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儿童生活的反思性教学例探
2021-11-22杨瑾
杨 瑾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引 言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编排以儿童的发展为主,以生活事件为教材的原材料,将“向生活学习”视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方式。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认识居民身份证”为例,对儿童生活的反思性教学进行探析。
一、收集数据——寻找“反刍”生活好契机
劳伦斯·斯滕豪斯提出,教师应在实践中充当研究者的角色,通过实际调查来构建课程。教学并不是盲目地教,学习知识本身虽然很重要,但学生并不是待填满的“空瓶子”。因此,教师在计划下一步教学行动之前,应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在收集数据并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估中,修订自己的课堂策略、计划和安排,使课堂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使学生课堂学习活动更具实效性。
在教学“认识居民身份证”一课时,基于学情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居民身份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生活中他们知道身份证这一证件,但不一定了解证件上的信息;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使用过身份证,但不一定了解它的用处;他们知道个人的身份信息,但不一定懂得保护……为此,在课堂活动开展前,笔者设计了课前活动单,让学生在自主观察中了解居民身份证的信息;在多渠道调查中了解身份证的用处;在结合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经验中知晓使用证件的习惯。
认同之前的经历和学习经验,这是反思性高效教学的原则之一。在上述对课前收集数据的研究、分析、解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对居民身份证存在观察无序、信息提取不全等情况,因此,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便是帮助学生“知身份证内容”,让学生在观察证件、提取信息、探究规律中进一步进行梳理从而受益。而“调查站”“搜索台”的数据解读,也使后续的“析身份证用途”“行个人身份信息保护”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水平基础上,从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教师能带领学生不断进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不仅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同时,更要强调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1]。收集数据,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浸入”学生的现实生活,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还可以帮助教师敏锐地发现其中的真问题,找到“反刍”生活的良好契机,使其调整教学策略,把握教学节奏,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
二、建立支架——建立“反刍”生活好平台
依据来源可以说是反思性教学最重要的根据,也是成功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高效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建立系统支架,“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2]。
“认识居民身份证”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是学习保护个人身份信息,知道公民有义务配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促进学生树立公民意识。笔者从课前活动数据的分析出发,依据统编教材编写的新方式模仿生活,在教学中搭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支架”,这也是以模仿生活为主的体验型支架。在“法定义务要履行”中,教师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公民与警察的社会角色,营造一种“在场感”,让儿童经验与社会经验相接续,使儿童在模仿体验间、在主动思辨中,为丰富自我经验、理解社会经验进行了“彩排”。在“保护信息我能行”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对身份证复印件的保护,因此,在教学时,笔者特别辅以“情景模拟”——你即将参加省围棋比赛,需要提供身份证复印件,你在身份证复印件上该标注什么呢?除此之外,我们从数据中还发现,不管大人还是未成年人在当下发朋友圈、丢弃快递包装、丢弃票据等时,都容易忽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为此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现场实操,为他们创造“亲身做”的广阔空间。
上述“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现场实操”等一系列体验型支架的建立,让学生模仿作为平凡的“生活者”所过的常态生活,既为学生创造生活提升的“特定时空”,又为实施“反刍”生活搭建了极好的平台,给予学生“现场感”,引领学生“亲身做”,使学生能够重新发现生活、反思生活,从而真正体会和认识生活,进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未来生活。约翰·哈蒂说过:教学过程应该有较高的“能见度”。“模仿”这一体验型支架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道德意义增长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在体验、互动、交流中进行架构学习,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内在的道德意蕴,使教育与学习之间的能见度得以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3]。
三、匹配评估——践行“反刍”生活再深化
评估可以判断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4]。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及评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掌握和学习程度,不能仅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要从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否在现实生活中实施践行及践行的程度高低等方面来进行,这样才能使评估真实可靠,才能使评估的设计、实施充分发挥教学的短期和长期效果[5]。
如何保护个人身份信息是信息时代重要的课题,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从课前收集的数据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家长对个人身份信息的保护也存在极大的忽视。所以在课后践行单上,笔者主要设计了“复印件可别忽视”“泄露途径要知晓”两大亲子共实践的内容,旨在不仅让学生在分享中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还鼓励其在分享中带动家人一起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促使彼此共同提高公民法治意识、态度和素养,使活动更具现实意义。
虽然测试和考试很重要,但我们的评估不仅仅是测试,它对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此次课后践行单评估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能有效测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还营造了学校以外的非正式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再提高[6]。在以分享、对话、练习为主的评估方式中,学生课内学习的知识、技能、态度逐渐向课外、校外、家庭及社会迁移拓展,对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持续性和真实性的评估,使学生及其家人在践行中再次“反刍”曾经的生活,在推动自身道德水平提高的同时,又助力了自身道德情感与道德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自身素养的形成。
结 语
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反刍”儿童生活的反思性教学,能在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服务于其当下问题的解决和美好未来的引领,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这种生活的“反刍”与回味中得以慢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