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共舞 畅想语文精彩
2021-11-22王帅
王 帅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江苏南通 226000)
引 言
语文课程就是言语课,言意互转是语文课的基本性质。语言要表达出情感,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规定小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付诸文字。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通其意、明其理、述其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同样也需要让学生在自我的情感参与下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只有“言”“意”共舞,才能打造出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语言中感受意境,在思想中体味语言,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给予学生说话的机会,发挥学生主体性
言,就是说,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说,学生只有大胆地说,其语言表达能力才会越来越强。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在呼吁学生主体阅读,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不信任学生,全程都是自己在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言语参与,只有“言”“意”并举,才能够让学生通其义,感受到文本的思想。而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言,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使其在问题的引导下充分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1]。
例如,在《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大胆说话,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言无尽、意无穷的感受。这是三篇文言文,但是通俗易懂、短小精悍。三篇短文告诉我们古人对读书的一些见解和主张,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使其通过对文本的解
读,了解古人对读书的态度,从而畅谈自己的读书感受。“同学们,大家自己来完成文意的梳理,学习完古人的读书态度,你有什么感想呢?请大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吧!”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读书需要坚持,需要有恒心。”还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知道,但是总静不下心来。”还有的同学说:“古人的方法未必适合我们当下,但是他们的思想可以影响我们。”学生在发表自己观点的过程中逐渐懂得了三篇短文的主题思想。
小学语文文本中的语言魅力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的。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意的理解,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出来,才能从根本上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才能在文本的指导下走进自己的生活,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凸显语文言语性
要想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而在学生解读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一些个性化的表达,这是不是就背离了文本的创作意图呢?当然不是,语文文本学习不仅是对文本的基本解读,还应该是一种思想上的迁移,我们一直鼓励创新,语文课堂也应该创新,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思想表达,让他们的发言有独特之意,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文本思想可以有多种解读方法,学生也许会对成年人创作的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恰是这种理解值得我们去尊重,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阅读的主人,让文本的“言”与学生的“意”真正相通[2]。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自主阅读,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凸显出语文的言语性,“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请大家小组合作讨论一下。”学生都对此有很强烈的表达欲望,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有的学生说:“国家强大才不会被欺负,落后就会挨打。”还有的学生说:“那时人们麻木的思想、错误的领导,使我们的国家瑰宝被毁坏,这是时代的悲哀。”还有一位学生说:“如果当时我在那里就好了,我一定阻止他们的破坏行为。”对于这样的思想,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让他们的责任意识能够得到最大化发展。
阅读是学生自身的心灵体验[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往往毫无意义。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不仅需要教师的支持,还需要课堂环境的支持,只有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才能孕育出学生的创新思想。
三、读懂文本深藏的情感,践行语文言意论
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主题意蕴,让学生能够对文本的言语进行深入分析、揣摩和锤炼,读懂其背后的情感,在不断打磨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内心所想,这也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将相和》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语言来了解其中蕴藏的深刻情感,让语文言意论得以践行,我们在阅读时不应只读故事,还应通过品读对人物的言谈举止的具体描述,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挖掘出文本的深层意蕴和潜藏的思想。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蔺相如宽宏大量的为人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思想迁移到生活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学们,在文本学习中,你更欣赏谁的为人呢?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宽容和自省的事件,这样的表达才是语文课堂应该有的呈现方式。
语文言意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核心理念便是通过语言知真情,语言和情感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我们既不能在架空文本思想的前提下学语言,又不能过于看重文本的整体思想,而忽视了语言表达的作用。
四、讲述文本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就当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怎么样才能达到言意共舞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特点,从语言的各个方面入手体会文本的思想。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为学生讲述阅读的方法。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批注阅读法、情感表达法、结构分析法、联想想象法等多种教学策略来指导学生有效阅读,从而让学生能够知其言、明其意。
例如,在《母鸡》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采取批注阅读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知其言、明其义。这篇文章通过对母鸡形象化的描写,揭示了母爱的伟大。教师可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批注,如在“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后面批注“护犊情深”。在“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后面批注“无私奉献,舍己为子,伟大的母爱”。在这样的指导性批注中,学生也可以通过批注发现文章的语言与情感的融合,从而实现言意共举。
方法的指导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关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来明确自己要学的内容是什么,明确这篇文章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结 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畅想语文教学的精彩,教师需要“言”“意”共舞,任何离开“言”而只关注“意”、离开“意”而只分析“言”的教学行为都应该被摒弃。只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学会通过语言分析情感,学会读懂每个字词潜藏的意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个性主张,才是成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