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如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2021-11-22周筱秋杨丽文李文娇
周筱秋 杨丽文 李文娇
(辽宁省大石桥市汤池镇小学 辽宁 大石桥 115100)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环节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该项课程作为教学关键、生活基础,能够促使学生的道德精神与法治精神协调发展。作为综合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教师需要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可以在较优的环境下,身心协调发展,促使其身心健康,提升其核心素质。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性
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中,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对道德和法治的初步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相对较低,学生的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都没有完全的发育成熟,其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所以,需要积极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2.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营造教育环境,积累教育素材。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法治认知,需要教师时刻规范自身的行为,提升自身的道德与法制的意识。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过程中不断的搜集了解典型的教学案例,特别是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近的材料和案例,将材料与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运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助力学生深入的了解与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保障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做到润物无声,营造出优质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环境,促使学生能够在视频课堂教学中,摄取到较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丰富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储备量,提升其核心素养。
2.2 构建新型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若是想要在课堂中较好的培养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的认识,必须要创建各种各样的情景与活动,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和活动中不断的探究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明理类的教材,教师需要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教学的模式,促使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到道德规范、道德观点以及各项行为准则具有的含义、了解社会存在的意义,对法制知识进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产生认同感。例如,在《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保护法》等课程都适合渗透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教师可以运用观看录像、参观访问的模式,促使学生积极地交流探究,在探究中明辨是非,了解到相关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让学生能够深刻的了解到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基础条件,每个人都应该积极的投身到环境保护工作中,促使学生能够从小的树立起较为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做到不浪费各种资源、不污染环境,培养其核心素质。
2.3 多样化教学,运用绘本教学内化知识。亲读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能够亲读,例如,运用游戏的模式进行教学。游戏对于小学生有着难以抵抗的魅力,在游戏中开展教学,可以创设出一个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小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自主地分析和解决游戏当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知识抢答游戏,在大屏幕上显示一些具体的绘本对话,让学生进行朗读,而后让小学生来说出这代表了公民的什么权利和义务,如,其中一个图片显示的情景是小学生在班级里学习,有小学生就立刻进行了抢答,认为这表示小学生享有受教育权。通过这样的游戏情境的创设,有效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小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促进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巧妙设疑,启发学生思维。绘本故事内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与生活的正确性行为,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够加深对绘本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加深对知识与行为具有的印象。对此,教师需要运用巧妙的设疑模式,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只有这样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才发挥出了其原有的作用,小学生能够对道德和法治具有初步的印象,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结束语
在小学教学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够形成较好的品德与习惯。依照小学生的直观性认知特征与形象性的思维模式。若是教师以口述试述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知识内容感到乏味。所以,新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增加了更多的贴近小学生的教学资源,有效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行为习惯,促使小学生可以有较高的核心素养,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