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研究
2021-11-22乔惠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
乔惠 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
心理素质训练对于自行车运动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自行车运动员心理特点展开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心理素质,以多元化模式从多个角度展开探索,从而制定符合当前心理素质训练的有效举措。
一、自行车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自行车运动员技术发挥与良好心理素质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当前研究表明大量运动训练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运动员提高自我把控能力,克服焦虑。而自行车运动员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在良好心理素质的引导下能够保证整体训练效果,使其以稳定的心态参与比赛,进而发挥自身技术水平。持续时间长、运动消耗量大作为自行车赛事的特点,长时间训练使得自行车运动员在其实际过程中需要保持良好的姿态,进一步维护技术动作稳定。不仅如此,还需要对自身高速前进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能量消耗,以保证能够实现长时间的拉锯战。而技术动作的稳定性与身体姿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也与运动员自我意识调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而自行车运动员通过心理素质训练能够实现神经元稳定目的,长时间保持良好状态。稳定状态的持续与神经元的持久性息息相关,神经细胞长期所产生的疲劳感在神经元的稳定下也逐渐变强,而越强的抵抗能力能够稳定运动员自身体态以及技术动作发挥。
二、自行车运动员心理特点与心理素质
自行车运动员在那认知能力方面,除正常的运动思维外,还要求具有较强的扣抽象概括能力,以增强组织能力,提高独立性与克服性,使其在比赛中能够带着深刻的批判性展现自身所具有的独立个体性质。而在情感与情绪方面,自行车运动员的情绪与情感两极风格多为丰富、热烈,但不能完全外露的情绪与情感使得运动员内在产生矛盾,而为增强个人与集体荣誉感,强化团队之间的友谊感应当重视心理素质训练。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在意志方面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良好的自制力能够面对诱惑而不动摇,并且提高自我承受能力以应对困难挫折。自行车运动员在自我意识管理方面已经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通过自我评价与自我监督等方式实现既定目标,以其在训练与比赛中树立较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随着训练与比赛的不断开展,自行车运动员已初步形成人生观,并能够对自己现状出发,积极思考未来发展,而对运动员心理特点的了解与掌握要求教练能够以心理素质训练为出发点开展各类活动与工作,只有了解建设运动员的心理特点,才能为后续心理素质训练提供有效信息。
三、自行车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一)设定明确目标 实时抗干扰训练
在目标设定时应重视其明确性与合理性,目的在于维持自行车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使其在有效的训练中能够处于长时间稳定。运动员因心理波动较大,自身年轻气盛,受外界因素干扰,而难以平心静气参与训练活动,若缺乏正确且合理的目标,则会受多重因素影响产生负面情绪。而自行车运动员在明确且合理的目标下不仅能够提高自身注意力,还能够将时间与精力放在自身发展中,以有效完成目标。提高注意力,能够增强运动员的抗干扰能力,总目标的设立可以以阶段性小目标进行连贯性梳理,明确的目标应当量化,避免含糊不清。除此之外,还应当符合自行车运动员当前自身情况与实际技术水平,避免因盲目自大或自卑的心理进行目标设定。自行车比赛模拟训练的必要性安排作为正式比赛之前的重要工作,教练员在模拟比赛训练中应当加注抗干扰选项,如裁判误判、现场噪音、违规操作等内容,使自行车运动员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更为直接的面对干扰,以提升其应对能力。而以比赛形式进行抗干扰训练时,对于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所提出的干扰问题,以模拟干扰提高起解决问题的速度,强化主观意愿,以提高训练效果。首先,培养积极的思维能力,在日常训练与比赛中自行车运动员所获取的信息需要通过感知进行大脑输送,如比赛时的赛道实际情况、自身状态、同类比赛对手情况,通过分析与判断进行筛选,以清晰的认知搭建预见性判断结构,为后续自身行为动作作出引导。其次,具有较为强烈的参与动机,在日常训练与正规比赛条件下自行车运动员应当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及学习,只有通过刻苦的训练才能实现个人目标后取得团队荣誉。再其次,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速度快、对抗性强、整体动作幅度大,作为自动自行车运动时的特点,较强的感知能力是自行车运动员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运动过程中只有应用较强的感知能力参与相关活动,才能实现良好动作结构感与速度性,保证及整体空间感提高动作节奏感。通过距离方位的准确判断结合周围环境变化调整自身当下所选择的技术性动作。最后,稳定情绪、情感,在日常训练与比赛过程中自行车运动员所遇到的突发情况不胜其数,因而,保证稳定的情绪,积极乐观面对各种事情,才能以坚定的意志对抗压力,进而积极参与到训练和比赛中。
(二)加强自信训练 心理与技术相结合
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与自信心的建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练员与自行车运动员的内心谈话能够使运动员正视自身内心,并以对现阶段自己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进行分析,以提高自我效能感。除此之外,教练员引导自行车运动员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做好比赛准备,以较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方式给予自我肯定,进而使得自行车运动员神经处于持续兴奋状态,激发 运动员的热情,使运动员能够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下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心理素质训练与技术训练相辅相成,两者的特殊学术性要求教练员在自行车运动员指导训练过程中融入心理素质训练,目的在于强化两者训练效果,以训练运动员掌握关键性技术。加强自信训练,心理与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掌握重点,还能够快速建立动作表象,强化肢体动作,为后续训练奠定扎实基础。
(三)注重心理评定 加强情绪控制训练
情绪控制能力作为自行车运动员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因多数运动员年纪较小,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生理与心理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若无法冷静对待事情,以激动的情绪,则会影响技术水平发挥。因而,心理素质训练的目的在于缓解暴躁、起伏的情绪,以控制训练为主开展各项工作。首先,训练运动员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作为当前自行车运动员的首要工作,是教练员在运动员遭受挫折时引导其以鉴定信念提醒自己,不断缓和与梳理紧张焦躁的情绪,并与运动员进行回忆以往快乐的事情,树立运动员的自信,相信自身实力。另外,对情绪体验予以丰富,教练应当打破传统训练原则,采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带领运动员参与多类比赛,使其能够在丰富的情绪体验下缓解紧张情绪。而在规划与心理素质训练内容时应当保证其内容的针对性,教练员在设计相关内容是应当优先测评自行车运动员当前心理状况采取问卷调查法的方式,目的在于对当前心理发展特征进行既定性考虑,融合自行车运动项目特点。在心理测评类目中融合多项选择,使其能够在自我评价时中表证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训练员通过调查问卷掌握自行车运动员的信息,依据当前心理状态发展情况及其实际规律制定相关内容,选择合理的方法加强情绪控制训练,开展心理素质活动。
四、总结
从小培养运动员的心理品质,使得其在训练与比赛中能够正确认知自己的状态与能力,进而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参与比赛,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应当正视自身所承担的责任,进而以既定目标进行努力,充满信心,不断探索寻找自我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