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021-11-22白兰萍

现代英语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考试课文

白兰萍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一、引言

刚刚经历高考的学生,在过去的至少六年(部分大城市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可能长达12年以上)时间内,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应试。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记忆语法结构,词汇,完成练习等。就写作而言,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各类指导丛书中的思路,将题目所要求的字数凑够即可。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水平仅限于应试,在写作中体现出来就是没有“质”,只有“量”。经过至少六年的应试训练,这样的写作模式已经僵化。对于二语习得中本身存在的各种语言僵化现象来说,这种应试型僵化无疑是雪上加霜。文章将对这一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二、理论背景

(一)僵化现象

Richards&Platt(2000)指出,在外语学习中,偶尔出现的不正确的语言特征会永久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牛强(2000)分析了僵化现象的类型并指出,在中国国情下的外语教学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①情感因素;②母语干扰迁移;③教师与教材。黄泽火等(2000)指出了僵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基于母语的影响和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王守仁2008)。多年的单一模式学习习惯和方法策略致使学生在没有真实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养成了只靠套用模板写作的僵化模式。这些僵化现象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无疑是一种障碍。而要解决这些障碍,必须充分利用教材,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引导并训练学生勤于思考,将英语的学习转换为使用,从而写出有质量的文章。

(二)情感因素

根据Richards(2000)的解释,情感因素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自己的态度,情感,动机以及性格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Arnold J,1999)。学习者,尤其是教室里的学习者,他们的情绪情感会随着学习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学习环境和气氛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影响是很大的。

三、大学生英语写作僵化现象的原因

(一)学习动机及情感

对于经过至少六年应试训练的学生来说,学习动机多以通过考试为主。而无论哪一种考试,最终目的就是获得高分,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没有提高自身英语应用技能的意识,只以考试过关或者获得高分为目的,自然会用最快捷的“模板套用”来练习。这样的学习动机能够保证考试的通过率,但在英语实际应用方面,就明显不能学以致用。这也导致学生在情感上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不得不写,又不知如何去写。

(二)母语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基本都是用中文思考,然后逐字“翻译”成英文。而中英文的语法,语序,词汇含义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更有甚者,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古文,诗词,谚语,成语等,这些词句在中文表述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当学生把这些文化“精髓”强行翻译(直译)成英文的时候,却成了画蛇添足。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基本意识不到,甚至认为经典的诗词或者谚语,不用太可惜,于是硬着头皮直译,闹出很大的笑话。

(三)缺乏独立思维,没有独特观点

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实际上是照搬中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写作模式。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写作基本是按照规定格式凑足字数。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开始在文中融入大量的经典诗词及华丽的辞藻,以提升文章的质量。但在这种华丽的修辞外表下,文章却没有独特的见解,只是泛泛而谈。在这种写作思维的影响下,大学英语中的应用文或议论文的写作,自然找不到重点,没有深度。

四、应对措施

(一)教学方法的调整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讲解词汇、造句训练,之后讲解课文。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也多以听写单词或者卷面考试来进行。这种模式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必要的。但对于刚刚经历高考的学生来说,英语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已经完成。学生需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转化到运用中,提升自身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词汇部分的预备,以及课文的阅读理解,布置为学生的预习作业。课堂上,除了个别长句或者特殊文化背景的讲解外,应该侧重于课文段落及整体的含义表达。这样会有助于学生的整体含义表达训练,即将注意力从重复性的基础知识点转换到所学知识的运用上。

(二)教材的灵活运用

大学生英语写作停滞不前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模版套用”。在历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指南中,都提供学生极其类似的“写作模版”。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来看,要通过考试或者获得高分,这确实是一条捷径。而在使用此类“写作模版”的时候,学生基本意识不到自己所写的文章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缩写课文来改善这个问题。目前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文章字数基本是在800~1000词之间。文章的内容也涉及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在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词汇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口头复述课文。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到课文的内容上,这就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的初步练习。另一方面,要将一篇近千字的文章口头复述出来,必然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取舍”。换句话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思考并分辨文章的主要信息点。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当然口语表达中会出现很多语法错误,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缩写训练,学生在信息点上已经比较清楚,注意力就可以集中在语法结构及词汇的使用上了。

(三)教师的引导

只有缩写训练,当然不够。就文章空洞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课文主题联系到生活中,进行下一步的写作训练。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一课Text A:The Story of a Fallacy为例,一般缩写课文在最后有一点感想,比如故事的讲述者自以为聪明,结果却被Rob和Polly骗了,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深度思考:如果要将这个故事延续下去,其中的三个主角,到底谁获益最多?文章结尾处,故事的讲述者是被骗了,貌似Rob和Polly“胜利”了。但把自己带入每一个角色认真思考一下:Rob和Polly虽然“胜利”了,但他们所用的欺骗手段是否可取?作为恋人,Rob用自己的女朋友当诱饵去换取一件皮夹克,对她连最起码的尊重和爱护都没有,这样的男朋友可靠吗?就Polly而言,可以把自己和一件皮夹克对等,虽然她最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她究竟是聪明还是笨?一个不懂得尊重自己的人,如何会尊重别人?如果他们未来真的进入婚姻,相互之间的信任还会有吗?他们的婚姻会幸福吗?

另一方面,受骗的故事讲述者是不是真的很惨?也许在他的大学生活中,他会一时间成为同学的笑柄,但我们引导学生带入一下来思考:这次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同时也会吃一堑,长一智。事后他会看清Rob和Polly的欺骗行为,对他今后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会增强他对人对事的辨识能力。实际上整个故事中,貌似最惨的一个,实际上受益匪浅,而表面聪明的Rob和Polly才是真正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样的引导会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教师可以布置一篇题为《到底谁聪明?》之类的作文,在课堂上就可以有一些讨论,就像前面所说的口头复述课文一样,既可以练习口语,同时又为写作提供了有深度有意义的内容基础。这样的训练过程有助于学生脱离“写作模版”的影响,潜意识中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独立思考和语言运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全英文授课,这样可以创造一个最基本的英语语言环境,逐渐影响并改变学生一直用中文思考的习惯。

(四)作文的批改

传统教学中,作文的批改是一大难题。如前所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考试过关和获得高分。这样,无论是教师亲自批改作文还是使用批改网,学生都只关注作文的得分。对于自己出错的部分关注过少甚至从不关注。这也是导致大学生英语写作僵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条件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提交作文前自己“纠错”,即自己在完成初稿后至少经过两到三次的修改后才能提交作文。而作文批改完成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查看批改详情,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在后续的写作中逐渐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写作要取得有效的进展,学习者必须有自我监控能力。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教会学生怎样自主学习,而非帮助学生去完成本该他们自己完成的任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写作中,学生因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文章千篇一律,停滞不前。要改变这样的僵化现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同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深度思维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脱离“写作模版”的影响,将注意力转向独立思考及语言的运用上。通过提交作文前的多次修改和查看批改详情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并且在此过程中,从复述课文,缩写课文,再到深度话题讨论,写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使用英语,而非单纯的学习这门语言。而学习一门语言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在使用中不断更正,这样边学边用的方法应该是一举多得的。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考试课文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端午节的来历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背课文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