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与连通: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策略研究

2021-11-22姜运隆

成人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跨界教学资源探究

姜运隆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 404155)

面对新挑战、新机遇,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要让培养的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各种资源中学会选择、适应、学习、合作、创新,让他们拥有应对科技进步所带来挑战的信心和能力,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做到游刃有余。因此,以跨界和连通为特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就成为必然之选。

一、需求导向:变化的职业生涯催生教学模式改革

当一些发展良好的传统行业在别人的手里变成了一种免费的增值服务时(如传统的相机功能、钟表功能被手机取代),那么,这些传统行业的职工又当如何生存和发展?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必然会面对这个“互联网+”时代的重要课题。“互联网+”引领的数字革命,不仅是信息技术的变革,而且通过跨界创新,牵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这些变化,人们现在所从事的许多工作岗位,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消失。

为迎接这种挑战,高职院校就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连通、跨界、开放、交互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和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职业生涯。要达成这个目标,高职院校就需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具有统整性、操作性、交互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学平台、载体连通、运行机制、交互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创新,形成可操作、可连通、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施载体和策略,提供包括任何人(anyon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在内的学习资源和条件,让跨界、合作、整合、创新在高职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理论耦合:多理论连通融合支撑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1]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其中的一个类型,目前尚未形成一致定义,但学界基本认同其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就是通过“网络教学+传统教学”“线上教学+线下教学”“课堂教学+网络资源”“课堂学习+数字化学习”等形式予以承载,具有学习形式混合、各种资源整合、教学场域延伸、合作互动创新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其理论基础的多样化与耦合性。

首先,高职混合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构建工学结合学习情境,提供动态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将心智和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并将已有知识和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开展团队协作与主体间会话,让环境、情境、合作、互动、情感、潜能等各要素相互作用,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在共性化学习中关注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理念,是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的融合利用。

其次,高职混合式教学通过“学习网络创建”,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开放式网状学习环境,学校、行业、企业、知识、资源、教师、学生、师傅等成为信息源和不同节点,在多种技术和工具所组成的教学媒介作用下,通过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人自身意识之间的网络状联通和交互,适应学习中心快速变动、知识来源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形成了一种在社群网络中进行共享、交互、协作的学习范式,使联通主义理论成为贯通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基础的主线。

再次,高职混合式教学基于“线上线下互补式”结构和程序,通过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将“线上”与“线下”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与应用,可以让学习资源、学习场地、学习评价与反馈等做到随时、随地、随需提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路上的支持和指导”,可以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定制”;并且围绕学生的精准化学习,优化各方主体特别是投资主体的投入与产出,有利于各方主体形成互惠共赢的发展局面,因此跨界共生理论也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模式建构:跨界协同构建教学服务开放支撑体系

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混合”就是学习理论、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混合。[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不仅是一个多主体协作与互动的问题,也是一个计划、组织、支持、实施、评价、反馈的过程,通过搭建支撑平台、建立协同机制、提供教学范式,促进“职业域”“技术域”“教育域”与“社会域”的开放融合,构建起一个连通、跨界、开放、交互、创新的学习环境,为混合式教学提供整合优化的服务支撑体系。

1.跨界整合资源,为模式建构提供平台支撑

基于“政校行企”共同的价值追求,相关利益主体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资源融入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组织方式变革等,搭建平台为混合式教学提供支撑。

一是搭建课程资源开放平台。收集和制作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各类视频和文档资源,如利用优质的MOOC网站、各级在线开放课程、校际校内示范课视频、经典技术案例、高端创新案例等,整理、归类后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学习。

二是搭建C2C形式的社交学习平台。学校校内搭建个人与个人的社交平台,如校内线上论坛、学习信息服务平台、校园学习生活服务平台等,学生个体可以通过网站发布和索取学习资料,同时开展线上学习交流。平台还可以设置一些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娱乐型学习软件,提升学生合作与学习的兴趣。

三是搭建B2B2C形式的学习平台。搭建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连通平台,由紧密型合作企业、专业网络公司等与学校深度合作,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学校根据学生需求提出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合作企业据此制作和生产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服务等方面的学习内容,此内容应以线上线下结合为原则,发布后提供给学生用户,让企业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

四是搭建小型工具应用平台。校企合作开发软件,开发诸如“印象笔记”“猿题库”“扇贝网”之类的系列单项服务系统,为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某个特定学习领域的学习资源,如提供在线测评、单词库、试题库、阅读、写作、虚拟现实、单项技能模拟等。

五是搭建混合式创新探索平台。以“产教学研用”立体协同推进为目标,根据学生专业所涉及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发展实际,在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通过移植、升级、组合、开拓等形式,在流程、工艺、产品、服务等方面提供创新资源,让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实现知识、技术技能的主动生产和创造。

2.建立协同机制,为模式建构提供制度保障

以“产教”资源连通与整合为基础,政、校、行、企共同决策,建立共享机制、激励机制、交互机制这三大运行机制,通过制度化约束形成契约精神,产生整体最优效果,避免“囚徒困境”现象的产生。

一是建立共享机制。“政校行企”各利益方基于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程序,经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流交换,打破各利益主体间由于资源禀赋和互补性差异所产生的资源配置非平衡态,在混合式教学的成本分担、利益分配、责任归属等方面形成契约,在动态监测评价系统下进行有效调节,并推行教学资源平台管理专职化机制,增强教学要素共享、资源配置、行为决策和各方协同的合作度。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行业企业的知识、技术、资本、管理和服务等资源参与学校混合式教学,学校可根据市场参与机制,经协商按比例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并在课程教学的视频录制、技术支持、网络平台服务等方面采取服务外包策略,增强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信息技术+”升级传统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以改革评价机制为导向,引导教师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革命”,推动教师将“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融入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建立高职校际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换制度,建立高职与职业本科、与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学分认定、积累、转换制度,建立学生“学分档案”并对其学分予以认定和记录,让学生的学习选择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

三是建立交互机制。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将项目任务承包、课程教学翻转、技能大赛引领、工作坊带动、创新创业实践、职业文化熏陶等多个教学载体连通起来,促进“政校行企”的专家、校内校外其他教师、行业企业技术能手等各主体与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协同、合作等交往行为,实现载体信息的传播、接受、反馈和调控等过程的即时、高效、联通,让学生从孤立、闭塞、单调的学习过程中解脱出来,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开放与交互空间。

3.创新行动方法,为模式建构提供教学范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行动方法应遵循“共同建构”“全面参与”“协同进步”的原则,通过教学手段混合、教学方式混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资源混合、学习工作混合,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资源、技术、策略支持。

在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衔接度,分层分阶段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习团队(或小组)布置紧扣学习内容的探究型、互动型学习任务,该学习任务必须明确、具体、难易适度、具有可测量指标,可包括线上学习要领、测验、作业、讨论、反思等,并为学生提供完成学习任务必要的线上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其他网络信息工具,获得更多的指导、帮助、互助和反馈。同时,学习团队(或小组)就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将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交给教师教学团队并与之共同在线探索解决,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和团队的学习过程采取智能化、动态化、即时性的学习评价与反馈。

在课中,利用各种连通载体,以生产性探究项目为主体,更多地给学习团队(或小组)布置探究型、互动型、挑战型、激励型学习任务,在教师的促进和指导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范围内,加强问题的连接广度和探究深度,激活目标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开放教学、协作互动、探究延伸以及智能终端进课堂,让学生采用探究学习、意义学习、互动学习等学习方法,不仅对课前在线学习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索,也对项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发现、梳理、讨论、探究、归纳、总结,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探究欲,并通过学生讲解、学生辩论、汇报演示、任务总结、课堂测验、成果展示等即时性、过程性、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评判和激励,为学生提供动态多维的学习体验。

在课后,对线下课堂反馈和线上测评系统所收集到的大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基础,布置综合型、发散型的阶梯状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线上资源和线下实践平台开展团队(或小组)学习,而教师应提供“职业”与“学业”相融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对知识、信息、技术等进行有效加工利用,将知识、情感、行动融入学习任务,在对学习任务进行复习、重现、验证、推演、创新的过程中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另外,依托评教系统对课程项目选择、课程团队、课程设计、课程资源、课程教学等进行评价反馈,让教师团队经过反思、研讨、决策程序,对混合式教学提出较为详尽的改进意见。

四、策略生成:营造动态教学情境,提供多维学习体验

在高职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中,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遵循精准识别、判断、决策等系列程序,在了解学情、资源配置、项目设计、情境教学等方面予以创新,打破“数据烟囱”和“信息壁垒”,从“管”到“放”、从“粗”到“精”,优化外部主体协同和内部力量整合,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交互空间与多维的学习体验,让学习成为一个自主、交互、探究、合作、创新的过程。

1.利用数字技术优势,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

发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优势,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偏好、学习状态及优势与不足,制定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标准,为学习团队(或小组)量身订制“学习包”。在教学中精准整合并利用教学平台资源,连通教学载体,形成有针对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努力开发诸如“5G+智能”多种感官模态视频教材等先进教学资源,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自主学习空间的基础上,向他们推送符合其特征与需求的学习资源,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多元多维支持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学习中为学生建立“一人一号”的电子档案,“伴随式”采集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同时,利用学生成长、学习成就、社会认可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从“外推”与“内生”两个层面培养不同个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让教学实现“个性定制”,让学生实现“个性体验”,从而做到因时、因地、因材施教。

2.营造项目教学情境,提供“多样化学习体验”

教学团队收集、整理、归类、分析各类生产技术项目,按照“项目需求—项目分解—培养内容”的流程开展项目设计,根据项目实境化—任务模块化—实施合作化的特点开展项目教学。其中,穿插仿真模拟、VR虚拟现实、可穿戴联网设备、3D打印、人工智能、最新自动化设备等现代科技前沿技术,营造多样化的项目学习情境。同时,将竞赛项目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推手,通过组织参加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院级的各种技能大赛、信息化大赛、微作品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营造产赛融通、赛学结合、学训合一的多样化竞技项目学习情境。通过项目情境的作用,推动生产与教学、工作与学习、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自主与协作、虚拟与现实、竞争与合作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教师促进、师傅指导、同伴互助、社会支持的多样化学习服务,并能够整合碎片时间、碎片信息、碎片体验实施精准化学习,让学生拥有无处不在、口味多变、合作互动的多样化学习体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3.创新教学互动情境,提供“交互式学习体验”

将新技术整合到已有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以问题、兴趣、不足引领探究方向,形成学生学习与研究共同体。充分利用智慧课堂、探究课堂、翻转课堂、云课堂、在线课堂等教育教学新形式,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各主体在教学实施中共同作用于学习主题,营造多维互动的教学情境。其中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团队、学习团队、学习个体、支持团体等组成的主体,也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环境及各种线上线下技术平台所构成的主体。在保证教学中“人—人、人—事、人—物、物—物、物—事、事—事”的互联互通基础上,通过学习的主客体互动、主体间互动,在冲突、对话、协商与共识的进程中,形成具有开放性、交互性、沉浸感、创新性的智慧学习新生态,让教学媒介在各种工具、手段或方法的作用下,推动学生既能主动学习,又对他人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他人学习的促进者,其中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学习活动的客体,既是承担者,又是支持者。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多理论连通与融合支撑下,根据跨界协同、功能分工、开放共享的原则,将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进行有机融合,构建起一个跨界、连通、开放、交互、合作、创新的混合式教学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教学交互,为学生提供多维学习体验,在学习、交往、合作、创新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跟上数字时代科技变革的步伐,让学生在未来不断变化的职业生涯中拥有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会。

猜你喜欢

跨界教学资源探究
跨界
跨界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