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
2021-11-22⦿田瑾
⦿田 瑾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市魏桥实验学校)
我国教育部门正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教育的方向开始引导学生从抽象性思维向发散性思维转变,学生教育不再仅仅停留在课本之上,培养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面临的新要求。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显得越发重要。近些年来,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开始在学校中普及推广,本文就小学数学在实践教学中的意义及方法做出简要分析。
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方式以教材为主,实际应用教学不足,教师应该增加自身教学能力,合理规划教学进程,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对学生知识实际使用能力的培养。积极改进课堂的教学氛围,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有意愿主动学习,自觉主动去使用学到的知识。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将小学数学与实践联系起来,丰富数学的教学模式,可以加深学生学习过的知识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意愿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知识的延伸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那些地方,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课中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拘泥于书本和教材中的固有内容。千篇一律的背诵和演算只能让学生们产生厌倦的心理,把学生的头脑和思路完全束缚在一个范围之内,无法让孩子们完全掌握数学科目的深度和精髓。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为学生提高良好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二)增强学生全面素质 我国教育事业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素质,当代社会需要能够在团队中互相配合,具有集体精神的实用型人才。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和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在人际关系处理、社交活动中将要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通过学生分组、教学互动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锻炼相互之间的沟通、配合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互相补充。让小学生生深刻理解自己在不同团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在团队需要做的工作,提高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将日常生活与教材相结合,为同学们带来更生动、更真实的数学课程。教师通过课堂设计为同学们带来良好的学习氛围,将教材知识更立体化、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加强小数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设计 教师们应当对小学数学课程深入思考,提前设计好教学思路,准备好需要的道具,提高教学质量和授课的效率。同时教师应重点设计好教学的语言,应当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尽量生动活泼,在提高孩子们对课堂的兴趣的同时,有力地引导孩子们去掌握教材上的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地开发全新的教学方式,合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用品,例如跳绳、毽子等学生常用物品的统计,日常生活用品的计算和应用,学生身高、距离的测量,这些身边的事物往往能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数学教学中的公式和应用,通过对图形的接触也能够大幅度帮助学生未来对几何科学的学习。同时通过分组学习讨论帮助孩子加深学习印象。
(二)改善授课环境 我国教育对小学数学课的授课环境重视不够,教学场所通常局限于教室里。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改善授课环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主动学习,学生们不仅看得到,而且可以触摸,可以想象,仿佛融入于整个学习的氛围之中。而传统教育方式只能让学生在教室学习,不能调动学生感官全方位的接触,无法切实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感和数学计算的无穷魅力。教师可以选取一处自然景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近距离地观察现实中的风景、事物,与教材相对比,指导小学生们去计算小鸟、花朵、树木的数量或者长度,去欣赏假山、小桥、雕像的形状轮廓,小学生们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更能领会数学的魅力,与此同时,户外轻松的环境能够帮助学生们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对大自然总是充满憧憬和向往,通过这样的贴近实际生活的活动能够帮助同学们解放天性,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去学习知识。同时教师可在授课时,设计学生都站在景观的不同方位来观察景物的数量和形状,每一名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课程当中,通过距离、方位和高度的对比,让学生们充分理解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能够极大的加深学生们的记忆力,更立体地感受教材上的知识点。
三、结束语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数学知识可以使学生们能够理解教材上的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可以将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走出课本,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