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创新思考
2021-11-22吴涛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体育部
吴涛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体育部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怎样处理好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关系,促使两者深度融合,是当下高校体育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能够充分发挥出体育教育作用和功能,促进体育教育教学更加顺应素质教育需求。目前,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没有融合素质教育。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创新自身的理念和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把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有待创新
现如今,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层面来讲,教学理念仍然存在滞后的问题,无法满足素质教育培养发展需求。首先,体育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受到生活压力影响,严重威胁到人们身体健康,因此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学校领导,都需要明确体育教育教学的地位。但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高校都没有注重体育教育教学,过于注重专业教学,导致体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其次,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把体育教育当作是体育锻炼,课程安排方面运动内容要多于教育内容,没有顺应素质教育背景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1]。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片面的认为体育学习是为了锻炼身体,没有理解体育教学的内涵。
(二)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很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都没有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性开展教学活动,也没有结合学生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制定。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且要求教师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把提升学生素质作为重点内容,这样才可以把体育教学优势发挥出来,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该理念较为薄弱,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与理念[2]。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创新策略
(一)注重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创新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需要注重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转变成为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作为中心,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否定运动技术教学,而是淡化技术教学。具体来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顺应素质教育的特点,保证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促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特别是在选择教材内容方面,从宏观上需要突出内容民族性、多样性、科学性;从微观上需要突出娱乐性、健身性、实效性、趣味性、终身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3]。
(二)注重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出现了很多新型教学模式,如一体化型、三基型、三段型、并列型、俱乐部型等。新型教学模式具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也有不足的地方。若高校师资力量、体育设施、办学条件、锻炼时间均得到了许可,这几种新型教学模式相比,俱乐部型的优势最为突出。俱乐部型教学模式,不仅开设形式多种多样、方法灵活、内容丰富,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升学生运动水平[4]。该种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实用性、时代性等特点,在未来将会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主要模式。
(三)注重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特征,要求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摒除所有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传统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与区别对待,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爱好和特长,尽量提供给学生更多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进而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除了开设保健课、选修课、必修课外,还可以开设俱乐部体育专项训练、余暇体育等课程,进而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多种传媒,指引学生开展体育学习和训练。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从教师中心型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型,有效突出了主体性特点,满足素质教育需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组织、启发、鼓励方面,充分发挥出自身引导作用[5]。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终身参加运动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中长跑教学中,该体育项目可以对学生耐力进行培养,进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运动,如体转运动、肩部运动、头部运动等,然后把呼吸方法、自我监督心率教授给学生,促使学生学会两步一呼、两步一吸。紧接着,教师可以营造教学情境,如抗洪救灾情境,把学生进行分组,开展抢修水库比赛,哪组最快可以给予一些奖励。通过该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且,在情境教学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体育道德精神,促使学生了解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此外,教师可以指引学生每天进行跑步锻炼,且通过打卡的形式完成跑步任务,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提升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四)注重体育教育教学评价创新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把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运动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力,改善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以往传统的以运动成绩、技术水平为主的评价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发展需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创新教学评价理念,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时,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其中包括学生学习态度、体育训练情况、课堂参与情况等,以此为基础开展公正公平的评价。并且,在评价中需要充分结合以下几部分内容: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情况、技术和技能水平、运动成绩、能力培养、综合素质、身体素质等[6]。与此同时,在评价中需要淡化选拔功能和甄别功能,强化发展功能和激励功能,在评级内容中纳入学生的进步幅度。此外,在评价时需要适当增加过程评价占比,注重对过程评价方法的创新,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的利用,进而保证教学评价公正性、全面性、客观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体育素养和能力的发展。目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效果不佳,仍然有部分教师利用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培养学生体育素养,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把培养学生体育素养和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