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口音偏见的本质及其影响
2021-11-22奚丹芸缪胤
奚丹芸 缪胤
(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上海 201209)
一、引言
作为交流工具,口音本身不具有阶层属性。但在其使用过程中,受说话人教育背景、职业背景以及地域背景等因素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而产生了诸多问题,如阶层偏见、地域偏见、身份认同感等问题。然而,通过口音这个参数将说话者编入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是武断的、不科学的。同时,这种标签化思维也会导致社会中的语言不公平现象。文章将从社会语言学视角,透过社会身份认同理论讨论和研究英语口音、口音偏见的本质及其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
二、口音以及口音偏见的形成机制
口音是相对于“标准口音”而界定的。从生理学角度观察,口音是说话者在试图模仿标准音时携带的发音习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观察,口音是语言变异的一种现象。语言的变异体现着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的多样性也是社会语言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口音分为母语口音和二语口音。母语口音通常是以地域来界定的,但也有按照社会投射于某个群体的特征来界定的,形成了诸如女王发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美国本土口音(General American)等。二语口音则是一个非母语的说话者受母语语音体系中的发音习惯的干扰而形成的发音习惯,如中式口音等。
口音偏见本质就是对“非标准语”的成见。语言学家Lippi-Green解释道:标准语言的定义掌握在社会的精英层手中,并不是一种客观的评价机制。她指出,如果我们尊重人人平等的原则,同样的标准也适用于语言的使用。Lippi-Green从语言意识形态视角出发,提出了“标准语言意识形态”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语言附属模型”来告诫大众口音偏见的形成机制。“语言附属模型”分为八个阶段:①膜拜标准语。②树立标准语的“权威”。③因“树权威”传递的错误信息。④弱化非标语。⑤展示所谓的“正确的示范”。⑥非标语的使用者被边缘化。⑦为标准语使用者描绘清晰美好的前程。⑧为非标语使用者刻画出种种威胁。这一过程也非常类似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生产模式。在文化生产过程中,口音作为传播的内容之一,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人们的意识形态中。虽然发音本身不具备权威,但社会的评价冠以其权威或恶名。
三、口音偏见的本质
(一)社会身份认同理论和口音偏见
社会身份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一些认知是关于他(她)从属于某一社会群体,以及对作为社会成员的他(她)而言是具有显著感情和价值的东西。这一过程包括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过程。类化指个体将自己编入某一社会群体,即分类。分类强化了类别之内的相似性和类别之间的差异性。换而言之,这一过程中,个体已经划分出“标准口音”与“非标准口音”,或者L1口音与L2口音。认同是认为自己拥有该社会群体成员的普遍特征;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同的社会群体相对于其他社群的优劣、地位和声誉。在认同和比较过程中,个体获得了自尊和骄傲。口音作为一个重要的语言参数,投射出个体所属群体的语言共性,如RP(正宗英式)口音,cockney(伦敦东区)口音等。当然,个体所属群体的其他共性也可以通过口音这个参数显现出来,如同样的教育经济背景、同样的地域文化背景等。其结果往往具有两面性:个体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并以“我们”和“他们”来进行群体分类。认知心理学家Bestelmayer指出,个体的自我口音偏好(own-accent bias)导致口音偏见的产生。因此,“闻声识人”是个体通过特定口音,将说话者编入某一社会群体,并投射出对该群体的偏见或偏好。
(二)阶层差异和口音偏见
语言历来具有政治属性。同一地域的多种口音之争往往是某种政治权利和经济关系的此消彼长。Lippi-Green在分析“标准语言意识形态”形成机制时也告诫大家,所谓“标准语”不是自然演化的成果,而是人为的创造。社会学家Pierre Bourdieu指出,“标准语”是在诠释社会事实的社会性差别、层级体系以及分化等共同构成的网状结构中被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因此,口音的标准是社会的标准而不是语言学标准,即口音具有社会建构性。历来,英国社会存在着“闻声识人”之说,即一个人的口音向世人昭告了他的出身背景,包括成长环境、教育程度乃至所处的社会阶层。Lynda Mugglestone教授在TalkingProper中谈到,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已经出现过几本教授发音的书籍,并借此告诉普罗大众所谓的“标准发音”。伦敦音的被认可,实则佐证了当时伦敦在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地位。现代英国仍旧是一个阶级负担沉重的社会。RT(Russia Today)此前在报道中指出,如今口音依旧是区分英国社会阶级的标尺之一。英国境内大约有56种口音。例如:伦敦东部地区的发音被称为“cockney”口音,是典型的工薪阶级的口音;纽卡斯尔作为英国的工业和港口重镇,其口音则被认为Geordie口音(即北方口音),也代表着传统的工人阶级的背景;而女王口音(RP)被认为“plummy(上等的)”,女王口音是公认的“标准发音”,是英国精英阶层和王宫贵族的专属口音。英国社会的“闻声识人”,实则是听话者对说话者按照“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进行区分,把自己对两者的社会阶层地位的臆想投射到说话者身上,并认为前者优于后者。殊不知,所谓“标准口音”也是人为设定的标准,掌握在社会的精英手中。
四、口音偏见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
一些研究数据揭示,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刻板印象,即更偏好GA和RP口音。研究指出学习者对于教师口音的偏好以及自身口音的期盼影响着其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那究竟所谓“标准口音”的意识形态对我们中国学习者会造成哪些影响呢?文章从学习者的两个“期待”切入进行讨论,即学习者对英语教师口音的期待以及学习者对于自身口音的期待。
1.从学习者对英语教师口音的期待而言,Grand&Lee在研究中揭示了白人作为英语教师更为受到青睐的现实。在针对我国某地区小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GA口音与RP口音也最受追捧。此外,该地区的学生认为GA口音和RP口音是判断好老师的标准之一。这种情况,在各大语言培训机构得到普遍证实。一些大型的英语培训机构无一例外打出“纯正美语,英式口音”的口号,并配上白人广告头像,以此告诉学生和家长他们提供的是“标准口音”。家长和学生也往往“以貌取人,闻声识人”,即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地域身份和口音,往往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资质和技能。
2.从学习者对于自身口音的期待而言,有些学习者担心自己的“口音”会招致取笑或者不公平对待,“哑巴英语”的现象屡见不鲜。社会文化理论指出,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身份认同感的建立过程。由“口音偏见”导致的学习者身份的心理挣扎,往往是由集体中某一个强势群体所给予,比如课堂中能说“标准口音”的教师或者同学。因此,“口音”不仅影响着学习者自身的身份认同感的建立,而且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从而影响着学习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在使用过程中体现的口音差异性折射出传统英语国家的一些社会人士对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地位的偏执性的情感依托。“闻声识人”并不是语言学范畴的概念,而是把社会等级分层的标签化。对英语学习者而言,研究英语口音的阶层和民族差异性,目的不在于消除自身口音或把特定人群标签化。文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客观地认知这种差异性,避免“闻声识人”而产生对他人的文化歧视以及语言不公平现象。同时,学习者通过对口音本质的认知,应摈弃由口音偏见投射于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偏差,更平和地对待多元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