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2021-11-22隋佳宁

当代旅游 2021年13期
关键词: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隋佳宁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时代传承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民族的记忆。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被压缩,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作用。对此,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有关法律、创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等各项保护措施。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推出新举措,怎样实现非物质遗产地保护和旅游专业教学的结合,受到社会各界和学者的关注。

一 旅游专业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关键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游客经过旅游体验到异地文化活动可以起到学习文化的作用。目前,旅游景点已成为游客的主要休闲场所,让旅游的目的从被动欣赏山水转变成为参与旅游地的民宿活动,这决定了旅游人才的培育模式将与旅游市场的发展相适应。导游需要对本土民俗深入了解才可以为游客进行恰当的指导,因而导游系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必要,各大院校旅游专业将要做出一定改革[1]。

(二)非物质文化遗传教育变得紧迫

教材内容统一后的人才培育模式使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人才逐渐缺乏。旅游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让很多学生不能很好转接到旅游市场中。旅游中,游客乐于在娱乐过程中学习,需要导游对目的地的文化有更深刻地理解,让游客在活动中获得正确的传承,保护文化的原生态。但是,当前高等院校中旅游课程设置和实际情况不相符。教材内容没有特点,并未增加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的编写,缺少对文化的保护自觉提醒。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教学的优势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非遗进入校园,给了高校旅游专业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契机。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学习,让同学们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他们的内心,充实教学内容,学习一技之长,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作为旅游专业学生,重要使命就是弘扬历史文化,更好地掌握文化遗产的知识,提升他们讲解和传播非遗知识的能力,为旅游提供个性化导游服务、更好地进行有关旅游产品开发[2]。

(二)提升学生民族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传承的精髓和智慧,在旅游专业开设课程,能够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育旅游专业学生更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加深认识当地文化,增加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后更有利于他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动力。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遗产的传承渠道,突破原有的非遗传承限制,发挥校园的独有优势。

(三)健全教学体系,提升高职旅游专业的对接产业和地区服务能力

旅游专业应当担负起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围绕地区发展进一步健全教学内容。将有关内容加入旅游实际教学中,充分体现地区、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课程讲授、实训环节让同学们感受到非物质文化的魅力,直接在教育中让学生学习、把握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线路、培养开发有关旅游产品技能、完成教育和教学行业的衔接、实现人才培育和社会需要的衔接,促成旅游专业人才培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3]。

三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加深旅游专业教学改良措施

(一)创建非遗基地,培育文化土壤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院,开设非遗传承基地,建立校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该基地可以有各种形式,既可以是非遗传承学校,也可以是实验基地,按照学校区域实际状况,重点建立某个非遗传承项目。利用该基地,能够发挥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创新优势,加入青年学生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如今,各地政府都不同程度加速了非遗传校园的工作力度,获得了一系列成绩。

(二)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准

非遗传承的一项重点是师资问题,受到非遗传承项目的家族传承、师资传承多方面局限,很多旅游专业教师,本身没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传教学的能力,在为学生讲课的时候,应该聘请非遗项目传承专家到校园教学。开设非遗传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等大平台,去吸引非遗传承人常态化在学校教学。非遗传项目传承不但要利用帮带,带领原先的专业的老师学习非遗技能,提升专业老师教学能力,更应该通过教学,让更多旅游专业教师学习非遗知识、掌握非遗技艺,培育更多的专业传承人[4]。

(三)建立非遗课程体系,打造旅游专业教学特点

把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引到校园课堂,需要重新修订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育方法,把有关内容加入教学计划。以旅游专业教学为基础,普及当地非遗知识,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课程。大力开发非遗课程,编写有水平的教材。该教材应该是经由非遗传承艺人、专家所编写的适合的教材。院校旅游专业可以和非遗名师专业老师合作,开发非遗教材。经过逐步健全的非遗课程体系,培育旅游专业学生非遗文化素养,构成旅游专业教学特点。

(四)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程中的分量

教材编写中,增加本土非遗项目在教材中的分量,通过文字客观体现非遗事项,绝不能歪曲事实,确保教材内容的真实和科学。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本土非遗案例讲解,达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达成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开设非遗课程和民俗民间文艺学课程,将专业老师整合到旅游专业教学中,把该课程和民俗文化当作教学的重点,结合本土文化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在完成旅游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同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教育专业化,以优秀的师资力量、合理的课程体系,打造优秀的非遗旅游人才。最后,借助民间传承技艺的优势加大对学生导游口头表达能力的培育[5]。在本土非遗资源的讲解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认知对文化本质加以生动讲解,所以在学生导游语言教育中,可以用本土口承文艺去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由民间艺人给学生传授技艺,让游客可以从导游口中感知到非遗的原生态性和文化鲜活的特点。

(五) 非遗技艺传承从民间走向课堂

聘请非遗实训老师,让民间艺人登上讲台,给学生讲授有关技艺。将课堂变为非遗传承场合,提升旅游文化价值,完成非遗旅游教育的社会化。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结合课程设计,让艺人担当主导讲师,将理论和实践结合。

(六)改变教学方式,促成非遗活态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地重建才能形成,在族群的交流和互动中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生活中传承和发扬。旅游专业开设该科目,应该重视导向作用,培养学生的非遗知识和技艺,让他们不但在学校中学习,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感知非遗文化。培养综合型人才不能局限在课堂上或是仿真教室中,必须走到文化遗产的产生和构成地去感受文化,从那种环境中找到非遗发展和更新的动力,完成非遗真正的保护和传承[6]。

四 结语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紧密关系。其一,可以提升专业人才对非遗的保护意识,经过对有关内容的学习了解,不断提升民族认同感;其二,能够扭转以往的非遗传承方式,不只是凭借宣传才能让人认识,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从而更好地传承。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依存在一些问题,高校要认识到旅游专业的重要作用,优化教学体系和实践。

猜你喜欢

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Tough Nut to Crack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