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2021-11-22安阳师范学院马丽
文/安阳师范学院 马丽
一、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进入21世纪,图书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图书管理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随着电脑商用及娱乐信息功能的不断开发,其适用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军工领域,而是逐渐融入企业管理、休闲娱乐、教育教学等,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移动终端如信息软件、网站、APP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实现传统图书管理与信息科技的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对图书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够提升图书管理的效率。图书管理信息化包括图书知识本身的信息化,在完成图书纸质材料出版的同时,将所载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实现电子数据的同步更新;图书在使用借阅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主要是馆藏资源场所的信息化建设,如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设备以及借阅途径、手段、浏览设备的信息化。图书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减少大量图书库存所产生的搬运、借阅、晾晒等体力劳动,能够减少人工登记管理出现的低级错误,能够防止因图书遗失而出现的库存空白。
(二)对图书进行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服务水平。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馆藏资源进行改造提升,图书管理者与使用者能够根据所使用的数据库或者借阅软件迅速查找目标书籍的管理状况与库存状况,并锁定其所在状态。同时,信息化改造能够节省大量繁琐的人力劳动,让管理者有更多的精力提升服务水平。
(三)对图书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够突破图书载体的空间与物理限制,实现知识共享。知识信息化的实现,让知识有了分身术,不再受物理载体与空间地域的限制。可以实现同一载体的多次重复上传下载,实现远程教学与分享,有利于改善知识资源不均的问题。图书知识的信息化大大缩短了知识传播时间。以前纸质图书需要排版、校对再经过印刷、出版、邮寄等环节后才能到达读者手中,但是现在知识的信息化让这一时间大大缩短,排版校对后可以优先进行网络版权发行,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内获悉科研领域的最新动态,实现科研成果的最新化。
二、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历程与计算机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办公软件功能的不断优化,计算机管理与开发系统被广泛运用于各行业,专家学者也开始从理论与实践路径出发研发图书管理的信息化改造提升问题,我国图书的信息化改造之路由此开始。国家高度重视图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完善传统出版行业信息化改造的政策法规。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传统出版行业的信息化改造步伐,实现传统出版行业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打造以融媒体为主体的现代出版系统。通过资产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传媒集团,实现出版业的跨行业兼并,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规模效应”。我国各地不断完善图书管理的信息化措施,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底规模以上出版集团已达到出版物总量约82.35%的电子与信息化同步进程,较2018年同期提高了10.34个百分点,图书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程度达到了76.33%,较去年同期增长6.38个百分点,其中以科讯集团等为代表的技术公司正依托5G网络力推全自动移动图书馆。虽然我国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图书管理信息化意识或对信息化认识不全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知识呈现爆炸性增长。琳琅满目的信息与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导致传统图书受到巨大冲击。如果图书管理缺乏信息化建设将不可避免面临被淘汰的厄运。但仍有众多的图书管理人员缺乏信息化发展的思维,仍以扩张图书建设规模为重点,缺乏线上运营思维。图书知识的信息化、电子化进程缓慢或更新不及时,导致信息知识产权混乱、管理不到位或者缺失,不利于知识传播的电子化建设。
(二)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机制不完善。图书管理信息化需要有完善的机制体制作支撑,才能实现长久发展。目前,因为图书市场整体不景气,图书行业发展竞争力不强,利润有限,难以有效吸引资本的进入。导致行业整体处于松散状态。尤其是信息化建设各项机制不完善甚至缺失。如小规模的图书管理单位缺少基本的信息化改造进程安排;信息化改造后的图书管理,缺乏长远的信息化发展前景计划;地方政府缺乏图书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扶持政策;有的单位对于信息化建设后的管理制度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与办事流程;对于信息建设的网络安全缺乏足够的应对方案等等。
(三)图书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发展动力不足。虽然众多的图书场馆已经实现了网络借阅与管理,能够实现远程登录。但是管理者通常只是购买一个管理软件,然后由一线操作人员进行简单的数据录入与导出,借阅者也只是在局域网内进行简单的图书信息搜索。信息化的强大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图书信息化管理人员应以不断提升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手段为途径,优化并提升管理的有效性,通过提升图书信息化编辑水平,提升图书管理效率,提高图书信息化安全水平,但是专业化的图书管理人才尤其是信息化编辑、处理人才供不应求。
(四)图书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够。目前大多数图书因为版权问题或者网络安全问题,只能在局域网范围内开放使用权限。各地的图书场馆因为管理系统所采用的管理软件不同,难以实现库存资源的有效兼容。所以实际上馆藏资源只是实体馆藏书目的电子化复制,没有真正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和资源共享,信息化程度较低,共享范围较小。
三、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图书信息化管理体制。图书信息化管理绝不是引入一个管理软件就能简单实现的。要以软件为依托,与管理机制相结合;要以地方政府为依托,完善行业顶层规划,拟定本地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规划;明确主体责任部门与任务建设考核制度;协调实现不同部门行业与图书网络资源的有效融合与对接,待条件成熟时实现资源共享。要完善图书管理的各项保障机制,如专业人才引入与保障机制;系统的安全与保障机制;财政支撑与问题沟通协调机制,真正将图书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落到实处。
(二)注重完善信息化的具体路径与方法。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路径要结合当地图书信息化建设现状开展,同时要关注前沿信息化发展趋势,以提升读者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完善技术管理手段为依托,以优化数据库与办公软件为主要手段,既要关注当前读者的接受与理解情况,又要兼顾图书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要实现图书管理软件与读者借阅系统的有效兼容,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目前图书市场的借阅软件有很多,主要是依托windows10和vs2015作为操作平台,因此各地在选择具体的数据平台和管理软件的时候要选择兼容性强,影响范围大,有标准接口的操作平台,保证不同应用系统的共享共用。
(三)提高图书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意识。管理人员作为图书运营的后勤保障人员,对于图书的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与信息化相关的人员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借阅管理人员。根据各自的分工与面对的工作职责不同,建议相关单位与部门能够对他们开展分阶段、分批次、有重点的职业技能训练。对行政管理人员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与发展前景的培训,提高其对信息化发展的理解与认识,保证图书管理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要开展以职业道德与职业安全为主题的培训,使其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对于借阅管理人员要进行基础信息数据库使用熟练程度培训,保证他们能够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并能有效解决简单的操作故障,实现数据的有效导入与输出。
(四)在扩大资源共享基础上强化图书管理信息化安全保障。信息时代,数据的安全性被空前提高到了重要地位。目前大多数图书管理与借阅系统只能在局域网或小范围部门内通过有效身份识别或者管理人员授权后才能查看,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但即使这样,仍有恶意病毒或者黑客会攻击网站造成数据破坏或丢失。因此,如何有效保证各项数据与资源的安全成为各单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的主要做法是购买安全软件或者防火墙,同时加以身份识别。随着云计算与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隔离、虚拟化和Multitenancy等方案优化了不同数据和配置信息的安全隔离,有效保护了数据的安全与隐私。
四、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以人文本,将传统图书管理与信息化、智能化相结合,不断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展现独特的个性特点是图书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管理逐渐呈现出开放性、多样性与主动性的特点。其中开放性是指图书管理者与读者借助互联网逐渐摆脱了管理与借阅的时空限制,图书管理逐渐大众化、社会化,资料获取手段也丰富多彩,尤其是青年一代更倾向于通过电子书实现资料阅读;多样性是指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需求以及个人喜好各有不同,在网络资料日益丰富的当下,他们积极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阅读爱好与倾向;而图书管理则应该适应读者的个性特点,实现管理手段与模式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主动性与多样性紧密相关,是指图书管理应借助云技术和大数据,根据读者的借阅记录以及浏览习惯,为每位读者量身定制适合其阅读习惯的借阅计划,通过AI智能识别后,主动推送适合不同读者爱好的借阅资料,帮助他们快速获取所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