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两难问题的教与学

2021-11-22刘诗思

名师在线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两难道德教材

刘诗思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江苏常州 213000)

引 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鲁洁教授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多次提到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教材聚焦小学生生活与成长,通过具有道德与教育意义、儿童可感知的生活事件,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两难问题的教学非常重要,教师要有策略,学生要有担当、会作为。

一、正确认识两难问题的价值

传统小学德育课堂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在面临选择时,往往迫于长辈的权威压力或身边的舆论影响,而忽视自身的道德标准。统编版教材关注学生自身的道德生长,思辨环节也往往出现在恰当的时机。教师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当学生遇到认知的矛盾时,教师应避免将两难问题“简单化”和“一刀切”,要用适合的方式方法来指导学生在面对两难情境时进行换位思考、辩证思维、智慧作为,从而真正发挥德育的价值[1]。

二、主动探究两难问题的教学策略

(一)延展发散讨论法

教材中有一些以人物对话或情境问答的方式体现的两难问题,指向过于明确,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重构,让学生的道德冲突更加明显。该教学方法采用现场沙龙的方式,即师生共话可能性。在与学生思维碰撞中,教师予以指导,确定问题情境,让案例更加鲜活。

以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一课为例,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前过节燃放烟花,热热闹闹。近些年来,人们普遍感觉“年味”越来越淡,随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政策的出台,春节显得更“安静”了,经历过传统春节的人有些不适应,而新一代小学生甚至都没体验过传统春节的过法。面对传统的文化习俗与时代发展要求之间的冲突,小学生有什么看法?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可观看以前全国各地过春节的热闹视频,调查长辈们的看法等,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思考、大胆表达。

(二)嵌入情境体验法

与延展发散讨论法类似的是,嵌入情境体验法关注教材呈现的明确的内容和话题导向;与之不同的是,对于没有具体两难问题呈现的,实际有两难问题隐含的部分进行了情境嵌入,这既是对编者的表情达意的揣摩,又是对学生思辨体验的个性化丰富。

以二年级上册“周末巧安排”一课为例,教材第二框为“这样可以吗”,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辨析。小明:“我妈妈周六早上6 点又叫我起床了,我真想睡个懒觉,可是妈妈说早起的好习惯不能丢掉。”很多学生对这种现象颇有同感。有的学生说要和妈妈说明想睡懒觉的原因;有的学生说好习惯是要坚持的,感谢妈妈的督促。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均予以肯定:养成好习惯很重要,但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进行现场模拟,与妈妈对话,并适时追问:如果有约定要完成的事情,该怎么办?让学生知道做事要讲诚信。接着,继续追问:如果当时有更紧急的情况,怎么办?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学会变通和调整。

(三)现场模拟沟通法

两难问题往往是在真实情境中遇到的,如果没有学生的真切体验,就会变成纸上谈兵。教师可通过视频、PPT 的渲染,引入时事案例,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而后进行互动体验。该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的操作模式,辅以数字化教学设备。学生在真实情境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沟通、解决,能增强自身的体验感。

以二年级下册“安全地玩”一课为例,教师可利用平板及数字化平台进行教学,以“一起去秋游”为情境主题,在户外游玩时设定一个两难问题:“同伴落水了救不救?”通过情境体验的推进,播放了呼救声的音频,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面对两难选择。平板上清晰地展示了自己与落水者之间的距离很近,还呈现了木棍等道具,这种情况看似有机会把同伴救上来,但这会让学生的选择更加艰难。课上,确实有学生说要自己去救,教师没有否定他的想法,而是先让学生自己交流,后点击求助按键,播放采访警察的视频,让专业人士现身说法,这样更有说服力。

(四)聚焦主题辩论法

开辟专门时间进行集中辩论,让观点更加明晰,让道理更深入人心。使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前提有以下两点:有价值且有当下现实意义的辩题,即与时事密不可分;有疑虑且有深层探讨价值的辩题,即常规课上的思辨意犹未尽。该教学方法采取模拟法庭、现场辩论两种方式,将问题变得有针对性,让学生不再限于口舌之争,而是进行高阶思辨,在明确规则的前提下表达观点。

以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为例,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母子的对话。儿子说:“妈,你怎么不经过我的同意就把我的信给拆了?”妈妈说:“我是你的监护人,有监护的权利,你的信我怎么不可以拆?”看完视频,教师提问:妈妈可以随便拆开儿子的信件吗?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可以理解妈妈的爱子心切,人情能解决的事情尽量不要上升到法律层面;有部分学生则认为无论事大事小,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更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于是模拟法庭开始了,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进行“审判”,教师作为“法官”进行总结:“权利行使有界限,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即使是亲人之间也不能。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拿着法律的武器就无视父母的教育,要做明事理、会沟通的好孩子。”学生从身边的案例中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以六年级上册“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一课为例,课上教师讲述了小明爸爸办营业执照的故事,播放了他的录音:“一站式服务中心真方便,以前我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都集中在行政服务中心,我一会儿就办好了!政府这么为老百姓考虑,要是以后能集中在一个窗口直接办完那就更方便啦。”之后教师总结:不同的区域代表的是不同的行政机关,他们的职能是不同的,不能因为一心想要方便百姓而超越职权,因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三、真切关注两难问题的学生立场

(一)正视内心体验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生最直接的受教育方式,而二者有时也会产生冲突,教师的权威性和父母的权威性都可能面临挑战,这是学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在面对父母和教师双方要求不一致时,学生会选择逃避。道德与法治课就是把生活中真实的但不敢面对的选择放在面前,让学生有意识地分析、权衡、行动。

(二)学会换位思考

柔性伦理与刚性规则之间是有冲突的。小学阶段的学生面对两难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主、客体,而小学生只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有时过于自我,有时也会刻板行事,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两难问题讨论时,要求学生换位思考,真切感受主、客体双方的感受、立场,从而选择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能够智慧作为

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是有冲突的。知道“该怎么做”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学生还要用更精准的方法和更实际的行动来解决两难问题。不以书为上,不拘泥于知识,要能将概念转化为技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做与不做”及“怎么做”。

结 语

总之,教师要根据两难问题的产生原因、可能遇到的现实困难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正确认识两难问题的价值,主动探究两难问题的教学策略,真切关注两难问题的学生立场,从而使学生在面对两难问题时能够正视内心体验,学会换位思考、智慧作为。

猜你喜欢

两难道德教材
教材精读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两难的选择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G8面临发展与气候两难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