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综合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和意义探究
——以«交际英语»为例
2021-11-22李洋王姝
李洋 王姝
(绵阳城市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一、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英语由于其专业特殊性,教材涉及的内容更多的是英美国家的有关知识,学习其语言,了解其文化、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过去,大部分教师在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状介绍不足。习总书记提出的课程思政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用英文讲述中国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连结中国和世界的双向桥梁。
“课程思政”在字面上由“课程”和“思政”两个词语构成,“思政”是核心词,这个教育术语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首次提出的,主要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和通识课等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思政”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课堂内外、走进学生心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
二、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做出了研究。和伟(2019)在研究“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路径时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因为受众面广、学时长而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充分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堂内外健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如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为例,全套四册教材中的信息大多涉及英美国家的人物、事迹、各种节日及风土人情,而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比例不到1.3%。师生更多关注的是专业课知识。黄佰宏(2020)采用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阐述了浙江理工大学思政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取得的成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例如,把思政教育和单元主题相联系,挖掘材料和思政可以相结合的切入点,重点单词的例句可以换为思政类相关的句子,在学生课堂演讲环节加入思政元素,还可以在作业中融入思政教育。
潘倩(2020)简单分析了加强英语专业精读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研究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例如,英语专业教师缺乏德育工作经验,对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解和掌握不到位,导致思想建设实效不高;此外,教师在精读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依旧沿用老套的一言堂方式进行教学,照本宣科地讲解英语知识和思政内容,整个过程显得极为机械化。在教授精读类英语专业课时,需要对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和培训,让教师熟悉课程思政的概念、发展、模式等。
目前知网搜索到的相关文章,大部分关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对英语专业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次研究将重点关注英语专业大一的综合英语课程,以«交际英语»为例,从具体的课程着手,探索思政教育和综合课程之间的融合方法和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次研究分析的教材是«交际英语»,总主编是李筱菊和仲伟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以交际教学法为理论基础,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效果显著,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有以下特点:
①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如衣食住行、社交礼仪、风俗习惯等,也有专门领域相关的话题,如经济贸易、政治历史、社会问题等。
②活动形式多样,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除了传统的阅读、听力、语法词汇练习之外,还有很多与现实生活语言活动相似的口头交际活动。
③任务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教材涉及任务与任务之间联系紧密,以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此次研究重点关注第一单元“Meeting People”,关注见面时如何称呼、打招呼、介绍、谈话等内容。
四、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
本单元的口语活动如下:
1.学生需写出十个最熟悉的英文姓氏,并讨论出使用最频繁的十个,教师再给出有数据支撑的使用最多的十个姓氏。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尽量使用书上给出的表达方式。
2.采访班里五名同学,问一问其中文名的含义,并尽量使用规定的表达方式。
3.讨论中英文称呼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4.讨论在见面介绍时,列举的三种规则,哪些适用于中国,哪些适用于西方。
5.讨论在见面时,英国和美国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6.讨论在中国见面时的社交礼仪。
本单元的口语活动安排合理,兼顾了中西方,既有对西方国家姓名特色、社交礼仪的讨论,也有对中国相应信息的讨论。但是在布局上,关于西方国家的讨论放在了单元各个小节的第一个活动中,而关于中国的讨论放在了小节最后,如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没有重视,这些有关中国的活动可能就会被忽略;此外,如果教师在前面的内容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最后的活动往往会被去掉,从而在课堂上完全忽视了讲述中国的内容。所以,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如果具备了“课程思政”的意识,就会知道放在最后的有关中国的口语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同等的时间和关注。中文姓名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中国人在取名字时也包含了对子女的各种美好的期待。在深入挖掘中国人自己的名字历史和含义时,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国姓名文化的兴趣,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单元共有四篇文章,第一篇“What's in a family name?”讲述的是英语国家姓氏的含义,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知道英语姓氏的几种含义:姓氏可以表明本人的工作,如Weaver是指这个人是织布的;姓氏可以表明一个人的父亲是谁,如,MacDonald是Donald的孩子;姓氏可以表明这个人是在哪里居住或者来自哪里,如,Wood说明家住在一片森林中。第二篇文章讲述了西方国家女性婚后的姓氏发展变化,从一开始随夫姓到逐渐放弃该传统,保持自己的娘家姓,就连孩子,也不用必须随父姓。第三篇讲述了西方国家在见面时的一些礼节:在介绍时,需要考虑双方的地位、性别、年龄等因素;需要提到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不要提到文化信仰和政治立场等敏感话题。第四篇文章主要讲加拿大人在见面时的相关礼节。
从文章的选材来看,并没有讲述中国人见面礼仪的文章出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加1~2篇讲述中国的文章,让学生课后阅读,课堂上可以用一小部分时间去讲解。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英文文章,可改为让学生自己课后搜寻关于中国姓名、见面礼仪等相关的资料。学生收集资料的渠道为:网络、图书馆、自己的知识回顾。学生需要将搜集的信息打印出来,并写下一段不少于120字的英文总结。这些资料和总结都会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学生通过百度文库,搜集到了很多文档或者演示文稿,通过网页搜集到了相关的文章,通过手机知乎App搜集很多解读,通过图书馆搜集到了相关的书籍,学生也将自己的所见所读写成了文章。
书中可以学习的资料中,重点是阅读材料和听力材料,这些资料几乎都是关于西方国家的,有关中国的内容非常少,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最后呈现的资料丰富多样,比教师一个人寻找的拓展资料更为多样化、更为丰富,学生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对中国人自己的姓名、见面的礼仪有了更多的了解。
五、结语
“课程思政”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更好地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让其他国家客观地了解中国。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会是英语教师、翻译、口译等,是中外交流的桥梁工程师。要想让“思政教育”隐形融入英语专业的课堂中,必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入手。教师应该努力学习“课程思政”的内涵、发展、表现形式和意义。而学生也应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