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2021-11-22毛佳玳
毛佳玳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22)
一、引言
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引领下,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开展课程建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的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实践成果也愈加丰富。大学英语课程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文化自信等重要使命,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研究围绕英语学科的内涵,探索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旨在为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策略方面的指导,促进思政教育与英语教育的交叉融合,推动传统英语学科的更新升级。
二、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各类课程思政的研究由来已久,现阶段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郭英剑(2020)指出,外语教育要基于高思想认识站位、担文化输出之责、培国家战略英才的视角,脱离狭隘的外语教育目标,构建外语教育的新使命。何艳华(2021)指出,新文科背景下融合外语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同时也指出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挖掘隐性思政元素、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重要启示。蔡基刚(2021)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的路径,指出教师应该通过教学选材开始,融入隐性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思路。衡清芝(2021)指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教学要从提高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丰富英语教材的思政内容、创新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加强制度建设这几方面提高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效果。
综上所述,已有的成果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理论层面,不少研究透彻分析过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价值;在实践层面,也有许多学者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渗透路径展开探究,基于现实经验和理论整合提出了学术观点,且部分观点已被教学论证。然而,相比之下,当前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探索相对薄弱。因此,文章致力于打破英语专业同质化研究聚集的局面,依据高校课程思政推进的新内涵,输出英语课程思政的通用化建设逻辑和以“英语写作”课程为例的可操作性对策。
三、“英语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文章以对比类说明文写作单元为例,从教学内容、设计理念与思路、语言与育人的融合三方面,具体阐述“英语写作”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性别差异”为主题,介绍对比类说明文的篇章特点和写作要领,并阐述信号词的用法和两种不同的布局模式。最终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掌握对比类说明文的写作。同时,通过对“Born to Be Different”一文的深度剖析,学生对性别差异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探讨,实现思辨能力循序有效的提升。此外,在语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思考Simon教授的科研精神、对比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润物细无声地植入育人理念,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紧扣文秋芳(2016)教授创立的产出导向法(POA),遵循“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步骤,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产出任务作为起点和驱动,并通过内容促成、形式促成、话语结构促成等教学环节,针对性地学习语篇的写作要领,最终以产出任务和评价结束整个教学流程,实现学用无缝衔接。
在驱动阶段,通过线上课程,学生完成:(1)阅读课本说明文语篇;(2)分析作者结论并提出质疑,同时从采访班级男女生,并统计、对比调查数据,验证自己的观点并为课前产出任务提供写作依据;(3)完成本单元写作产出任务,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激发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产出的意愿;(4)线上自评、生生互评,教师通过线上作业,诊断学情、组织师生讨论。
在促成阶段,教师从“内容”“语言形式”“话语结构”三个方面进行环环相扣的输入促成。同时为促成课堂输入与输出的紧密对接,教师将输入内容和输出操练一一对应,在促成环节设计了一系列产出子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中用,用中学”,逐级达成产出目标。在内容促成环节,学生完成:(1)小组展示采访任务,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语言输出能力和思辨能力;(2)围绕写作目的、语体、结构、语言、论证等要素对课前写作产出进行系统、科学、辩证的评价。(3)深度剖析范文,并对比课前产出任务,发现自身课前任务的优点和不足。在语言形式促成环节,学生通过句子改写练习、语篇合成等产出练习,学习对比类说明文信号词的使用;在话语结构促成环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口语表达”等方式,学习两种说明文对比模式。
在评价阶段,本单元采用文秋芳(2016)教授提出的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它包括课前准备、课内实施和课后活动三个阶段。教师事先对典型样本进行详批改;在教师的专业引领下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评价典型样本;学生课后自评或互评他人的作品;最后,教师通过普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学生的评价表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下面对本单元总产出任务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when they are interacting with the world的评价进行具体说明:
1.课前
学生在线完成写作产出任务。教师浏览作文,然后聚焦作文中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根据评价焦点选择典型样本并详批,然后根据重难点,编制相应练习,帮助学生解决上述普遍性问题。同时,将批改的结果在线反馈给学生并进行答疑和师生交流。
2.课中
教师首先布置评价任务的要求与步骤,然后通过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就评价样本提出修改方案。同时完成相应练习,以强化重点语言形式的掌握。
3.课后
学生根据课内评价步骤和要求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有计划地普查或抽查部分批改结果并总结、修改其中问题,最终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反馈给学生。
因此,本单元的评价模式可以概括为:集教师互评、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为一体的“多层次评价主体”;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一体的“多方位评价方式”;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为一体的“三位一体评价目标”,集“语言知识”“输出能力”“职业技能”“德育发展”为一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
(三)语言与育人的融合
本课程结合专业基础知识,设计了一系列思政元素并渗透到课程中。
在驱动环节,学生在阅读说明文语篇后分析作者结论,并对相应的观点提出质疑。同时,通过访谈、统计和对比,分析男女性别差异。此环节的“产生问题—提出观点—验证观点—得出结论”四个步骤和现场采访,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质疑、思辨的能力。
在内容促成环节,教师介绍范文所提及的科学家Simon教授及其优秀事迹,同时引申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等中国学者为科研献身的经历。本环节通过呈现科学家们的先进事迹,唤起学生的坚守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另外,在话语结构促成环节,教师提供一则西方批评中国人就餐习惯的报道,引导学生从餐具使用、餐盘摆放、座位排放、就餐礼仪等方面对比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异同,同时组织学生构建说明文语篇“Different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的思维导图。此环节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说明文对比的技巧,并能促进其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以及思辨能力的提升。
在评价环节,教师运用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对学生教学过程中各项产出子任务和总任务进行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此环节集多元化评价为一体,实现知识、能力、素质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本研究将育人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四大体系:1.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教育。通过写作素材的学习,了解西方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并通过与中国文化的对比,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家国情怀。2.科学探索精神和思辨能力教育。通过学习国家政策精神导向、时事新闻事件、传统故事、习总书记治国方针等多种语类,对比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3.道德素质和价值观教育。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事迹的呈现,结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和实践经验,唤起学生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素质的自觉性,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价值。4.合作精神和学习能力教育。通过线上、线下教学任务的布置,借助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生生讨论等学习方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本研究提出的以POA理念为指导的英语写作思政教学模式还处于初步试验阶段,仍需不断挖掘最新、最科学的思政素材,以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因此,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