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探究
——以山西工商学院《文学翻译与赏析》课程为例

2021-11-22薛建军

现代英语 2021年6期
关键词:赏析美育文学

薛建军

(山西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一、引言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国办发〔2015〕71号)。美育教育关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影响民族审美能力和幸福感。美育的内容包括以音乐、舞蹈、绘画、影剧、文学等为形式的艺术美,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所感受和体验到的自然美,以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为对象而感受和体验到的社会美,以科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对象所感受到的科学美。学校美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充分感知现实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美的正确解构。美育通过再现和创作生动的艺术形象,帮助学生认识过往、生活和理想,促进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情感的发展,促进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创造能力,有效地增强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效果。当然,完整健全的美育体制也有助于在整个社会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这就间接地有助于构筑和谐社会,有助于抓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人才基石。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为主,注重分数,缺少对学生美育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的培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也不能满足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求。文章以山西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开设的英语公共选修课《文学翻译与赏析》为例,在人本主义的视域下,通过阐释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以及如何在该课程中融入美育教育,为大学美育教育,尤其是如何在公共选修课中渗透美育理念,践行美育教学宗旨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借鉴。

二、《文学翻译与赏析》课程简介

《文学翻译与赏析》是山西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针对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文学类公共选修课,是一门能够陶冶情操、修身立德的课程,是一门最具人文精神的课程,其在大学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尤为鲜明。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智力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认为智力的提高寓于人格的完善,而人格的完善是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本课程从人本主义教学观出发,以开拓学生文学视野、增强文化感知力和理解力,提高中国文化输出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陶冶人文情操,接轨四六级和考研翻译,提升文学赏析能力。《文学翻译与赏析》以中西方经典文学著作与译本的品读与鉴赏为主,适当兼顾文学翻译理论与西方文体论的教学。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选读与译文的品鉴,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理解与热爱,提升其美学的感知能力。在分析与欣赏文学作品与译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学习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从而实现学以致用,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目标。鉴于每学期30课时,采取兼容并包的原则,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有理有序地选择了较为贴切的七部分作为该课程的切入点,主要包括文学翻译与赏析概述(2课时)、小说翻译与赏析(6课时)、散文翻译与赏析(6课时)、诗歌翻译与赏析(4课时)、戏剧翻译与赏析(4课时)、旅游文本翻译与赏析(4课时)、广告翻译与赏析(4课时)。通过品读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原著与译本的节选,结合一定的文学理论、翻译理论以及鉴赏方法的讲解,引导学生感悟中西方文学的精髓,体会文学作品的相似与相异之处,提升其文学素养及文学品味。此外,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逐步从句法、词汇、写作手法等角度分析原著,为理解对应译文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运用比较与归纳法,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对翻译的认知及翻译技能。

三、《文学翻译与赏析》课程教学中践行美育

文章以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文学翻译与赏析》为主要课程美育研究对象,从我国当前的美育教育理念与实践出发,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观为主要理论框架,探索美育建设与实施路径,旨在从理论高度分析该课程的美育价值体现、挖掘该课程的美育元素、探索美育教育理念的融入策略与模式,为美育课程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对高校文学美育教育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美育教育在于精心的教学设计

课前须知要明确课程教学目的和目标。通过合理安排课时结构和内容,明确体现美育教育,让学生有准备地走进课堂。介绍每个教学模块的基本术语和理论概念,让学生在品鉴中西翻译作品中充分感悟中西语言文化的语言美,在文学作品和文体实例中品味作者构建的形象美,感受浓厚的艺术气息,品味经典作品带来的艺术美。

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是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美育教育不应孤立进行。在课程教学中,着重关注翻译作品中的重难点,设置真实任务,融合翻译技能和知识,在尝试解决和遭遇困境中不断自我反思,提升翻译技能,理解文化意境之美,在“美”的熏陶中促进“德、智、体”的情感升华。设置诗词朗诵,演绎经典文学片段等活动,让学生在中英双语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触动他们实现感情与理性的结合,激发艺术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生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将美育教育和学校各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做到“全方位育人”,做好“五位一体”美育工作,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情怡人。

(二)美育教育在于潜移默化的遇见

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可以充分发掘英语教材中美的因素,将语言知识以形式美、艺术美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积极的、灵活的情境中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教育就是“一眼遇见便是万年”的深情。着眼于细微之处,每个章节内容精挑细选不同版本的中英双语译文,既能够增加知识素养,夯实语言基础,也能够以文化人。例如,在旅游文体章节,要了解中西方旅游文体写作的结构差异,熟悉文化负载词的概念与对应的翻译方法,掌握抽象与具体的翻译技巧,侧重点在于掌握中西方旅游文本语言与结构的差异,理解与运用抽象与具体翻译技巧。之后,结合个人旅游经历、风景视频和城市宣传视频,选用中外名篇——西湖和美国大峡谷进行实操,感悟原著风采,鉴赏译文之美,在自然美和社会美中提高感悟美的能力。

课后设置收集家乡景点翻译的标识牌,根据课上讲解的知识点和文化因素等,每个小组分别以PPT的形式展示出对该景点译文的点评,每组汇报完毕,现场讨论其点评是否符合旅游文本翻译规范,然后在小组评分标准中对应给出分数。这样就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正如一则广告语“遇见就不再错过”,新时代的美育教育需要继承与发展,需要因校因地制宜,综合改革。坚持协调发展美育与当地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各级各类美育资源,充实各层次美育教学力量,加强学科渗透和融合,把美育教育落实到学科教学的每个章节,每一节课。要以学生为本,坚持“五位一体的美育”的导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创新教学方式,“以境逸情”,那么高校教育中必然能够遇见真正的美育。

四、结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美育必定是一项既充满挑战又满怀前景的教育工程。美育的高效实施有助于整个社会正确道德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要提高对美育教育的认识,从整体上重视美育工作,不能只是空架子;要把美育工作落到实处,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研究美育的内涵和前沿问题,不能故步自封;要重视美育的评价工作,正确引导美育工作的开展;要重视美育的课程化建设,提高美育工作的学术化水平,补足短板,切实提升“五位一体”美育工作的效果。

我国的美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服务,是与个体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特征、实现中国梦等紧密联系的。当代学子不仅要有“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的坚韧意志和顽强品质;还要能够拥有“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珍惜光阴的紧迫感;更要有“君子量不及,胸吞百川流”的博大胸襟。

猜你喜欢

赏析美育文学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美育教师
步辇图赏析
我与文学三十年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