学生必备的人格,通过研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了关键的能力,成为“知善、爱善、行善”的阳光少年。
学生的习惯更好了。通过德育课程各项活动的熏陶与磨练,结合养成教育,显性地看到学生的习惯更好了。
学生的精神更富了。非说教的德育更走心,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约束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更加积极向善。
学生的生命拔节生长。在参观、体验和实践活动中,对孩子精神成长、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倍感欣慰。有的学生在看到消防战士的新闻后,特地买了水果到消防中队慰问叔叔们,感谢他们的辛苦付出。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美丽乡村的志愿服务。
4.2 激发了教师的成长动力。学校的这片“红色”沃土,培育了我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革命精神,成为我们学校教育人薪火相传的精神源泉。
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红色德育课程的实施,老师们总会从各个活动探索中发现“关键教育事件”,找到研究的切口,进行深入的探索,教师撰写的论文、案例、科研成果各类成果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
争优创先精神得到激发。依托红色文化特色,我们做好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活动,开展统战工作。在校内形成一股学先进、树新风的良好风气,也形成了团队凝聚力。
4.3 形成了学校的红色文化。德育的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构建开放的德育内容。通过红色德育的实施,学校德育内容转向更丰富的资源,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教育主旋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更具新意,富有时代气息。将学校的德育网络转向“开放”的社会生活,红色文化教育、家乡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社区教育、企业文化教育等在学生德性培养中扮演重要作用。
深耕德育教学主阵地。通过红色德育课程模式化运行机制的建设,引导老师参与策划与组织活动,引入德育课程理模式与创新为学校德育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打造活力的德育文化。将红色文化与党建文化、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办公室、走廊、楼梯间等打造立体式精品德育阵地;开拓智慧德育阵地,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开辟德育工作专栏,以文化氛围教育人、激励人。学校先后被评为区十大精品德育项目、区文明学校、区“零犯罪”学校、区家长示范学校、“省少故事讲演基地”、市“美丽学校”创建项目、区第四批规范化管理示范学校等近多项集体荣誉,实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红色德育课程的实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引领。学校趁机发动师生、家长提炼校园文化,创作校歌。全体师生、家长参与,校歌《云会红》已首发,从而形成了特色精神文化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