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2021-11-22任艳红
任艳红
(河北省遵化市堡子店中学 河北 遵化 064205)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所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综合而言,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是贯穿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整个过程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1.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策略
在高中语文课堂的诸多语文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积累、梳理与整合,逐渐掌握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运用规律,在形成个体言语经验的基础上,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能正确有效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实现交流和沟通。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以群文阅读为例:
一是进行有效点快速圈点勾画。这样能实现有限时间内的快速有效阅读,使学生积累诸多知识,还能促使学生实现创造性理解,实现由“文字——文本——文化”的能力提升。
二是进行有料点深入推敲赏析。这样能促使学生研究探索文本中涉及到的语言技巧和语言特色,从而掌握其规律,并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经验。
三是进行知识点正确模仿运用。对于所学语言文字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加以归类,掌握其规律,进行模仿运用,举一反三,加以巩固,实现知识迁移。
2.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策略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思维发展与思维提升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把握《兰亭集序》的感情脉络以及产生原因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问题:
一是,关于文章一二段感情变化,有人认为是“以乐景写哀情”,你赞成吗?
二是,如果说《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哀”的转变,请从文中找到依据和原因。
三是,作者是怎样由集会的欢乐突然感到生命短暂和难以把握的?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二者的关系吗?
学生经过探讨与研究,明确文本并没有采用“以乐景写哀情”手法,因为文中多处文字表明该集会“游目骋怀”“信可乐也”。但通过“曾”“况”两字可知,作者情感存在着由“乐”到“哀”的转变,内容上存在递进关系。作者和群贤从山水中获得了什么?“足以极视听之娱”中的“足以”存在着让步,作者和群贤未能实现心灵上的真正解脱,而“信可乐也”,也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满足。不过,作者也提出“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这是一种突围,这是一种不轻视生死的认识,尤为难得。而学生经过这样一轮由浅入深的探讨与研究,知识面得到拓宽的同时,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与提升。
3.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策略
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以及鉴赏品位,并逐步掌握那些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综上,语文活动是其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重要途径。
《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段的描写甚是震撼人心!学生鉴赏好该段内容,更有利于把握荆轲形象及作者感情倾向。如文中写到了荆轲歌声的变化。“为变徵之声”,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了解到荆轲发出了变徵的声音。而“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这使得送别的人“皆垂泪涕泣”。当荆轲唱到“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羽声”是激烈慷慨之声,这使得送别的人“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都受到激励感染。荆轲为什么会有从“变徵之声”到“羽声”的转变呢?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审美鉴赏,就会不难发现,这恰恰体现了荆轲蹈死不顾的大义凛然精神啊,怎不让学生赞叹!
4.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策略
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也是一个文化获得的过程。学生要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理解借鉴不同民族与地区的文化,拓宽文化视野,要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身为华夏子孙,必然要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与中华文化。
开设“主题文化大讲堂”不失为一个有效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同一主题下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阅读材料进行分组阅读,并在班级所设的“文化大讲堂”上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与阅读经验。以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为例,从这本质朴又娓娓道来的作品中,有些学生读到了乡土文化,有些学生看到了乡土社会的转型,有些学生见识到了法治外表下的礼治社会……而学生们所阅读感悟到的这些,都将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渐渐体悟到传承经典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积极意义。这样的文化主题不胜枚举,这样有益的主题文化活动也必将使学生乐于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
结语
现阶段,课程改革在深入贯彻执行,教育也更注重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还要广大师生通力协作,进行更为深入更为细致的探索,并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实践与检验,这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