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2021-11-22吴婷
吴 婷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江苏苏州 215000)
引言
音乐有着特殊的育人作用,它既可以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又可以反映特定时期的时代风貌,还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其道德成长提供丰厚的土壤。教师的语言教育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形式之一,文化语境下的语言要凝练、美观,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教学设计,明确自己要表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让学生在语境中获得成长,从而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一、利用文化语境,进行民俗传承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习惯与习俗,它是一个民族发展与成长的见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利用文化语境向学生展示民俗文化的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觉地完成民俗文化的传承。其次,民俗文化既贴近生活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注重民俗文化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2]。
例如,在教学《五月五赛龙会》一课时,教师便注重利用文化语境进行相关民俗的介绍,从而促进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节课是一首苏州民歌,反映了江南一带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热闹场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提问:“五月初五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是端午节”。教师继续提问:“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学生答出赛龙舟、吃粽子、戴红绳、吃鸡蛋等。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继续提问:“大家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在学生讲述后,教师根据学生表述的内容进行补充。本节课通过民俗文化语境形式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音乐教学的展开打下基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分享了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让学生对端午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帮助学生树立了文化自信。
文化语境的营造不仅可以用教师的语言,还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言,将自己知道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又可以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促进教学相长。
二、利用文化语境,提升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后天培养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慢慢渗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文化语境、韵律节拍、音色音调等让学生体会到美的多元化,运用语言的引导,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生活情趣的培养打下基础。音乐的内在美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学生的精神面貌[3]。
例如,在教学《姑苏风光》一课时,教师便注重利用文化语境让学生体会江南之美、吴语之韵。本节课的作品是苏州民歌的选段,教学目的之一便是让学生感受苏州方言的独特腔韵,品味吴越音乐的魅力。为了加深学生对吴越文化的印象,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先展示了江南风景的图片,并说道:“江南美,山美、水美、人更美,看过这些江南的美景后,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江南吗?”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后,教师先进行评价,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是用什么语演唱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回忆学过的江南歌曲,总结苏州民歌的特点,如发音靠前、不易高声、古韵浓厚等。这一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江南音乐的特点,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赏析,学生了解了作品产生的背景,体会了作品表达的情感,为接下来音乐作品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学习民歌,学生还可以开阔视野,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利用文化语境,实现历史传承
古往今来,音乐都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特定时期的流行音乐往往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联系,其中蕴含的情感往往是当时人们共同情感的提炼。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感语境对具有时代背景的作品进行介绍,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民族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例如,在教学《义勇军进行曲》一课时,教师利用文化语境对学生进行了近代史的渗透。《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期间的东北黑土地上,展现了浓浓的爱国情感。为了促进学生对作品背景的了解,教师展示了抗日战争初期东北义勇军作战的相关图片,并向学生介绍道:“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逐步占领了东北,土地虽然沦陷,但是黑土地上的人民及优秀的共产党员在白山黑水间展开了持久的抗日游击活动。在这片黑土地上,有抗日烈士杨靖宇、红衣白马女将军赵一曼、抗联创始人李兆麟,他们用不怕牺牲的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作曲人聂耳在听到东北抗联的事迹后,完成了乐曲的创作,作品中体现了他对抗联战士的敬佩、对全国人民的号召、对国家民族独立的渴望,表现出了当时人们的心声,体现了时代的情怀。”在教师的介绍中,学生更加系统地认识到抗战的艰辛,从而强化了对近代史的认识,实现了情感的传递。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抗争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许多值得传承的精神与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音乐背景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打下基础[4]。
四、利用文化语境,促进情感发展
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便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歌曲时利用文化语境,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在唱歌中获得道德进步[5]。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作品,面对这样的作品,教师可以从情感角度入手,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作品所表达的内涵,让学生在音乐的影响下获得更多成长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文化语境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这首歌曲是赞颂母爱的,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歌词中表现出的情感,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歌词,再让学生结合歌词的内容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母亲的照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享了生活事例,并在分享的过程中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爱。在学生分享结束后,教师总结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妈妈对我们如此关心,我们更应该听话,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同学们觉得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应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答出带着感恩、敬爱之情。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学唱这首歌。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生活化的设问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让学生认识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激发了学生的感恩之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发展,为学生更好地演绎歌曲打下了基础。
结语
总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文化语境的运用,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教学语境的运用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用更简练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