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会计专业建设内涵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1-11-22汪榜江教授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衢州324000

商业会计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会计专业技能

汪榜江(教授)(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衢州 324000)

新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催生了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保障的育人模式促进行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推进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2019年2月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教改革重点工作和主要方向,指明了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方向。作为与经济互动共生发展的会计专业推动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开放进程,建设一批高水平会计专业群是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政府的办学目标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时代要求与行动指南。

一、现状与综述:新高职地位确立以来的会计专业建设探析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推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决策,授权省(市、自治区)统筹省域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设置和审批,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普及教育的转型。但在转型过程中,受资本逐利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一方面,会计毕业生虽然供大于求,但存在着供给结构性不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另一方面,受商业环境变革及信息技术变化的影响,会计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缺失,实践操作能力缺位,社会适应能力缺乏,会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目标定位偏差,教学导向偏离[1]。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新高职地位确立以来,关于会计专业建设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核心问题一直为社会所争论。

职业教育——终结还是终身。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是行动还是理念,要基于人本赋予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界定[2]。推行具体的可行可操作的资格证书终身教育制度,为各年龄段的职业人掌握职业技能敞开教育大门,实施终身教育理念,让职业教育成为消除贫困和社会排斥现象的生力军。但在现实的会计人才培养中,未能与知识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时代环境相契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素质教育”理念尚未被普遍接受,缺乏“终身教育”理念[3],尤其是在当前产业转型“三高一低”阶段,财经政策不断变化所引发的会计技术变化。

教育目标——创新还是应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创新还是应用,要基于人本赋予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进行确认。随着教育结构的层次化,应对高职会计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旨在培养符合小企业会计核算需求的业务操作型会计人才[4];新时期会计人才的培养应立足职业化道路,创新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5]。当然高职院校由于区域产业发展不同其培养目标各有特色,会计职业教育目标更强调社会适应力和核心职业竞争力。在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阶段,出现了学生核心能力缺位、理论水平不如本科生、专业技能不如中职生的尴尬。

人才培养模式——分离还是契合。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分离还是契合,要基于经济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功能进行理解。新经济变革时代处处可见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以产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相匹配,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方法变革。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开设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仿真实训项目与职业岗位工作技能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做到学有所用[6]。但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育目标为导向的整体性及全局性变革,涵盖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技术、教师队伍和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现行的会计教育改革的综合性设计对会计教育模式的讨论仅描绘一个基本框架,可复制、可推广及操作性不强。

课程体系——技能还是技术。会计职业课程体系是技术还是技能,要基于理性对技能内涵的深入理解而进行重新定位。技能作为基于人的技术,其功能开显于信息、账簿等物的载体。会计作为一门重要商业语言和工具,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应打破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界限,避免过分专业化带来的缺陷[7],建议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增加实验和案例教学课时,课程内容与会计实务领域的相关性应进一步增强[8],增加会计课程的国际化内容,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9]。但还存在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通识课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过高;课程间衔接和层次不够清晰,课程内容融合不够,课程标准不完善,不同教育类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界定不明晰。

教师教学——讲授规制还是引导互动。大学教师是讲授规制还是引导互动,要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而进行角色定位,教育教学仍是当前时期高职院校教师的首要任务。当前高职院校强调多种教育方法并用,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做互动,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10];提出教学设计上体现“三个课堂”联动,建立“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11]。但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教学环节,导致“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怪圈。

学生学习——主动还是被动。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是相悖还是相成,要基于教师具备综合应用教学技能、职场经验的能力和学生对职业生涯需求所激发的内心动力。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要发挥指导、引领和辅助作用,提出学生学习可采用“课堂圆桌会议”“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等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灵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让学生独立并富有责任感[12],但现阶段仍存在着被动学习、反思精神缺乏和持续学习能力弱化等问题。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借鉴国外CBE、TAFE等职业教育理念,实现低段向高段、低端向高端、定格到升格的拓展延伸,重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的本质是高水平会计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定界与跨界:经济变革对会计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无论是现实还是预期,高职会计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尤其是伴随着技术创新变革、会计职业转变和人才供需失衡,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会计专业内涵建设是新经济变革下会计发展之路,是产业支撑型专业的必然选择。

技术创新变革——同化与异质的规约。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主阵地,理应契合“互联网+”等新经济变革的使命,推动技术研发与知识创新。以区块链、云科技等为代表的技术,形成了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业态、新形态,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互联网的自助业务处理,提升了企业的智慧资本。基于信息革命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云财务、区块链等管理工具创新,利用大数据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和共享,财务共享数据中心向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从大数据迈向知识管理。应该说,技术创新契合了全球教育思潮发展的历史节点和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演绎了职业教育管理的规律性内涵,必将推动会计专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

会计职能转变——过程与结果的交织。“互联网+”下大数据的发展,导致企业经营环境纷繁芜杂,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业务复杂化、业财融合化,金融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要求会计人员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另一方面,会计技术发展推动会计职业岗位重组。基于word2vec算法的中文语境会计记账业务构建自动化会计分录系统,开创性地提升人工智能会计业务能力,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目标。由此可以看出,会计职业岗位内容及技能变革是经济发展必然。经济变革与会计职能转变是一脉相承:其一,经济发展需要会计人员由“价值守护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云财务、区块链、人工智能……会计离开经济无所谓会计;其二,会计专业已经从传统的学科实现到工学结合的转换,把知识变为工作任务,把传统的实训变为仿真情境,引导会计从传统核算向战略决策转型。

人才供需状况——数量与质量的制衡。一方面,我国会计人才严重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当前会计人才的培养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中高端与低端两者比例约为1:3,高端会计人才(硕士及博士)只占了1.47%。加上高职生24.07%左右的较大退出率和本科生13.60%左右的平稳退出率,已经表明学历与会计人才进入市场率呈正相关。由此可以看出,高职会计教育发展数量的增加、规模的增量与质量的提升、内涵的增量,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一,当经济发展需要高职毕业生暂时牺牲质量以确保数量;其二,当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当精简数量以突显质量。

综上所述,现代产业结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结构与之相匹配,会计专业要因应产业升级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发挥专业特色,改变千校一面的状况,打破学生严重分层现状,推动高职教育体系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

三、定阶与进阶:基于双高计划的会计专业建设关键任务

随着《实施方案》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正开展双高建设,是新经济变革对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内涵提升的时代要求,也是服务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在《实施意见》中对专业建设提出明确目标: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14]。具体来说,围绕《实施意见》提出的“1个加强”“4个打造”“5个提升”,科学制定建设方案,真正发挥专业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建设。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为引领,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政工作体系。合理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系统梳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整合会计专业课程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优化课程内容,依据专业课程标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培养慎独、慎始、慎微的职业意识,养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的职业精神,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紧跟国家思想政治政策,将财经新政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比如“ 营改增”、人工智能、财务共享等与专业相关的新信息。

(二)以协同产业教育为平台,建设两个支点。第一,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基于人工智能背景推动专业和课程全面转型,推进课程与技能等级证书的融通。遵循国家“1+X”制度,构建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智能财税、财务共享服务、财务数字化应用、业财一体应用、数字管理会计和金税财务应用等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培训与考证;找准产教融合接口,精准联通人才与技术供需,融合资源要素推动共生发展;精准联通教育与产业,推进双元育人机制,共建智慧会计产业学院。第二,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专业教师紧跟专业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与现实经济业务相对接,瞄准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关键核心技术,建设智能会计处理创新中心,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财务机器人、云会计等应用软件技术研发,提升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依托专业优势,打造地方高端智库,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建设公共的会计咨询、税务服务、审计服务及信贷支持服务中心,建设具有地域特点的财务共享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三)以推进内涵深度为保障,聚焦两个重点。第一,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瞄准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专业,培养与特色产业相适应的懂业务、善管理的智慧会计专业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打造“精于技能,专于岗位,深于业务”为目标的会计专业群。第二,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按照“六项要求”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借助于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学研究、科研服务和专业实践等五个维度的画像,形成机制融合、双师结合和功能互补的技术技能型教学服务团队,与企业人才共融,建构校企双训“学分银行”,打造“专家学者、双带头人、双师教师”三位一体的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

(四)以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实现五个目标。第一,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提升合作水平。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围绕产业岗位标准按照专业分层建设实训基地满足职业岗位技能训练需求,形成校内基地仿真化、真实化,校外基地教学化;探索建立与专业需求相适应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校企合作基地,基地必须管理规范、业务技能领先和社会责任强烈,拓展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研发机构、共建生产技术培训的合作内容,集“实践实训、就业创业和教师社会服务”三个基地相统一,在服务需求中发挥专业优势。第二,专业对接产业,提升服务发展。紧贴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精准扶贫等战略需求,顺应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变化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挖掘企业价值数据,引领企业价值工程。面向三农精准脱贫,吸引乡村学生到双高就学,毕业回乡就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面向农村开展财务监督员培训,提升农民财经知识需求。积极主动开展职业继续教育,成立社区学院、农民学院和女子学院等虚拟教学主体,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开展院校合作,成立职业教育联盟,拓展服务领域与内容。第三,优化治理结构,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以章程建设为抓手,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构动态平衡的治理结构。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学校理事会,发挥理事会的咨询、协调、议事和监督作用;突出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治理地位,完善学术委员会的运行机制、章程及配套制度;强化双代会的民主参与功能,确保重大事项的源头参与权及审议决策制度。第四,融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提升信息化水平。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推进数字资源、优秀教师、教育数据共建共享,契合专业标准建设,参与专业标准制定,发挥优质校和优势专业的龙头引领作用;契合课程体系建设,与兄弟院校共同研发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视频在线开放课程,成为专业建设引领者;以“信息技术+”升级专业,催生智能会计等新业专业。第五,统筹兼顾,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及发达国家开展合作,拓宽办学模式与途径,举办中外合作会计专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参与各类教育交换计划,开展人员、学术、研究等双边和多边的交流合作,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实施走出去战略,服务企业走出去需求,输送毕业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项目中任职,输出专业建设理念、高水平课程及其相应技能,配合企业走出去面向当地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制订并推广会计专业国际认证CCPA标准。

四、实然与应然:基于双高理念的高水平会计专业实现路径

如前所述,在新一轮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基于高水平会计专业的内涵与逻辑特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时俱进,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高标准、高起点找准专业建设的实施方略,努力办出特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现专业建设与素质教育融合创新。专业建设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筑牢思想承重墙,挖掘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等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态势。

注重顶层设计,推行“三型四化123”体系建设,以“升学型、就业型和创业型”为载体,以“品德优化、形象美化、专业深化、能力强化”为目标,精心设计并实施高职三年的学习生活。大一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业路径。明德理学会做人,明事理学会做事,明学理学会学习,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路径。大二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设计未来成长的职业生涯,结合职业岗位标准与学生就业意愿,强调精于专业。大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行业学徒”实践育人路径,兼具“首岗适应、岗位迁移和职业发展”于一体,真正实现“首岗位可担当,中期可自选,后期可迁移”的目标。

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拓展“333”系列活动深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礼仪培训、职业技能训练等内容的“3项教育”;开展学子风采节、素质拓展节、班级文化节等内容的“3节活动”;开展信息化竞赛、职业技能大赛和创业创新竞赛等内容的“3项技能竞赛”。

(二)以“三商五能七识”为载体,实现专业建设与校政行企联培协同。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协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履行各自责任,合理配置资源和要素,发挥育人要素活力,形成共建共享共治共赢合作模式。大数据时代的人不仅需要智商、情商,更需要灵商,新时代会计正由传统型会计向管理决策的数据分析与应用转变。基于中国情境的高职会计教育,以“商能识”为核心要素,内隐“商”素质,外显“能”素质,聚焦“识”素质,围绕“三商五能七识”培养德才兼备、胆识兼具、勇谋兼有的商能融合、学识贯通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构建基于需求导向、双向支持的教学共同体。以“会计智商”为培养目标,以“信息技术能力”为培养规格,依据企业更新的岗位需求和标准,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对接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制定课程标准。遵循国家“1+X”制度,校企联合开展“1”和“X”有机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岗位能力迁移课程+证书培训课程”的四位一体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研发X培训课程的教学标准、教材标准和教学资源,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拓展“业态进学校”,推进“能师进课堂”等方式,培养学生面对环境变化和复杂关系所表现出的情绪掌控及灵敏反应处理能力。兼顾生源多元化、学生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4T+1A+1G”项目化课程训练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做到“学知识、强常识、重见识”。

构建基于校内外协同、双向互通的文化共同体。以“会计情商”为培养目标,以职业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为培养规格,实行“双带头人制度”。根据教学内容和进程,集“实践、实训、就业”一体化方式,教师课内主导教学活动,开展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创新第二课堂载体,打通“课证践赛”通路,将课程教学与学生实践、资证考试、竞赛紧密联系起来;与社会实践、涉外交流活动相结合,积极推动第三课堂,实现“三师联动”,以师徒形式开展跨专业创新训练与生产实践,融“专业知识传授、实践操作指导、育人成长成才”于一体,集“人文素养、创新创业与技能融合发展,做到“炼胆识、厚赏识”。

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双向互补的学研共同体。以“会计灵商”为培养目标,以“管理执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规格,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聚焦专业服务的关键技术领域,基于区块链、财务机器人、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进行智能会计研发,校企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提升专业技术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依托专业优势,打造地方人文社科高端智库,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聚焦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进行应用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对接中小企业技术需求,形成服务企业生产和服务“端到端”的能力;与规模以上企业合作,打造具有行业引领性的区域共享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职业思考判断能力,实现校企生的三赢,做到“求共识、谋卓识”。

(三)以分层分类为主线,实现人才培养与劳动就业的无缝对接。当前高职院校招学生表现出“三三四”情形,会计专业也不例外。首先,高校招生规模扩张、生源萎缩和类型多元“三因素”叠加;其次,学生生源、知识基础和就业需求“三不同”现实;第三,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团队协作能力缺失、持续改进能力缺乏、反思精神缺位的“四特点”,导致高职学生在学识、学分和就业等方面与本科高校存在一定差距,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成为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开展基于“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改革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推行“三型十类”分类体系建设,以“生源类型、职业规划意向类型、就业倾向类型”为依据,以“普高生、三校生”“就业类、创业类和升学类”“对口就业类、非对口就业类和等待就业类”为分类分型,合理设置专业教学模块课,实施不同的课程教学标准;推行“三型四向”分层体系建设,以培养“管理型、技术型、技能型”为依据进行分层,合理设置“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税务管理、财务共享”四个专业方向,制定差异性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培养成管理型人才的学生,推行三型三化551体系建设,以“战略型、集约型、价值型”为管理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标准化”建设、“共享化”运作、“精益化”管理为手段,重点培养学生“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现金流量管理、财务信息化、制度体系建设”五项内容,全面提升学生“决策支撑能力、价值创造能力、服务保障能力、依法治企能力、统筹协调能力”,采用学习辅导、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小论文、读书笔记、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开展探究性考核。对培养成技术型人才的学生,基于金税三期、“互联网+税务”实现了税务与部门间数据的联网,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全面管控企业涉税事项,有效控制税务风险,宜采用“课堂圆桌会议”、学生演讲剖析、案例解析、沙盘模拟等形式,通过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综合研讨等手段开展研究性学习与考核。对培养成技能型人才的学生,要基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核算服务外包,通过财务共享中心实现财务服务的记实性、共享性和智能化,培养适任财务共享中心职业岗位所需人才,采用互动式教学和仿真模拟教学手段,通过职业岗位间交叉循环训练,提升岗位技能,借助教考软件平台考核技能点。

(四)以双师队伍为保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共生。健全机制,育训结合。聚焦教学能力提升,基于教师能力发展规律及职业发展阶段需求,对培训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建立校企轮训制度,构建“学分银行”体系;建立基于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与专业成长、职业晋升等相适应的生涯框架。按照“教产岗位互通、专兼教师互聘”模式,专任教师在企业“ 双师生产岗”研修技能学分,实现教师、会计师技能双向共融;明确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考核标准,在学校设立“双师教学岗”,掌握教育技巧提升教学能力,实现会计师、教师技能共同发展。聚焦执教能力、研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打造“双师四能”结构化教学团队。

系统筹划,引培联动。完善教师发展服务体系,通过“特聘直聘、共育共享”机制,实施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计划,培育各级各类教学名师、领军会计人才及国际化高端会计大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校企双聘、柔性引进等双轨发展措施培养会计杰出领军人才;聘任行业企业正高或高级会计师兼任产业教授,通过其师德引领、技术规范、技能全面的工匠精神引领,成立“双师型”产业教授工作室,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财务机器人及云财务技术的研发和技术革新,打造集“三位一体”高水平教学团队。

(五)以国际合作为平台,实现国家战略与国际交流的良性互动。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水平专业就必须主动服务于国家大战略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加强学生资本运营思维能力培养,特别是“六大经济走廊”和“金砖五国”的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会计准则与金融管控等问题,关注会计语言的“互联互通”,成立“一带一路”会计教育联盟,在境外开设学机构,为沿线国家会计交流提供平台,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培训与学历职业教育;在国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会计学历教育,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的生力军。同时,加强以英语为基础的听说读写训练,提高语言作为一种沟通交流工具在会计专业中应用能力,分享“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除此之外,开设国际会计课程,让基础好的学生进行选修。同时参加职业技能国际认证,参加国际注册会计师(税务师、财务经理)综合能力等级考试(CCPA),使学生技能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会计专业技能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