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①

2021-11-22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协同思政育人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 福建福州 350003)

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文化在不断碰撞与交流中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思想品质等方面造成了影响。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下,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发展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大学生发展的需求。为适应新时期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对象,同时还有着相互影响及融合性较强的教学手段和内容,高校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两者融合,创新多元化融合路径,提高协同育人的有效性[1-2]。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外在条件

1.1 教育环境的客观促进

社会不断发展,中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也随之变化,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成长的需求,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首先有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指导,新时期下我国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加重视,同时也将其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当中,并出现了相关的政策为两者的融合指明了方向,使得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更符合规定。其次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着个性强、自我意识明显、精神需求高且不惧权威等特点,对教育的方式、内容及教育工作者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互联网普及的当下,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渠道更加丰富,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也对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当前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思想认知、个性发展、社会适应性、道德等等方面问题的同步了解,而这些都需要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才能有效应对。

1.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首先是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通过心理学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用实践当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对学生的信念、观念等通过心理暗示潜移默化地去改变学生的思想,结合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通过两者内容、方法上的互补优势,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进而提高教育水平。其次,突出了思政教育的内在价值,立德树人是教育中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高了对大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新的形势下,大学生呈现出的问题复杂多样,想要实现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特征,通过心理学分析掌握学生的动态,进而实现教育的预见性特征,促进思政教育效率的提升。最后两者的融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多样,但仍旧是以教育者为主体展开的强灌式教育活动。而两者的融合则需要以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丰富的教育方式和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心理调查、心理测试、咨询、角色扮演等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方式,强调的是对学生的疏导,注重的是学生的自我意愿,通过交流、倾听、谈话等情感沟通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指导、测验及咨询等帮助学生纠偏。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则可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利用其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主体意愿,从而有效避免传统、单一的灌输教育带来的弊端。

1.3 满足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首先能够有效协调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在当前高校教育中,侧重于学生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被一度忽视。这不仅是心理健康专业师资队伍人才缺乏因素导致,同时也是学校等方面的不重视。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应将其纳入到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政治、思想及道德中的基础功能。其次提高立德树人的价值。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能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进而提高立德树人的时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大学生的心理出发,能够发挥出立德树人更大的价值。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

2.1 构建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是指围绕教育目标,从多个层面上促进两者相互影响和补充的教育条件,强调的是环境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包含了主观环境与客观环境。客观环境有着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点,需要高校根据学校特点,通过对其中积极因素的充分利用,发挥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客观环境的构建从宏观层面上要结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给学生带来的拜金主义、政治冷漠和倾向等方面的影响,将经济及政治等方面的环境变化纳入到协同发展体系当中,通过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宣传和解读,为协同教育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从微观层面上,需要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确立并落实规范的协同教育制度,对教育全过程进行监督和反馈,另外,还应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根据高校自身特色和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景观设计,让大学生设置于舒适的校园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做好心理铺垫。

主观环境有着复杂、可变性等特点,由于大学生群体年龄特点、阅历经验等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看法也存在不同,另外,学生的看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人影响。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参与到环境构建当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动力,进而实现环境的优化;高校各部门管理人员应积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协同管理的水平,通过加强宣传等发挥出舆论的导向功能,各部门应加强交流沟通发挥出联动效应;发挥出朋辈、家庭教育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中,利用主题班会、辩论赛等活动形式,弘扬好家风,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家长会,鼓励家长参与教学管理,发挥出家校联动作用。

2.2 构建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体系

首先应树立协同教育理念,结合时代发展定位教育目标,前瞻性地提出促进学校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对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使其在两者融合中给予学生更专业的指导;加强与社会、企业及政府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扩大协同育人理念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校外感受良好的氛围。其次,在协同育人模式中,应设立协同育人的教育机构,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进行合理的规划;设置专门管理人员对协同育人效果进行分析;在学术钻研方面应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将融合教育的内容细化并落实到各个环节当中,发挥出正确的引导作用。最后,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教育内容需要围绕教育目标进行设置,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3-4]。

2.3 完善协同创新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的协同育人应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而完善协同育人的教育平台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高校应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构建出功能强大且具有针对性、互补性、共享性及安全性的教育平台,进而扩大教育范围。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健康检测体系,实现对教学方向的把握与教学方式的优化调整,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对学生活动的检测记录,为教育活动提供参考。其次,建立思想心理健康驿站,以社会需求出发,通过与社会、家庭等多方主体的联系,提高协同育人成果。最后,要建立心理健康帮扶中心,针对当前因贫富差距、学习压力等问题带来心理问题的学生,高校应加强对其关注,并为其提供政策、时间及资金上的帮扶。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和朋辈帮扶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辅导[5-6]。

2.4 构建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教育载体

首先,应挖掘协同育人创新发展的文化载体,例如,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制定发展理念、教育管理制度,通过校训、校史的讲解去弘扬校园精神等,注重红色文化对学生爱国主义培养的作用。其次,推进协同育人创新发展活动载体,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给大学生以直观的情感体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例如,开展精准扶贫社会调研活动、各种社团活动等等。最后,要加强对大众传播载体的利用,传统的传播载体主要是报纸、广播及电视等,高校对传统载体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但是现代信息化发展中,各种新媒介涌现,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微博、微信、网页、音频视频等,都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各种传播载体的有效利用,占领舆论制高点,从而形成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3 结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能通过各个层面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协同育人的有效性,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思政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的创新发展,实现二者共育双赢,培养符合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应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系,创新融合路径,通过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学生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满意度,进而培养出满足新时代发展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猜你喜欢

协同思政育人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