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射箭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发展建议
2021-11-22周婕妤
刘 杰 周婕妤
1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2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广兴小学,四川 成都 6104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大国崛起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软实力。作为凝聚优秀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文化复合体,[1]传统射箭文化是实现民族复兴与大国崛起伟大征程中的重要文化支持。虽然近些年立足于国家推动与民族支持,传统射箭文化呈现出一幅复兴的美好蓝图,但是对于传统射箭文化的当代价值意义理解,浅层阅读仍然是大众主流认知方式。欠缺深度认知既不利于传统射箭文化的赓续传承,也有碍于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形成。
1 传统射箭文化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后,关于传统射箭的学术成果、赛事组织、社会地位、群众基础与宣传推广五个方面快速发展达到新高度。首先,学术成果累积丰厚。以谢肃方、马明达、马廉祯、袁俊杰、戴国斌等为代表的学者针对传统射箭的发展理论进行整理,初步建构了传统射箭文化的理论基础;以2009年北京“首届中国传统射箭研讨会”作为起始点,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次数持续增加,推动了传统射箭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入化。其次,赛事举办次数明显增加。相较于1957年-2006年间仅举办过一次传统射箭赛事的特殊阶段,2006年-2016年全国各地共举办地市级传统射箭赛事86场,[2]赛事集中呈现了各少数民族传统射箭文化,进一步推动了传统射箭文化的普及。再者,传统射箭发展纳入国家视野。自2006年起,聚元号弓箭、锡伯族弓箭、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以及传统箭术(南山射箭)先后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聚元号传承人杨福喜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成立;2017年四川省传统弓联合会成立,标志着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从顶层设计层面规划传统射箭的发展。此外,群众基础进一步扩大。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相继开设与教授传统射艺课程,传统射箭实现了与学校教育的良好互动。同时,在内藤敬先生的影响下,中国部分地区与高校创立了日本弓道文化馆,源自传统射礼的弓道文化传播也为中国射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宣传推广方式更新。传统射箭突破传统的师徒与家族传承模式,与新媒体结合,利用抖音APP,各大新闻网等新媒体媒介进行宣传与推广射艺文化,并以此传授射箭技艺,拓宽了宣传推广渠道。
尽管学术成果、赛事举办、社会地位等几个层面实现了发展进步,传统射箭文化呈现整体复兴面貌,但是新时代传统射箭动态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有待改善的空间。第一,“重产出,轻普及”。虽然传统射箭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但是学术研究成果分享与传播主要对象为相关领域学者。因此,学术文化成果不具备良好的流动性。较差的流动性限制了社会大众及时有效的接收传统射箭文化的最新解读信息,导致大众仍然停留于传统的文化认知。第二,“重地方,轻整体”。挖掘与整理各少数民族传统射箭文化是当前学术研究领域的主要关照内容。在此逻辑关照下,并未将传统射箭文化视作是中华民族整体演进的逻辑产物进行整理与规范。缺乏相应的整体视角审视传统射箭文化的历史演进逻辑,不仅造成学术研究长期停留于各少数民族射箭文化,也间接在历届传统射箭赛事的举办地点、使用器械、赛事规则等各方面呈现。[3]第三,“重民间,轻学校”。推动传统射箭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助力主要来自于以中华弓会论坛弓友、徐开才夫妇以及射艺沙龙论坛弓友(以现代弓为主,传统弓较少)等为主体的民间传承。据统计,中华弓会论坛注册人数达到175884人,射艺沙龙论坛注册人数达到453065人。[4]尽管当前传统射箭文化与学校教育实现互动,但是传统射箭文化仅停留于高等学校教育的“横向扩展”,而并未实现与中小学校教育的“纵向深入”,所以截止2016年全国仅有7所高等学校开设了传统射箭课程。[5]相较而言,拥有庞大数量的民间弓道爱好者仍然是推动传统射箭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助力。
第四,“重参与,轻理解”。与科技化时代产生的具有强烈现代感的物品相比,作为传统冷兵器的传统射箭仍然是一种具有新鲜意义的古老产物。感知与体验新事物的心态是当前参与传统射箭活动群体的主要驱动力。虽然参与过程中可以通过空间文化、仪式文化、器物文化等体悟传统射箭文化内容,但是参与人群更为关注射箭过程的短暂娱乐体验感,缺乏长期深入的感知与体认,对传统射箭文化发展起源,内容构造,符号意义等仍然欠缺深度认知。
上述问题的持续化造成了社会大众对传统射箭文化的核心要义理解长期停留于浅层认知维度。对传统射箭文化的浅层阅读与理解意味着并未对传统射箭文化形成文化认同,尚未具备文化认同基础的传统文化势必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文化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力量,在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兴盛的关键期,任何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都将影响与制约民族复兴进程的整体推进。
2 传统射箭文化的当代价值
2.1 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其生命力的具体呈现是一种绵延精神。[6]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几千年变化从未中断延续传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拥有绵延稳定的文化生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是保证中华民族的延续传承,还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传统射箭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凝练的产物,它在历史变迁中所形成的复杂文化结构与深厚文化底蕴是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所展现的器物形态、制度形态与思想理念集中呈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其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军事狩猎文化,礼制规训文化,人生哲学文化等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日常生活中透过传统射箭的器物形态,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处事态度;透过传统射箭的制度规则,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克己复礼,自我规训”的道德规范;透过传统射箭的习练方式,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哲学追求;透过传统射箭的竞赛目的,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不争之争,君子之道”的生活原则等。总言之,透过中华射艺可以发现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印记。深入挖掘与整理传统射箭文化意味着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民族生命的继承,这对于新时代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特定时期民族主流文化的载体。[7]在传统儒家权利话语叙事结构中生成的传统射箭因此承载了丰富的儒家文化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乃是继承了具有人文意义的道德文化。儒家道德文化强调个人的品性修养,重视个人对共同体和社会的合作与责任意识。[8]这种文化内容对于当下中国人民群众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城镇化进程加速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格局,依赖于传统农耕文明建立的文化体系由此受到冲击,造成植根于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文化因生存环境的破坏而逐渐消失。并且部分历史原因以及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新格局的形成加速了西方主流文化在中国快速传播。相较于中国文化,诞生于游牧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攻击性与侵略性,生活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在于对实际利益的追逐。文化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外部文化的冲击造成传统道德文化逐渐丧失生存空间。人民群众整体文化素养也因传统道德文化的流失,西方功利主义文化价值的冲击而有所下降。深入挖掘与整理传统射箭文化所承载的优秀德育文化元素,既能够实现传统道德文化元素的有效补充,也有益于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
2.3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世界形势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导致了当前国际竞争形势多元化,除了传统形式的经济,军事,科技领域竞争,还衍生了“软实力”形态的文化竞争。在当前新型国际背景与发展理念影响下,文化竞争也正在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流形态。文化竞争的实质是两种具有不同价值观念,思考方式与认知维度的文化形态为取得文化领域内主导话语权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国文化是立足于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逻辑产物,其文化实力的主要构成也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有效整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竞争的强大基础。传统射箭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整理与挖掘传统射箭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大众生成民族文化认知,形成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整体推进。民族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丰富和完善民族文化有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在世界竞争新形势下,对传统射箭文化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2.4 提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借鉴经验
因时代语境的更换,新时代面临的国家治理情况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为复杂,但历史变迁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经验对今天治国理政的实际情况仍有重要的启示。特别是历史上提出的许多治国方式与思想理念,仍然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在传统射箭文化嬗变过程中,传统射箭曾经作为国家意志的物质媒介,践行了从“国家意志”到“地方行动”的准集权式强制型与分权式动员型治理共生共存的社会治理模式。[9]这套治理模式从先秦时期诞生起经过各朝代完善与使用,直至明清时期仍然间断代表着国家意志实施社会治理,[10]积累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文化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立德、治国理政的智慧。”当前正值提高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与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时期,突破现有的治理困境,推动国际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应该“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从传统文化经验中汲取古老的中国智慧。积累着丰富治理文化经验的传统射箭文化是目前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可资借鉴与研究的文化范本。
3 传承与弘扬传统射箭文化的发展建议
3.1 结合新媒体技术,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传播与分享渠道
文化传播需要特定的载体和渠道。当前的文化传播渠道主要包括口述语言、文本书籍与新媒体等形式。传统射箭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依然是以文本书籍与口述语言为主要的传统传播手段。依靠传统传播渠道推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射箭文化的多元化传播。要突破现有的文化传播格局,拓宽传统射箭文化传播渠道应该充分结合新媒体技术,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传播与分享渠道。首先,应利用电视转播,互联网信息推送,APP直播等大众媒介介绍相关学术论坛的主要内容与传统射箭运动赛事的主要情况。其次,应形成关于传统射箭文化内容的电子书籍并以免费形式提供查阅。最后,应利用网络视频的直播与回放等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传统射箭的线上教学。运用新媒体实现文化传播应该注重文本的“编码-解码”,编码环节应设置适应受众文化心理与需求变化的文化符码,设置易于解读接受的文本符号形式,解码环节应积极吸收受众反馈的意见,调整文化符号的内容与形式,对文化传播进行二次编码。
3.2 融入中小学校教育领域,组织传统射艺课程教学
当前传统射箭已经进入到高等学校教育领域,如清华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体育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展传统射箭课程教学。传统射箭课程开设无疑对于传统射箭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传统射箭课程开设仅停留于高等学校教育领域的“横向拓展”,并未与中小学校教育形成良好的呼应与互动。中小学教育不仅是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养与形成的阶段,也是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因此,实现与高等教育的良好互动的同时,应该全方位融入中小学教育开设传统射箭课程,实现“纵向拓展”。与中小学教育实现良好互动,不仅可以有效的传承传统射箭优秀文化,还可以利用传统射箭承载的德育文化元素塑造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的新时代接班人。
3.3 建立整体性视角,重新整理与规范传统射箭文化内容
上述提及大众对于传统射箭文化仍然处于浅层认知,欠缺深层理解直接导致人民群众对于传统射箭文化是什么的元概念缺少客观的定位,甚至将少数民族传统射箭文化误读为中国传统射箭文化。少数民族传统射箭文化是中国传统射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射箭文化是几千年以来各民族生活实践与智慧的集合体,两者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重新准确界定少数民族射箭文化与中国传统射箭文化的逻辑关系需要从整体性视角深层次地建立传统射箭文化的认知体系。当前虽说具有一定数量的书籍著作与学术论文解读传统射箭文化,但这些学术成果并未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明确少数民族传统射箭文化与中国传统射箭文化的概念关系,而只是陈陈相因的叙述各少数民族的传统射箭文化具体内容,造成了大众对于中国传统射箭文化与各民族传统射箭文化的误解。相关领导部门以及学术研究者应该重新组织整理与规范传统射箭文化内容,从整体性视角进一步阐释“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建立更加明确的传统射箭文化体系,以更正大众认知。
3.4 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传承经验,建立协调联动的管理体系
2014年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成立。该协会的成立也标志着传统射箭具有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然而在实践层面,顶层设计与微观组织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建立协调联动的管理体系。不完善的管理体系极大的限制了传统射箭文化传承与发展。[11]相反,源自于中国传统射箭文化的韩国国弓实现了对于传统射箭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并建立了一套协调联动的射箭管理体系。依托合理有效的联动机制,韩国射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效结合:即以传统“国弓”作为广泛群众基础与技术基础,最终实现竞技“洋弓”的奥运目标,打造了第20-30届韩国队射箭金牌榜的霸主地位。[12]韩国射箭发展机制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在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为竞技射箭奠定了良好的文化根基与技术基础。建立协调联动的传统射箭文化管理体系应积极吸收借鉴韩国射箭体系的发展经验。具体来讲,应该统筹国家、社会与学校三个层面的组织力量,形成具有聚合力的管理体系,打破以前“各自为政”的管理现状。在国家层面,应该充分发挥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的宏观领导作用,规划传统射箭的发展方向;在社会层面,应在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指导下,实现各省市传统弓协会以及社会组织的协调发展;在学校层面,应在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帮助下,开设传统射箭课程,建立合理化的传统射箭教学体系,并组织开展学生参与的传统射箭赛事。
4 结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一项必须进行的伟大工程。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传统射箭文化变迁历程中形成的文化内容正是文化传承与弘扬工程的研究对象。在新时代语境中,整理研究传统射箭文化是新时代的内在诉求,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为此,研究对传统射箭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矛盾冲突中阐释了传统射箭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传统射箭文化陷入的困境提出了部分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