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

2021-11-22卓丽娜史玉丁

当代旅游 2021年13期
关键词:原住民乡土要素

卓丽娜 史玉丁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 409000

引言

近年来,国务院、农业部、原国家旅游局陆续出台若干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文件,为我国乡村旅游建设、旅游产业提升带来思想引导和政策支持。与此同时,不当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破坏了乡村自然生态,阻碍了乡村文化传承,剥夺了原住民权益[1]。为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应该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一种方法指导,也是一种旅游形态,无论作为理论引导,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审视价值和启示作用。

一 乡村旅游的越位与缺位

(一)旅游要素的越位,农业特色的缺位

农业特色的凸显是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底线。当前,旅游要素的越位,农业特色的缺位普遍存在。在乡村旅游的影响下,农业生产规模下降,农业生产功能衰退,大量传统生计农户向新型生计农户转化[2]。农村发展的前提是农村特色的保留。在特里夫特眼里,英国的农村是那种诗情画意的、秩序井然的、安逸祥和的形象,农村是一个单一性的“过去”[3]。可见,乡村旅游的关注点应集中于乡村的“单一性”,旅游模式或旅游案例不可复制于不同乡村。在农民生活方面,旅游的越位更加明显,我国乡村旅游存在旅游产品单一性的现象,这不意味着农民不可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而在于农民生活中潜在旅游产品的受欢迎程度。

(二)外来要素的越位,原住要素的缺位

当前,外来旅游要素有覆盖,甚至替代原住要素的趋势。其一,原住民参与度较低。从资金来源看,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式主要是外来资金注入和本地资金注入。无论哪种方式,开发乡村旅游均要征得原住民的同意,由于原住民认知水平的限制,简单的、短期的经济利益成为征服原住民的主要诱因。这却剥夺了原住民持续关注、深入参与乡村旅游的资格。有研究表明,参与决策能力以及通过居民与投资者实现利益共享等途径,是提升目的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的主要途径[4];其二,本土风貌和本土文化的没落。旅游本身存在矛盾二重性,即商品消费和文化体验的统一体,但旅游发展更多倾向于前者。于是在具体的旅游管理和旅游规划过程中,旅游决策和主管部门把标准化模板运用到乡村旅游中来,替代了本土风貌和本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成为消解“标准化”和“独特性”之间关系的重要力量[5]。

(三)经济利益的越位,生态持续的缺位

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环境承载力较低,生态环境容易受到影响,并且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极难弥补。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生态可持续短视的特点,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较为普遍,这种排除了生态环境要素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是乡村旅游不可持续的重要原因。这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外在反映。另外,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模板化、替代式的发展方式对乡村文化生态可持续存在更为直接的威胁。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村民生计方式逐渐转移到旅游消费商品层面,对旅游文化体验层面的劳动力投入相对稀缺。在外来要素的“参与式发展”引诱下,部分村民逐渐离开了乡土,出现了人去村空的空壳景点。村民、村风、村俗、村艺等文化生态要素被割裂开来,文化生态系统变得不堪一击。

二 乡村旅游化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

(一)保持原住乡土特性,适度引入外来要素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要保持原住乡土特色,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是基本的、是原生的[6]。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外来参与者往往通过模板式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这种大水漫灌式的“拿来主义”,表面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但乡土特色却被淹没殆尽。乡村旅游产业是一个细腻的工程,外来要素可以渗透,但是要适度。这里的适度既包括总体体量的适度,也包括渗透深度的适度。外来要素主要包括外来思想、外来资金、外来政策和外来参与者。在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建设的背景下,这些要素越来越多,主要是在外来政策的引导下,外来参与者把外来思想和外来资金落实到乡村旅游建设中来的一个过程。乡村原住民要筛选适合本乡村的外来要素,摒弃不宜要素。当前,全球化思维盛行,相对于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更容易侵蚀乡土特性。

(二)保持乡村农业特色,适度进行农旅融合

农业特色的保持,就是要找到三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定位。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等政策背景下,农村的农房呈现出模板化、标准化和统一化的特征,与城镇居所相似。农房的修缮之后,如何还原乡村文化,这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农业特色的灵魂。农业包括有形的农田、农具、植被、牲畜等,也包括无形的农业文化。乡村旅游运营过程中,有些地方以农业博物馆的形式呈现了原有农具等,保障了有形农业的传承。除此之外,乡村旅游还需要进一步复兴农业文化,例如传统农业技术等。农民是农业的实施者,也是乡土文化的载体,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更需要具有乡土文化的农民。乡村民间艺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工程需要进一步保护乡土农民,复兴农业特色。复兴农房、农具等有形农业载体,使它们得以保留与传承,促进乡村旅游特色化运营。文旅融合,应该通过文化旅游产品、乡村文化体验的方式,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政府在农旅融合中应该发挥政策引导和实践审视的作用,积极引导旅游复兴农业特色,促进农旅的充分融合,也要评估农旅融合中旅游渗透的程度,审视农旅融合中越位与缺位的现象。

(三)遵循生态伦理思想,倡导乡村旅游多功能性

要以生态伦理指导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以生态伦理为指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系人文生态环境。乡村旅游中倡导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不但要禁止化肥农药,减少动物饲料,还要征集原种,从源头上保护农业生态,提高乡村旅游的生态价值。乡村旅游要倡导体验生态生活,传播生态思维方式,以乡土文化为载体,通过乡土习俗传播生态伦理,引导游客养成良好的生态生活习惯。产业多功能性不但要发现产业的本源功能,还要透视产业的衍生功能,从而实现产业的多功能性发展。日本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发展思路,包括国土保育、涵养水源、自然环境保育、地理景观形成、文化传承、富丽乡村、维持及活化乡村社区和粮食安全八大功能[7]。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要积极倡导多功能性运作,具体应包括:游览观光、生态涵养、文化欣赏、文化传承、乡村建设、价值传播六大功能。其中,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游览观光、文化欣赏、乡村建设体现较为明显,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价值传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 结语

新时代乡村旅游化过程要求乡村旅游产业做到适度发展、参与式发展、多功能化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要求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重视原住民权益与意志、重视自然文化生态、重视乡土特性。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也面临转变供给方式、优化供给结构、调整运行思维的机遇和挑战。

猜你喜欢

原住民乡土要素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江澜新潮
原住民
乡土分外妖娆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