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的新时代需求
——融入思政元素的探讨

2021-11-22邢玉升

北方经贸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课经济学思政

邢玉升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时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于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则进一步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显性的思政课程到隐形的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体现了党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高度重视,也为高校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指明了方向。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其课程主要内容来源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重点阐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规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但这也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市场经济理论存在一定偏差。如何让经济学理论以及经管类学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为此,有必要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中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挖掘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程学习协同发力,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经济学基础理论,辩证地学习吸纳,还能培养学生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理想信念。

一、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经济学基础课程理论主要是基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经验总结提炼而来,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可借鉴之处。但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倾向,如不加分辨地全盘接纳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例如“理性人”假设是假定所有经济主体都是以利己为目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具有明显的个人利己主义倾向,这与当今全社会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如果教学中缺乏思政教育而全盘接受势必会导致学生将个人利益得失凌驾于他人和整个社会之上,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十分必要。这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西方经济学理论,在扬弃的基础上学习,为其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避免学生陷入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另外,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攻关期,需要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进而提出具有创新性及针对性的观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环境的多样化,一些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已不能有效解释目前经济运行所面临的挑战。例如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政府监管不足、道德风险、信用缺失等问题对理性人假设以及市场有效性理论提出了挑战。又如在2020年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对比我国与西方国家抗击疫情的成效,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的优越性。因此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助于学生认清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全面认识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增强“四个自信”,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同感。

二、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对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以往的课程目标设计、教案课件编写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承担的任务,专业课教师应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准确性、知识点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等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专业课教师在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视通过深度广度适宜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等来支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潜力,而忽略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致使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存在一定缺失,其根源来自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知问题。二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足。与纯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嵌入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课程育人内容的充分挖掘和精心设计,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割裂开来,要形成协同效应。但由于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的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过于片面,通常是只抓住专业课程中的某一点展开,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呈现碎片化,没能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的内容全面且紧密联系,导致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结果。即使在教学中开展了课程思政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难以满足学生适应当今社会成长发展的需求。三是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够恰当。部分教师仍然延续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忽略课程育人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观念更新滞后,在课堂教学中为“思政”而“思政”。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制定、教案编写中仍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而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以及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有效设计偏弱,致使教师在课堂中偏重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对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不够恰当。此外,由于没有恰当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和明确的融入载体,而将思政教育生搬硬套到授课中,没能很好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做到“围绕学生,关注学生”,弱化了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任。

三、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对策

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业范围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管理、财务等相关领域,这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道德素质要求较高。因此高校在对经管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其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职业素养以及爱岗敬业精神,改变在以往课程教学中只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而轻视思政教育的问题,这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对高校提出的明确要求。

一是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专业课教师的职责不仅限于传授专业知识,更有义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决定了课堂开展课程思政的效果。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理念,也要具备开展思政教育的专业素养。因此,高校要加大对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力度,优化培训体系,通过思政讲座、思政宣传等方式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加强各类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力和水平。二是创新课程思政的融入模式。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的融入不应只局限于传统讲授式的教育方式,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不懈地在改进中加强,将“课程”与“思政”有效融合,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间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和明确的融入载体。同时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注重依托网络平台,推行“线下+线上”的教育模式,在推行常态化的线下思政教育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慕课、网络视频等线上资源开展混合式教育,提升思政教育成效。此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思政的学习中,如开展教学研讨、案例分析、布置作业等,为学生创造浓厚的主动型学习氛围,让学生依靠自身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三是完善课程思政教育的考核机制。现阶段各高校全面推进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在教师本科教学工作综合评价标准中设置课程思政的评价内容,并将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质量纳入到教师考核、职级评定、评奖评优等考核指标内,通过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对课程思政融入重要性的认识。但多数高校尚未引入对学生的考核机制以评价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和接受程度,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上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没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育应当引入考核机制,首先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考核,对于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社会实践、校园实践、作业论文成绩等不同学习表现进行量化评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专业课经济学思政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首届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在京举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