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十九大精神构建高职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
2021-11-22高维艳
宫 波,李 蕾,高维艳
(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8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根据十九大精神,在此前三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基础上,2019 年6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明确要在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专业,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基于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办学”的特点,原来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双元育人”的需要,亟需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以适应日益壮大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发展。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双身份”学习
现代学徒制采取招生即招工的形式,学生通过企业宣讲到企业考察等活动建立认同感,愿意未来融入企业工作,入校的同时就与企业签订招工协议,成为企业的准员工。“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区别于传统校企合作,这种新型学徒制让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签约企业的学徒准员工。在这种培养形式需要校企构建联合长效培养模式,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校企共同培养的学生熟悉企业工作岗位,了解企业,毕业就能上岗,也使企业减少招聘、培训的资金和时间周期,利于企业的增收创效,更能增强高职院校办学质量。
(二)校企深度合作,工学交替培养——“双主体”办学
现代学徒制要求企业与学校进行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双方根据培养人才的岗位需要情况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标准,把企业岗位工作技术、案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人才培养。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养职业素质。由于学徒制培养的针对性,需要校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密切合作,尽可能发挥各自优势,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企业发展需要、学校发展需要,构建校企联合长效培养模式。
(三)双师培养岗位成才——“双导师”教学
学徒制要求校企双方协同育人,学生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形式,学校“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因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学校“导师”应经过合作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生产岗位情况,把企业生产技术及案例融入学校课程教学中。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实习实训及岗位实践。校企双主体育人,需要合理选用“双导师”,指导学生学习与实习实践,使学生毕业时能满足企业岗位工作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教学管理缺乏统一
现代学徒制采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形式,学生具有学生与学徒的双身份,在管理上存在着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协调不一致的情况;由于双主体育人,学校、企业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双方的职责、权限缺乏明确规定。
(二)学校与企业课程建设不完善
现代学徒制学生毕业后具有企业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就应分析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在课程中有机融入岗位理论与技能要素,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同时也应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使学徒更好成长为高素质的企业人、社会人。因为涉及不同育人主体,有关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还不完善,有待于校企合作进一步提高。
(三)“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需加强
现代学徒制采用学校与企业的“双导师”进行人才培养,由于学校“导师”一直从事学校课程教学,虽然经过到企业的实践,但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全掌握企业技术要求,在教学中对企业岗位知识的融入存在不充分的问题;企业“导师”在企业工作,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能力上缺少培训与锻炼,存在着只偏于技能操作的片面性。
三、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模式构建
(一)成立现代学徒制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制度
建立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机构,由学校教务处、项目实施部门负责人、合作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等组成,专门具体负责现代学徒制项目的教学组织、实施、考核以及相关工作的协调管理等工作,应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协调处理和解决。为了校企合作的长期性有效性,校企经充分讨论与协商,应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运行管理制度——规定现代学徒制教学活动中课堂的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日常教学管理、考核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档案、教学常规检查管理等。课程开发与实施制度——规范现代学徒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根据学徒岗位工作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取舍知识点,合理设计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科学制定课程教学考核标准。师资队伍管理制度——规定学校现代学徒制“导师”在学徒制合作企业中参加实践锻炼应达到的工作标准,企业“导师”参加学校开办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应达到教学标准。校企双方权益关系制度——规定学校、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实施中的职责权限,明确双方的利益关系,确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内容、管理职责与利益分配等。
(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和企业双方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确定课程门类、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形式、教学评价标准以及学生考核形式。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公共文化素质课程+核心专业课程+岗位培训项目”课程体系。其中“核心专业课程”及“岗位培训项目”由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机构组织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带头人、专任骨干教师共同研讨,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群能力分析及实际需求开发设计。由于现代学徒制不仅具有技能传承的经济属性,同时也具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教育属性,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既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满足当前岗位对其能力的需求,也需要关注学生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及其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也是现代学徒制有别于传统学徒制,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终身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三)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
现代学徒制中既有学校“导师”在校内教学,又有企业“导师”在企业进行培训指导,这就要求要建立相应的师资管理制度。为了提高校内教师职业能力,要求学校“导师”要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同时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由于企业“导师”都是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这些企业的能工巧匠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也不一定能够完全胜任教学任务的需要。要经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以掌握职业教育相关的课程教学知识。另外,还需要注重解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教学衔接问题。为了能够促进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技术员和师傅组成的“校企联合教研室”,共同研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既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师傅教育教学的能力,提高了其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感,也较好地提高了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其对企业工作岗位的认识。学校与企业还可协商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导师”给予奖励。
(四)建立多方评价质量监控机制
建立课程评价标准,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等四个方面全方位考核学徒的学习情况。引入行业、企业或第三方机构对学徒进行技能达标考核,建立考核结果反馈机制,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学,改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学校、二级学院、企业教学监控管理机制,对教学过程进行交叉监控,以督促建,以督促改,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质量,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