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重新定位和发展趋势

2021-11-22彭庆文于天然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7期
关键词:体教竞技体育

彭庆文,于天然

(怀化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示:学校体育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明确了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要求。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加上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中人们对运动健身的呼唤,“体教融合”“学校体育改革”成为体育学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研究和广泛探讨的热门话题。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就“体教融合”召开了数10场全国有影响的研讨会,有关专家对“体教分离、教体结合、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以及对体教融合所面临的任务、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同时,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统计,近一年来核心期刊以“体教融合”“学校体育改革”为主题的文章已有30余篇。基于此,站在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角度分析,体教融合不仅是一种制度改革,更是一种理念上的革新,客观上体教融合将左右学校体育的走向,学校体育在新时代应该有一个更高层面的定位和发展趋势判断。

1 体育与教育的现实分离状态

不少学者都意识到,体教融合的实质是“体育回归大教育”,不仅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要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既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也要强化体育的地位与价值。既然强调体教融合,说明体育和教育在长时间是分离或若即若离的。本文用6个同音不同字的“分离”来形容和表述体育与教育的分离状态,了解这种现实的分离状态,对未来的学校体育改革方向就有了一个基本的预判。

1.1 体教“分吏”

“吏”,官吏、差役、差事也,指做事的人、官员、部门。众所周知,我国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系统,教育属于教育部系统,由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分管学校体育工作。虽然强调体教融合以来,两个系统人员交流、调动比较频繁,部分地市逐步合并为“教体局”,但两部门的主要职责和职能依然存在较大差异,组织间隔阂依然强大。

1.2 体教“分隶”

“隶”,隶属、归属、归类也,指事物的属性、类属、分类。不同的分类属性体现着不同的差异。与上述问题相似,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中国体育三大支柱是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体育产业,并不包括学校体育。在所属学科上,我国体育学(学科代码:0403)属于教育学门类(代码:04),学科分类标准依据存在较大争议,不少教育学专家也认为,体育和教育不属于同一学科范畴,两者差别很大。例如,绝大多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在能够选择被授予医学学位或教育学学位的时候,往往选择前者,因为取得教育学学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教育行业就业往往缺乏竞争力。

1.3 体教“分理”

“理”,道理、理解、理念也,指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按广义逻辑,教育的视域大于体育,人们对教育的理解面理应大于体育。但通过访谈调查和话语分析,结果表现出相反的现实语境。大众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通常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学生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成为现代公民等,理解面趋同。反观体育,不仅学界有“育体”“提技”“育智”“育人”之说;体育的本质有“自然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健康体育”“高强度体育”“真义体育”“传统三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等观点;体育的源头有“体操”“竞技”等目的、方法、手段、起源、理念方面的争论,大众对体育的理解和看法也不尽相同,五花八门。2014年,北京体育广播曾做过随机街头采访,咨询并追问受访者什么是体育,有人说“体育就是去健身房锻炼”“体育就是拿金牌、奥运会、全运会、世界杯”“体育就是广场舞,互相交流”“体育就是北京国安队”,甚至有人说:“什么都是体育。”可见,普通认知主体对体育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何况学界对体育的概念之争也还没有定论。

1.4 体教“分礼”

“礼”,礼法、仪式、形式也,指做事的方式、规矩、逻辑等。语文、数学、外语,乃至音乐、美术等学科, 以传递显性知识为主,表现了文化的传承性、集体性、可复制性和言语表达性,教学场所主要在教室,建立了一套比较稳定的教学目标、原则、方法和评价机制,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知识体系一体化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体育传递的不仅是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与身体文化,教学场所主要在户外,目标、原则、方法和评价并不稳定完善,技能知识一体化水平和各地方体育(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其他科目必须有书本、教材和作业,而体育好像可以三者皆无,体育教师和学生也很少翻看体育教材,完成体育家庭作业。我国竞技体育,特别是部分优势项目,存在着一种师傅传徒弟似的宗族式传承方式和礼法。钟秉枢等学者提出,中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是依靠一种宗族式的传承、培养逻辑,而在大中小学学校体育中,是否具备培育这种宗族式传承场域的氛围和能力,值得探索研究。

1.5 体教“分犁”

“犁”,耕作、任务、目标也,指从事一项事业所要达成的目的和目标。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目的、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的、艰巨的、终身的。个人接受教育的目标往往又是简单、单一的,诸如很多民众认为接受义务教育就是为了读好的高中,读好的高中是为了上重点大学,上重点大学是为了找到好的工作,以养家糊口、享受生活。而在不同时代,体育的目的和目标是不同的。改革开放以前,确切地说是1988年奥运会以前,我国体育的各个领域以竞技体育为龙头,努力实现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目的和任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我国体育的目标更多地表现为“奥运争光,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想”,这个目标通过北京奥运会金牌榜登顶以及全世界公认的无与伦比的办赛水平得以圆满实现;2008年后,我国体育的目标是“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学校体育改革目标也经历了从“知识、技能、情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到“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体育品德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确立为四位一体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1.6 体教“分立”

“立”,立场、对立、矛盾也,指事物间的冲突、对立和矛盾。我国古代有“重文抑武”和“重武轻文”之说,像曹操、王阳明、曾国藩、毛泽东一样 文武兼修的伟大人物寥若晨星;似乎文治和武功自古就充满矛盾与冲突。近现代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大三门”与“小三门”,“硬学科”与“软学科”,“学海无涯苦作舟”与“快乐体育享受乐趣”的对立说法。柔与刚、大与小、硬与软、细与粗、苦与乐之间无不充斥着对立、偏见与区隔。“体教融合”关键问题之一也在于如何切实解决“学训”矛盾,提高现役和退役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运动员的竞技运动能力和比赛气质,传统体校系统和三级竞技体育训练网何去何从,学校如何向社会体育俱乐部和培训机构购买服务等问题。根据系统论和结构功能主义,学校体育与以应试教育为引导的智育,体育与健康学科和其他学科也具有难以调和的诸如时间、空间和精力之间的矛盾。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尤其是课外体育活动、训练和竞赛,同样面临与网络游戏、短视频、自媒体平台等“争夺”学生余暇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智慧、大格局和大战略。

1.7 小 结

综上所述,体育和教育之间的“分吏”“分隶”“分理”“分礼”“分犁”“分立”形成了如今“体教分离”抑或若即若离的现状和局面,因此体教融合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学校体育需要一个更高层面的定位来包容这些功能性的变化。

2 学校体育的应然状态和重新定位

“应然”,指事物应该的样子,与“实然”相对。“应然”还可解释为理性的演变和回归,指的是暂时还没有达到或是可能达到的状态。近些年学者们提出的“生命教育”“人生体育”“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等学校体育观点,也是对学校体育新时代的重新定位的种种探索,这些定位都是试图在更高层面把“竞技体育回归国民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价值”这样的体教融合思想 融会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的4个目标性要求,点明、点透了学校体育的应然状态,高瞻远瞩,充满理性与智慧。

2.1 寓乐于体,重构学校体育“生活体育”的应然价值

乐体,源于体育本身具备的快乐、愉悦、张弛的属性。竞技追逐、团队交织、排空杂念、脑体通畅乃至赛事观赏、助威呐喊,皆为体育生活乐事之要。通过学校体育,让快乐成为学生体育参与的动力源,形成“运动即快乐”“体育即生活”的观念,帮助学生建立体育人生,以昂扬向上、积极乐观、通达从容的精神风貌融入社会,开创未来。

2.2 寓强于体,重塑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的应然定位

强体,为体育教育无处无时不谈及的话题。学校体育应通过对学生体育知识规律及运动技能的传道解惑,让每位学生成为“自然的运动者”,让运动成为学生终身必备的生存手段;通过有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体制改革,市场机制与举国体制相结合,处理好学业与锻炼、读书与运动的关系;运用可触及、数字化、智能化、客观化的评价手段,完善过程与形成性评价方案,建立具体可信、公平公正的体育与健康学科中高考评价体系。

2.3 寓健于体,重建学校体育“以文化人”的应然范畴

健体,不单指身体健康,更包含健康的心理、健美的姿态、健全的人格。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为新时代的呼声。在坚持育人至上与健康第一、拓展受众面、五育并举的同时,加强健康教育与运动文化教育,努力让体育与健康课程面向各级各类学生,展现体育游戏的百态千姿、体育运动的奥妙趣味、体育健儿的高超技艺、体育文化的影响张力,让体育首先成为人文体育和科技体育,体育教师要教会、教动、教乐,学生要会动、能动、常动、乐动。这项新任务需要学校体育工作者发掘学校体育资源,充实学校体育内容,调整体育科研范式,创建体育模块课程,强化体育专业改革,培养体育专门人才,引领学校体育发展方向。

2.4 寓志于体,重树学校体育“以体育人”的应然目标

突破自我是体育的一个根本追求,意志与体育具有天然的契合度。通过体育锻炼,锤炼学生坚强意志,实为现代学校体育的重要担当。“体教融合”不仅要创新机制,解决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问题,更要在学校层面把竞技体育所诠释的体育精神带进学校体育,还要善于将体育精神与民族精神、国家精神、创造精神、敬业精神和法治精神相贯通,形成学校与社会并进、课程思政与学校体育相融合的“大体育”教育场域。

3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3.1 学校体育将成为育人的重要平台,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体育回归教育,教育重视体育”的体教融合思想,将会使学校体育成为一个育人的重要平台,成为很多学校的育人特色;学校体育的目的将从增强体质、培养技能转向健康第一导向下的全面育人,重视身体素养或体育素养的获得;课堂教学目标将从教了什么过渡到教会学生运动,从单个动作到结构化的动作,直至掌握1~2项适合终身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还会成为必须达标过关的重要考试科目,运动能力与健康水平将成为人才培养与选拔的重要指标。学校体育还要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训练与比赛场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失败的不气馁,享受运动的乐趣,培养兴趣、习惯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运动教育的能力。

3.2 学校体育将向“一体化”的方向逐渐拓展和落实,带动全民体育及其产业的发展

从横向看,学校体育将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紧密相连,成为体育系统中的一个核心链,学校体育的多向联系将会空前地给学校带入很多关系,从而形成多种运行机制,管理将会日益复杂。从纵向看,学校体育将与幼儿体育、中老年体育形成一个有机贯穿的、以全民为对象的终身体育教育体系。从自身看,学校体育需要大中小幼各学段的一体化。学校体育的这种发展趋势,将会使学校体育的时间、空间、师资等课程资源得到强制性提高;相应地,幼儿体育、中老年体育和特殊人群体育的培训教育领域将得到空前发展。

3.3 学校体育内容和评价方式将在“学有所获”的方向上得到根本性改变

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与评价方式将得到根本性改变,强化学有所获。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从粗浅、重复、繁杂的运动项目技术教学内容到精细、递进、清新的教学内容转变,体现民族传统、健美、血性和培养比赛气质的教学内容将占据主流;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上,专项运动教学将提早到小学三年级以上,走班制教学、运动教育模式将成为主要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三年级以前的体育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将得到专门研究;在教学评价上,过程性评价、运动能力评价、健康水平评价将成为重点,体育考试将得到强化。

3.4 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学校体育的引领、监控职能将得到强化

课外体育家庭作业将逐步走进学校体育,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将用于监控指导;引进社会力量,购买体育服务进校园将成为趋势,体育将成为中小学教育课后服务和家校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学校体育的对外开放也将不可阻挡;体育竞赛数量与频数将大幅提升,并贯彻到每堂课;学校“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的内涵将从项目特色过渡到赛事(制)特色,县域、市域的体育争霸赛、挑战赛、积分赛等将通过媒体得到广泛传播与关注。学校体育的责任将逐渐转变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激发、引领、指导、督查:通过保障人、财、事、物、空间,提供学生体育锻炼的可能性;通过“教会、勤练、常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与能力;通过重过程的评价方式手段,监控体育锻炼的效果。

3.5 学生运动员将逐步具备运动员的基本属性

体育师资数量和来源将更加充实丰富。随着体育教师、教练员地位的改善、水平的提高,将逐步缓解“学训”矛盾,学生运动员数量和质量将迅速提高,这种身份将逐步成为运动员的基本属性,这一趋势也将反哺中国竞技体育、职业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棋眼”。

4 结 语

体育领域与教育领域存在着现实的“分离”困境,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体教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从本文的立场与观点出发,本文认为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定位和发展主要要站稳1个立场、更新3个观念。1个立场即体育是教育,体育不能离开教育,教育也不能没有体育;3个观念为:(1)要改变体育课程还只是一门课的观念,它是学校引领、面向全体普通学生、贯穿全程、跨越校园的组织体育行为;(2)要改变竞技体育人才就没文化的观念,他们既要在学校体育中产生,更要作为特殊人才受到教育的特殊对待;(3)要改变体育课随意、小三门的观念,体育课是有内容、有作业、有评定、有选拔的一门重要课程。

猜你喜欢

体教竞技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