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优化路径探析*
2021-11-22王辉
王 辉
高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优化路径探析*
王 辉
(郑州西亚斯学院 体育科研创新中心,河南 郑州 451150)
高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体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师德师风建设不力;教学任务重、科研水平低;职后教育缺乏、个人职业能力倦怠等困境。为满足新时代高职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要求高职体育师资队伍在今后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推进师资管理制度,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拓宽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道路;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推动体育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高职体育教师积极能动性。
高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困境;优化路径
接受新使命、落实新任务是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高职体育作为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部分,不仅行使其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功能,还发挥其育人本质。但目前高职体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学校体育功能弱化、体育课地位低下、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与科研互相矛盾等[1]。针对高职体育的众多困境,作为人才培养中坚力量的高职体育师资,在新时代中备受关注,担任着落实高职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发挥体育立德树人育人功效、增进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有序开展竞赛及训练活动等重要使命[2]。体育教师队伍作为高职体育的组织者,不仅是体育技术的授业者,还是体育文化、精神传播的布道者,在新使命的挑战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日益突出,成为阻碍高职体育任务完成的限制因素。目前,高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以问题导向推进高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体育工作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突破困境、优化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新时代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1 高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高职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高职体育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历经漫长的发展,已取得较好的改进,但仍不能满足高职体育工作发展和改革的需要,还存在很多问题。
1.1 体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职体育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结构不合理现象。(1)年龄结构不合理。高职体育教师队伍年龄呈“鞍状结构”,老教师及青年教师比例大,而中年教师数量较少[3],导致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出现断层现象。(2)学历结构不合理。科学的、合理的学历结构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研究显示,我国高职体育教师中大部分属于硕士及以下学历,而博士及以上学历者人数比例较少[4]。深入研究表明,我国高职的体育师资队伍存在学历结构极化的病态:即层次较低的院校由于资金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导致其高学历体育教师比例小,人才资源匮乏,无法满足高职体育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层次较高的院校体育师资建设投入力度较大,大力引进高学历人才,致使高学历教师比例增多,高学历教师过剩“无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资源浪费[5]。这两种体育师资学历结构的极化状态均不利于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无论办学层次高低,均需辩证看待学历结构,根据不同的需求配备不同学历的师资,以防止“人才过剩”和“人才匮乏”两种极化病态。(3)职称结构不合理。研究表明,我国众多高职中体育教师初、中级职称比例较高,而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级职称)比例偏低,这将造成体育学科领军人物的缺少,制约高职体育工作的改革进程[6]。(4)学缘结构不合理。体育教师的学缘结构关乎高职体育的发展和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师资队伍学缘结构是保证教师队伍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张跃敏等通过抽样调查发现:高水平大学的体育教师在学缘结构上呈现学缘面不宽、同缘性较高、多样化程度较低、且无外籍教师聘用等现象,并认为体育学科的发展起源低及高职师资“近亲繁殖”是导致体育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7]。
1.2 师德师风建设不力
师者,德高为范。师德师风是教师自身综合素养、学识学风、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8]。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影响。目前,由于高职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体育教师出现有损师德师风的表现,例如:体育教学工作懈怠、利用教师职务之便推销售卖体育用品、歧视学生以及学术作风不良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
1.3 教学任务重,科研水平低
教学和科研是高职教育开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高职扩招、学生数量逐年递增,使体育教师数量严重短缺,再加上体育教师人才招聘不力,体育教师数量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要,严重增加体育教师教学工作任务,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比例。这不仅增加体育教师工作负担,同时也使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科研作为高职专业评估及职称晋级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目前高职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科研水平较低的问题。日常超负荷的工作任务,使得体育教师无法进行创新性学习,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使其科研潜力不能被充分发掘。最终,繁重的教学任务及创新性的缺乏将导致高职体育教师出现专业知识匮乏、教学方法单一、科研能力低下等问题。
1.4 职后教育缺乏,个人职业能力倦怠
提高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是保证高职教学质量的基础。高职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专业的运动技能,同时还应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就需要加强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素质和多学科知识培训。但是,高职在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时,多是与其他学科一起进行思想教育等方面培训,培训内容多流于形式、内容空泛不切实际,并没有结合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对体育教师进行实际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致使培训效果不尽人意,体育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同时,长期单一机械的重复性教学工作致使高职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感降低。在对高职体育教师的调查研究中表明,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导致高职体育教师出现工作热情和自我价值实现感严重降低,并且对体育教学的认同感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出现个人职业能力倦怠[9]。
2 高职体育师资队伍优化路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性教师队伍是高职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
2.1 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要推进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高职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引进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原有教师。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高职应将其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切入点,建设适应高质量教学与科研要求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高职在扩大体育教师招聘范围的同时把控教师来源,结合学校体育学科长效发展大局,制订严格的人才引进政策及措施,多渠道引进高质量高层次人才,避免盲目追求高学历比例,以提高体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丰富体育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和学历及学术背景,带动体育学科快速发展。在培养原有教师方面,体育教师应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育工作者,高职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重视体育教师专业和技能培训,加强对体育教师队伍的系统化专业训练,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为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做准备。因此,高职还应完善体育教师专业培养、培训体系,做好详细培养计划,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加强体育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以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与此同时,为改善个人职业倦怠、加强教师自主发展意识,高职应定期举行高质量高层次学术讲座、组织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鼓励体育教师继续进行学习深造,并为教师的职后教育提供平台和机会,将教师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统一、知识能力发展与素质修养发展相统一[10]。通过内培和外引加强体育教师研修培训和学术交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大力提高高职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
2.2 推进师资管理制度,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制度保障推进师资建设进展。目前,高职在师资管理方面建设的欠缺是导致师资队伍建设出现困境的主要因素,同样也是高职体育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高职体育师资管理部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11],注重对体育师资队伍的开发和培养,将体育教师的需求变成自身发展的动力。此外,高职还应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将教学质量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提高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这样既优化了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同时还能促进教学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体育教师潜能和优势。不仅如此,在制定体育教师薪资待遇方面高职应实行“一人一制”,根据各教师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给予优待和倾斜,制定相应激励机制,确保教师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权益得到最高保障,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在高职中的地位,同时避免因薪资问题导致的人才流失。
2.3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拓宽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道路
高职体育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运动技能和教学知识,其科研水平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教育水平、学科发展和进步。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是推动教师科研的主要动力。因此,改革职称制度是拓宽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道路的根本。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体育教师多花费时间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和练习,导致科研成为其短板。但目前,高职职称评审是多学科共同进行,这就造成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审方面处于弱势,不利于体育师资职称结构的合理。因此,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应在综合教学、训练和科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职称评审。此外,高职在考核体育教师科研业务的同时,为其提供科研平台,创造开放的科研环境,使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能教有所思,不断提高和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科研提供真材实料。高职还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制订长效的科研奖励机制,科学系统对教师科研工作进行考核、奖励,激发教师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体育教师不断自我学习和提升,鼓励体育教师在繁重教学工作之余潜心科研,为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增砖添瓦。
2.4 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推动体育师资队伍水平提升
高职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师队伍中学科技术带头人的效应,着力构建优秀教学团队,提高体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目前高职体育教师队伍中由于年龄存在“鞍状结构”,“新老接替”成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人才梯队衔接的关键问题。高职体育师资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制订相应“传帮带”机制,实行青年教师导师计划,按照老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比例合理分配青年教师名额,使青年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能“在教中学,从学中教”,形成以老带新的人才阶梯衔接计划,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建设优秀基层教学团队,提高整体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避免因师资队伍断层问题影响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因此,学科带头人作为体育学科的领头人物,高职在制订体育师资培训机制时应加强对该人群的制度倾斜,以发挥其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5 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高职体育教师积极能动性
在国家政策导向下,体育教师分类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同时,在新时代背景的驱动下,我国高职体育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发展,面对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和任务,迫切需要体育教师能发挥其所长、专注自身专业化及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实施高职体育师资队伍的分类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12]。在体育教师分类管理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为前提,以人尽其用、人尽其才为原则,完善教师分类结构并对体育教师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充分发挥教师自身潜能,以获得体育教师个人职业价值的实现。
3 结语
高职体育教师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对高职体育教学工作及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体育师资队伍仍面临主客观困境,导致其建设工作复杂,需逐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制订科学合理的管理、奖励及进修培训机制,激励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高职体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1]杨辉.高校体育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学刊,2014,21(4):71-76.
[2]马德浩.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使命、挑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8,25(5):5-12.
[3]蔡立建.新时期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18):73-75.
[4]王元颢,陈松.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6,3(4):32-36.
[5]孔庆波,陈洋.高校体育师资学历结构极化的病态究因与建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5):621-627.
[6]杨仁伟,顾雪兰.基于问题导向的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为依据[J].中国学校体育,2018,5(3):48-52.
[7]张跃敏,马敬华,等.基于案例分析的高水平大学体育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5):143-144.
[8]万艳红.密切关注七种错误倾向 切实加强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J].体育世界(学术),2010(1):89-90.
[9]林楠楠.对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5):172-174.
[10]康晓磊,刘鎏.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4):126-130.
[11]许局.告知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8):71-73.
[12]徐晓斌,李幸幸.高校公共体育教室岗位分类管理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2):117-120.
An Analysis of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s for the Trai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WANG Hui
(Sias University, Zhengzhou 451150, Henan, China)
2017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7SJGLX527);2020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20-JSJYYB-123);河南省第九批省级重点学科项目;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资助项目;2020年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资助项目。
王辉(1987—),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