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北欧式健走足底压力特征分析
2021-11-22胡龙威张愉张彦龙
胡龙威 张愉 张彦龙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中老年人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中老年人运动锻炼成为中老年人健康发展的研究热点。有研究表明,适当增加运动频率及运动持续时间,可以促进中老年人健康[1]。最适宜且方便的运动方式就是健步走,日常健步走[2]作为一种常见的户外运动形式,它的运动模式简单,步频比日常行走较高、速度较快。中老年人通过这种运动方式能够提高身体机能,但由于中老年人下肢肌力较弱、骨质疏松等身体机能原因运动能力逐渐降低[3],日常健步走的运动方式可能会增加中老年人的运动风险性。
近些年有研究表明,中老年人跌倒的病例呈现递增趋势[4]。因此,中老年人锻炼要考虑采用运动风险较小的健走方式。Nordic Walking(北欧式健走)又称为越野行走,起源于滑雪运动员夏季执杖训练,兴起于芬兰,即依靠双手抓握北欧健走杖支撑地面,以较小的上肢力量利用健走杖将身体向前推进,在锻炼上肢力量的同时,减轻了下肢运动负荷[5],降低了健身者因下肢肌力不足而造成的运动风险。北欧式健走相对正常健步走能够增加运动距离、增大步幅、增进上肢肌肉激活,提高下肢稳定性、节省能量、降低腿部疲劳,是更为安全、高效、稳定的运动形式[6-8]。在国外,北欧式健走常作为改善老年人步态[9]的运动干预康复训练手段。
从足底压力的角度出发比较两种健走方式的不同,有利于探究二者步态受力的差异,以及北欧式健走更为适合中老年人的原因。中老年人行走时足底压力特征:中老年人在第1跖骨处的压力峰值减小,在其他区域都表现为增长现象,前脚掌的压力中心过于密集,足跟、足弓部负荷量过大会影响足部的控制能力[10-14]。而国外对北欧式健走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研究较少,特别在对北欧式健走时地面反作用力大小的研究存在争议[15,16],国内关于北欧式健走足底压力的研究尚不多见。
1 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
1.1 实验设计
实验前后样本配对检验设计,采集实验数据。
1.2 时间及地点
2020年12月牡丹江师范学院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
1.3 实验参与者
有3年日常健走经历,无下肢伤病史,且在近期内无运动损伤的中老年健身爱好者30名,其中男性16名,女性14名,均对该实验知情,且为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实验过程中有2位测试者,没有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训练,所以将其数据进行剔除。
测试者基本数据:年龄为40~60岁,体重为55±4.8kg,身高为162±5.3cm。
1.4 实验仪器
采用Footscan测试系统,尺寸大小为50cm×40cm的压力测试平板,以及采用配套的数据采集分析软件。
1.5 实验方法
实验测试分2次进行,第一次对测试者进行正常健步走测试采集,第二次在对测试者进行6周的北欧式健步走训练干预后,采集测试者北欧式健走时步态的实验数据。
两轮测试的具体实验操作方案如下。
1.5.1 实验准备
2018年5月-6月,本研究在武进少体校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共发放文化课教师问卷18份,教练员问卷10份,有效回收率均为100%;发放运动员问卷100份(其中小学生问卷56份,初中生问卷44份),有效问卷92份(其中小学生问卷51份,初中生问卷41份),有效回收率95.8%。
将footscan测力板放在特定的测试跑道中。在实验测试期间受试者要脱去鞋袜(裸脚测试),进行身高、体重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的测算与计算,同时测量登记受试者的足长、足宽等相关信息,测试前检查所有受试者足底有无骈体。
1.5.2 实验要求和数据采集
每次测试前都要求受试者进行8min的热身运动,对每个受试者的两种健走方式分别进行3次数据采集,取平均值,每轮测试时间间隔不低于10min。并用相同行走速度进行健走实验,最终裸足踩到足底压力测力板,通过footscan足底测力系统获得完整的行走步态动力学数据。
1.5.3 数据分析
结合配套软件footscan7USB2gait的解析处理,获取与实验相关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1.5.4 足底区域
足底区域分为10个区域:第1趾骨、第2~5趾骨、第1跖骨、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第5跖骨、足弓、足跟内侧和足跟外侧。
1.6 主要测量分析指标
主要测量各区域的足底压力峰值、各区域的平均压强值、冲量、负荷率时相等动力学参数。
先用测试系统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再通过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通过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数据的差异显著水平,结果用表示。
2 结果
2.1 两种健走方式足底各区域压力峰值对比分析
由表1两种健走形式左、右足足底各区域的最大压力值比较发现,北欧式健走足底各区域最大压力值都低于正常健走的足底压力峰值,但在第2~5趾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这3个区域存在非常显著性的(P<0.01);其他区域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两种健走方式足底各区域最大压强对比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研究对两种健走形式左、右足足底各区域的最大压强比较发现,北欧式健走在第1趾骨、第2~5趾骨、第5跖骨和足弓处的最大压强要大于正常健走,但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他区域小于正常健走,且在足跟内侧、外侧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在足弓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实验过程中,测得北欧式实验组左脚足弓处的压强为13.93±5.42,右脚足弓处的压强为13.18±3.61,测得对照组左脚足弓处的压强为11.04±5.008,右脚足弓处的压强为10.20±4.30;北欧式实验组左脚足跟内侧处的压强为48.34±10.93,右脚足跟内侧处的压强为47.36±8.24,对照组组左脚足跟外侧处的压强为46.42±16.60,右脚足跟外侧处的压强52.62±12.03。
2.3 两种健走方式足底各区域负荷率对比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研究对两种健走形式左、右足足底各区域的负荷率比较发现,北欧式健走除了足跟外侧的负荷率大于正常健走,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区域负荷率都低于正常健走,在第1跖骨与足弓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实验过程中测得实验组左脚、右脚的足跟外侧负荷率为9.44±1.45、9.91±3.05,对照组左脚、右脚的足跟外侧负荷率为8.04±0.42、6.85±0.30;实验组左脚、右脚在第1跖骨的负荷率为0.32±0.23、0.36±0.14,对照组左、右脚的负荷率为0.49±0.26、0.51±0.34;实验组左右脚足弓处负荷率为0.51±0.27、0.59±0.25,对照组左右脚足弓处负荷率为0.85±0.45、0.83±0.33。
3 分析与结论
足底压力峰值的大小能够准确反映足底各区域压力分布的特征,同时也与足底各区域疲劳与损伤有很大关系。中老年人北欧式健走足底压力峰值在第2~5趾骨、第三跖骨、足跟内测、足跟外侧都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健走。可能是因为在北欧式健走时上肢肌肉分担部分下肢运动负荷,受地面的反作用力小,使足底各区域的压力峰值下降。由此可知,正常健步走的压力过大,可能会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应力性损伤。足底压强是反映足底各区域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值大小。北欧式健走的压强特征整体低于正常健走,但是在足弓处的压强值显著大于正常健步走,可能是因为足跟内、外侧压强过低。负荷率反映了足底各区域压强变化的快慢,负荷率的大小直接反映足底各区域压力负荷的大小及刺激程度,负荷率会受压力值的降低而降低。北欧式健走第1跖骨、足弓压力值小于正常健走,说明北欧健走有效地降低该区域的负荷量;但在足跟外侧区域北欧健走要显著大于正常健走,说明北欧式健走在足跟外侧的负荷变化较快,可能与北欧式健走步频较快有关。
该研究有几个局限性。首先,对于正常健步走前和欧式健走后的测量,该研究通过在相同条件下配对比较将系统误差最小化,但是还是会有系统误差和其他误差。其次,目前研究中的受试者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实验方案还不够完善。再次,该研究只比较足底的动力学变化,没有测量肌肉的运动学变化及EMG活动,需要其他学者进行进一步探究。最后,该研究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训练,只比较了6周后欧式健步走的足底动力学数据,以及缺乏纵向随访。
3 结语
北欧式健步走过程中足底各区域压力峰值、压强、负荷率大多是低于日常的健走,北欧式健走能够有效改善中老年人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减缓运动过程中的肌肉疲劳,可以有效地降低第1跖骨、足弓的负荷量,增加健走的步频,是中老年人可选择的更为安全、稳定、高效的健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