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理念促进贵州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策略
2021-11-22李龙兴
李龙兴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切都说明,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其融入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努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气候变化衍生出了多姿多彩的人文环境,不同的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因此,各地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统筹做好规划、组织实施,确保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手。
一 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多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旅游+”的转型升级,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契机,从旅游业的供给角度可以形成“旅游+农业”“旅游+林业”“旅游+商业”“旅游+工业”“旅游+制造业”等一系列产业链,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从思想上能够指导旅游业转型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都注重的现代化旅游产业。
(二)保障旅游业的长远稳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相互契合,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绿色开发,保护资源,从根本上保证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三)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推动其他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并能够美化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积极贡献。一是乡村旅游具有关联性强、带动性强的显著特征,从而决定了其发展必然有力促进餐饮、民居旅馆、娱乐等产业的发展并带动交通运输业、特色旅游产品生产及服务业的发展;二是依托乡村生态优势,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作用,通过打造集蔬菜及花卉种植、动物养殖方面的高科技农园,让旅客欣赏自然风光的同也亲身体验农事活动、体验乡土风情;三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使不愿意留在乡村而选择外出务工的人员回归家乡创业,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 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加速乡村旅游发展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旅游者新的旅游目的地的首选之一。201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跃居全国第3位,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增至11.6%;据有关资料显示,2018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9471.03亿元,增长33.08%;2019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为12321.81亿元,增长30.1%。截至2020年初,贵州省共有5A级旅游景区7个,4A级旅游景区11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2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73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422个。
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贵州文化和旅游系统疫情防控严格、复工复产快,把脉疫情下旅游市场新变化,开拓旅游消费新需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加快推动旅游业复工复产复游,努力形成文化旅游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助力形成强大国内旅游市场。目前,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手,发展需求旺盛。
三 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乡镇道路相对较窄,车辆通行不便,交通标识数量较少;餐馆数量不多、就餐环境简陋;景区内部或者周围的公共卫生间间距较远或指示牌不明显等。上述问题将为旅客带来极大不便。
第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旅游观念落后、文化水平低、管理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尤其是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匮乏,多数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学知识或者技能培训,在旅游管理中经验不多、能力不足。
第三,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各地通过宣传、鼓励村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收入致富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存在着没有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做好项目规划就盲目发展,一味追求现代化和舒适性而造成对自然景观的破坏等现象。
第四,同质化、城镇化严重。从整体来看,当前省内发展旅游的乡村数量较为庞大,但同质化、城镇化问题较为严重,乡村旅游主要包括乡村体验类、生态类、文化类、户外活动类、健康养生类和红色类,而每一类乡村旅游景点大同小异,没有其自身的特色,也没有文化的注入。另外,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吃穿住行用需求,乡村旅游的建设偏向城镇化发展,失去了本土特色,同质化影响了旅游需求。
四 对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的建议
(一)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应加大对乡村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以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乡村旅游发展做好准备,从而节省游客出行时间,保证出行安全,增加游客充分体验当地特色的时间;统筹规划并建设餐饮、住宿、停车场、购物中心等,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同时确保在不占有原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打造乡村旅游本土品牌。一是要将本土文化、群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中,保持真实性。只有最真实的、承载着文化的旅游产品才能脱颖而出;二是依托当地特色,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本土化的旅游品牌,探索全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质增效;三是根据游客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需求可以设计不同的旅游路线和产品。如:老年人偏向于休闲观光,为他们设计旅游产品时要考虑到他们可能体力不佳,游览时多安排观光车和缆车,时长不宜太长,饮食上尽可能清淡,可供选择的餐食应该多样化等等。此外,也可发掘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让游客真实体验乡村淳朴的民俗文化。
(三)彰显特色亮点,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纠正景区建设观光化、同质化、人造景观化、城镇化等偏向,突出休闲活动和服务的丰富性以及消费档次的多元性,加快提升建设以观光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的复合型、多样化山地旅游景区。同时应加快在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地区以旅游替代低效耕作、养殖业等环境影响大的产业,围绕发展乡村旅游开拓新的经济发展路径。
(四)依托地方职业院校开展适用型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年纪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各地应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加强与地方职业院校的合作,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开展集中培训,提升游客乡村旅游的满意度。
(五)通过大力发展研学旅行,采取强化宣传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制定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地方标准,建成一批以红色文化、“三线”文化、“三变”改革成果等特色旅游优势的研学旅行基地;建议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联合职业院校,建立和完善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面向市内外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进一步助推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 结语
山清水秀是贵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热点地区之一,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通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结合实际注重打造乡村旅游本土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等等,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