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黑龙江省宏观经济运行的思考
——基于新发展格局视角
2021-11-22周泓宇
周泓宇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 150028)
2020 年5 月1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8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正式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从生产关系中的四大环节入手,从供给侧角度提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随着国内疫情形势趋于常态化,黑龙江省经济运行机遇与挑战互现,可以利用新发展格局积极对接省情,利用国内大循环机遇全力补齐短板,利用国际大循环机遇找准自身定位。以期提振龙江经济发展内生增长动力、促进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提质升级、助力黑龙江省实现“六个强省”战略目标。
一、疫情下黑龙江省宏观经济现状
(一)经济运行机遇与挑战互现
2020 年1-9 月,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8 619.7亿元,同比下降1.9%。综合国内各省宏观经济指标观察,黑龙江省受疫情影响较大,经济恢复尚需持续一段时间。寒地冰雪气候在一定程度上既加剧疫情防控的难度,又影响复工复产;随着天气转暖以及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省政府在防控疫情大规模蔓延的同时积极调整政策,集中出台若干项实施意见和通知,涉及指导春耕工作、帮扶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内需、保障农业生产、兜底困难群众等多方面。黑龙江省自第二季度开始便有经济恢复的迹象,居民收入水平趋于稳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2 206元,增长-2.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9 907 元,增长6.3%;可得出疫情对于城乡居民影响程度不同的结论。
(二)复工复产取得良好成效
黑龙江省在全国素有旅游省份的特殊印象,冰城夏都的独特旅游风光也令人神往。复工复产积极性以旅游拉动省域经济恢复最为显著。2020 年第一季度,以人口流动为主的旅游经济遭到疫情影响近乎腰斩,第三产业同比下降近8%。伴随疫情形势的好转,文旅部门依照景区属地原则指导低风险地区的A 级室外景区对游客开放,4 月,近7 成景区重新开放,9 月,基本实现所有景区正常营业;2020 国庆期间黑龙江省共接待游客1 637.4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8 亿元。[1]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使更多产业联动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观察,旅游收入每增加1 元可以带动4.3 元的其他产业收入,促成近百个行业的发展。[2]从三大产业的宏观数据上看旅游拉动产业增长较为稳健,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2.3%和2.6%;第二产业在半年内实现增长率由负转正。
(三)外资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2020 年黑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按季度趋势看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在疫情比较严峻的上半年,由于人口严格控制流动而导致的经济停滞急需重新复盘,而吸引外商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担政府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资金压力、增加投资的预期回报率和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一箭三雕”的策略使黑龙江省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量较2019 年同期扩大了近一倍。实际利用外资直接体现外资利用的水平,对黑龙江省而言可以从两个角度考察:第一,实际利用外资的增加表明黑龙江省日渐成为外国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需求;由投资需求的增加推动内需的扩大,更有助于经济发展。第二,实际利用外资可以更好地调整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以投资的风向标找准省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伴随疫情形势的趋缓以及复工复产按部就班地进行,三大产业持续发挥经济活力的同时实际利用外资也完成盘活政府资金这一阶段性使命,转向发展实际外企的投资建设。
二、新发展格局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利用国内大循环提振龙江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从生产关系角度考量,以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为四大环节分别促成产业内循环,依靠每一环节的内生动力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疫情发展形势及其特征,将国内大循环视作振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对准国内广阔的消费市场,利用精细化、专业化、高质量的社会分工模式锻造出具有发展韧性的、抵御外部风浪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以体系化的整体布局对接国家战略,以内生增长推进经济快速复苏。
(二)利用国际大循环促进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提质升级
结合省情抓住国际大循环机遇找准自身定位。借力中国与东北亚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契机,为黑龙江省注入外部投资活力。从供给侧入手坚定对外开放的信心和能力,在科技、制度、管理模式、产业形态等多个方面不断探索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新路子。发展国际大循环更需要国内大循环的有力推动,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的跨国配置能力及水平,以优质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促成省内市场资源与对外贸易市场资源的良性循环互动。
(三)利用新发展格局助推黑龙江省实现六个强省目标
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对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指导与借鉴意义。化疫情防控的阻力为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的机遇,逐步做强生产端、做优交换端、做大分配端、做精消费端,从四个生产环节中不断打通省内供给侧的堵点痛点,充分对接黑龙江省设立的“工业强省、农业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旅游强省”六大战略目标,在省内产业经济的优化和调整中补齐短板,利用地缘优势努力开创宏观经济与区域合作新局面。
三、基于新发展格局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利用国内大循环机遇全力补齐短板
1.做强生产端
第一,优化产品供给,丰富产品种类。在产品制作工艺,产品生产效率上下大气力。利用诸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具有优势学科与一流专业的高校资源对省内生产制造所需的关键技术与重点问题进行研讨攻关,从工学、农学、理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形成跨学科交流与多学科应用机制;政府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上不断推进项目落地,不断促进科技成果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化,并及时整理总结所得经验,力求在当前时点内形成以学者交流、政府指导、高校研究、企业应用的良性循环格局。在当前利用外部经济低迷的机遇努力找准国内消费市场热点及需求,利用中国(黑龙江)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建设机遇,积极调动全部生产要素,发展以创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利用绥芬河片区和黑河片区的建设机遇,发展以原材料加工为核心的制造业与跨境货物贸易;力争实现量和质的双向突破,在供给端发挥好需求对供给的反作用效应,最终达到生产要素的点对点精准投放。
第二,树立支柱产业,打造独特品牌。突出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粮食大省与冬季旅游大省的支柱地位,在特色现代化农业、全域旅游两方面做好产品供给、产业管理的良性发展。
产品供给方面,黑龙江省农业耕地面积自2019年就已位居全国第一,每年生产的各类粮食作物发往全国各地;以冬季冰雪为主题的龙江全域旅游享誉世界。面对疫情考验,更应将商业活动与旅游娱乐向电子化、网络化转移,在网络空间打造出“叫的响、信得过”的独创性品牌,促成企业在供给侧的集聚效应;农产品展销活动的不断兴起与旅游景点在线预约打卡等模式需要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与丰富,力争在供给端实现让民众购买得放心、民众交易得舒心、民众游玩得安心。
产业管理方面,借助省内网络主播、大咖推进电商发展的趋势,从应用软件、直播宣传、人才培养上逐步强化管理,出台相关市场准入规则与条例对商业活动进行规范;培养网络安全、计算机应用、旅游管理三大类应用型人才;让产业政策随行业的不断发展而合理调整。[3]以产业政策的不断利好推进构建以电商平台为中心的网络化互动环境,在宣传产品与独特品牌上下大气力的同时也要激发大众消费热情。
2.做优交换端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交换环节是生产关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贯穿整个经济活动,而货币(G)在其中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商品交换的过程,即W-G-W’。从本质上看仍是生产与消费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借助双循环理论,新兴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式无疑让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更高水平的交换、更快速度的交换、更优质量的交换;结合省情,则应从“量变”方面打好基础,从“质变”方面找寻机遇。
从“量变”角度考虑,在省内构建以“政府指导行动规划、高校研讨政策施行、企业按需对标任务”为核心的社会良性互动。借鉴中央政府在深圳等地逐步开展数字经济媒介试点的经验、建设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区的经验,广泛邀请国内外数字经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按发展阶段出台具有可行性的黑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方案,并以招投标方式激发企业在新领域的投资和生产兴趣。从互联网安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技术上不断积累力量,通过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下一阶段打好基础。[4]
从“质变”角度考虑,在省内形成以“高科技企业主导,政府宏观管理调控”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在“W-G”阶段以产品生产决定消费热点,以生产产品的创新性吸引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交换质量与效率;在“G-W’”阶段以消费导向反作用于产品生产,以消费需要的个性化促成生产工艺的持续优化,提高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交换水平与能力;以科技积累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在结构上的不断优化。
3.做大分配端
第一,关注高层次人才分配及其收入分配公平是解决黑龙江省优秀人才外流问题的重点。以高学历、懂技术为特点的高层次人才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方法,在人才激励体制机制上侧重按劳分配,在人才分配体制机制上侧重按需分配。
从人才激励角度来看,“多劳多得、能者多得”的个人劳动价值实现方式仍未改变,但在薪酬分配、名誉分配上则更侧重于实现高层次人才的个人社会价值,因而对其形成激励,一定程度上缓解优秀人才外流矛盾。因此黑龙江省政府在设立劳动津贴时可将薪酬与名誉有机结合,率先垂范,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设立“特殊津贴制度”;企业在内部合理竞争的劳动环境下,从劳务绩效增资、职工发展空间、职工档案管理、技能层次划分角度健全反映企业自身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按劳分配制度”,既保障员工实现劳动价值,又保证企业自身发展利益。[5]
从人才分配角度来看,实现高层次人才的专业技能与企业职位的紧密衔接是抑制黑龙江省人才外流的关键。在面临就业或再就业问题时存在“所学”与“所用”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求职者角度看应注重“所学”的按需分配、在招聘者角度看应注重“所用”的按需分配。逐步架构以对口企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和以对口专业为导向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是未来高校和企业重点聚焦的话题,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上重点培养应用能力而不是理论能力,从企业自身需求出发重点考察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而不是求职者的“出身”几何。通过时间推移与积累,逐步形成产教结合紧密、强化专业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机制。[6]
第二,关心人民生活实际,当前时点内的分配应侧重于再分配的公平性。疫情所带来的严峻形势使得涉及人民生活的较高层次需要得不到及时释放,加之省内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及工商个体户因疫情原因而停工倒闭,使得部分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效率与公平问题贯穿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始终,在特殊时期也应特殊对待;以政府转移支付为代表的再分配机制在疫情期间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通过发放政府消费券、短期及中长期国债等方式在近期提振了经济恢复的步伐,加快了复工复产的进度;在远期则加速了以民间资本为代表的国内资本流动,盘活了政府现存资金,更有助于发展省域经济。关注再分配公平,建议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的方法,利用政府转移支付向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及相对贫困地区注入资金支持来实现。利用好当前大力拉动内需,刺激国内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窗口期,从农产品采摘与初级加工、农业机械零件加工、原材料粗加工、轻纺制品制造等初级产品处着手,发展地方特色的基础加工业;设立专项资金投用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与相对贫困地区的交运基础设施建设上,将上述地区并入省内发达地区的交通圈和物流圈之中,为提高相对贫困地区就业与社会保障、促进优势产业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条件,努力实现缓解发展不平衡区域的就业紧张形势和巩固黑龙江省脱贫攻坚战果的有机统一。
4.做精消费端
侧重省内相对贫困地区的脱贫消费与中心城区的文化消费。截至2020 年1 月,黑龙江省贫困发生率已由0.65%降至0.07%,国贫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基本消除,亟待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全省相对贫困地区作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直接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引发相对贫困地区产值较低,失业率较高,人口外流现象严重等一系列经济问题与社会现象。随着2020年末脱贫攻坚任务的基本完成,应在完全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围绕相对贫困地区地域特色,发展农产品采摘消费、种植体验式消费、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消费、乡村旅游消费等多样化消费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搭建如“小康龙江”的专项扶贫助贫电商以推广电子化消费,巩固脱贫成果。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伊春等地的中心城区应不断深挖城市内部的文化内涵与独特底蕴,开创以“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哈尔滨抗洪精神”“高校航天科研精神”等民族精神、城市精神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文化消费;以“中国雪城”“冰城夏都”“祖国林都”“东方第一城”等自然风光特色为主题的观光式文化消费。利用独特的城市风情、发展沿革、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方针,结合旅游资源优势、交通便利优势开展广义上的文化融合型消费,更好地促进消费层次与消费结构的提质升级。[7]
(二)利用国际大循环机遇找准自身定位
1.以开放性经济政策服务贸易经济创新复苏
国际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差距凸显出新时代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准确性与必要性,若欲恢复到疫情前期的对外贸易水平,更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摆脱疫情苦海这一根本前提条件。黑龙江省在对外贸易方面要注重保证在“外防输入”的前提下发挥政府作用,积极调动省内外贸型企业及民间资本开展对外投资,激发外国资本对省内建设开发项目的投资兴趣,吸引外部投资。在市场准入方面,树立服务型政府形象。在自贸区内发挥“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精神,不断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进电子化办公、增设一站式服务的“综合窗口”,提高政府行政审批效率,最大限度缩短企业审批时间和降低企业开立成本。在跨境电商服务方面,树立引导型政府形象。不断汇集生产制造、物流运输、仓储管理等各类企业形成产业园区,以“政府引导,企业实干”为宗旨开展政府对企业的点对点服务,不断引导企业向自贸试验区集聚,积极促成企业间合作与政企间合作。在金融服务方面,树立友好型政府形象。对于边境地区的边贸企业加大小额信贷支持的政策力度,在边贸活动频繁地区逐步推进本币与外国货币的直接结算、借鉴吸收数字货币在深圳先行试验的经验,结合省情设计人民币数字货币汇兑发展规划、鼓励代表性外贸企业或实力雄厚的民间企业进入金融市场,为边境贸易发展注入强大资本力量。
2.进一步突出对俄贸易桥头堡作用
黑龙江省在对俄贸易上具备独特的地缘禀赋与合作基础,2019 年8 月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区获批成立更为黑龙江省对俄开放提供了平台支撑。稳步推进黑河大桥、同江大桥、东宁大桥等边境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俄“滨海1 号”国际运输通道与符拉迪沃斯托克国际自由港,利用省内交通优势调动生产资料向边境地区转移、利用省内电子商务优势实现产品的电子化交易、利用省内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远程教育服务贸易、利用省内制造技术优势发展国外加工订货贸易。另外,中俄两国已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黑龙江省可以利用地缘优势,充分对接工业强省、农业强省、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与自贸区发展定位,在机电产品、农产品、文旅交流等方面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俄合作。在自贸区建设上借鉴国内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在贸易政策指引、商品贸易品类、农副产品及海产品检疫标准、出入海关手续等方面加快吸收,逐步建立起符合黑龙江省省情的特色自贸区。
3.为优化对东北亚国家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新选择
东三省与东北亚的地理联系密切,黑龙江省又是沟通中俄贸易、中韩贸易及中日贸易的关键地带。2020 年11 月在哈尔滨举办的第一届中韩1.5轨联席会议中,中韩两国研究专家从经贸、政治、文化等多方向均认为政府的及时沟通和尽快恢复经济贸易往来极为必要。对黑龙江省而言,将自身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进行对接可凭借外部利好机遇努力推进本省经济建设。以地方政府间的多层次多角度沟通合作实现有效协商,在双边或多边合作中共同谋求高质量贸易发展,利用省内新兴制造业出口的比较优势稳步推进东北亚合作。此外,可以通过借鉴日韩在高科技产业的技术优势,通过产业合作、政府交流、学术论坛、企业往来等多元交流不断加深黑龙江省与日韩地方政府的联系。若做长期考虑,黑龙江省可根据全球疫情形势,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前提下适度开放针对俄罗斯及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的入境旅游活动及线下民间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促进人口的跨国流动不断提振黑龙江省对外旅游贸易与对外服务贸易的快速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