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生态旅游视域下
2021-11-22王恺祺程丽云
胡 洋,王恺祺,程丽云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
随着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人们对“绿色生活”理念认识的提升,生态旅游逐渐步入大众视野。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强调生态系统的原始性、本土性以及生态性,处于我国东北边陲的赫哲族正拥有这种生态特质。在赫哲族地区构建以传统渔猎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不仅能兴边富民,还能传承与弘扬赫哲族优秀渔猎文化。
一、发展的必要性
(一)传承民族特色文化
赫哲族不仅是我国少数民族,更是我国北方唯一的渔猎民族,据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赫哲族居民共5 354 人。随着民族内部人口流动以及外来人口的涌入,赫哲族正与其周边民族,特别是汉族,进行着不断交流与融合,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正逐渐消退。正如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一样,人类社会也需要文化多样性的支持,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的强烈呼吁,少数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独特性以及返璞归真的生态环境,愈发受到大众喜爱。赫哲族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其中渔猎文化传统自然观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万物有灵论”是赫哲族渔猎文化传统自然观的核心内容,这促进了该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野生动物”等生态理念的形成。
因此,将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融入生态旅游中去,能在潜移默化中深化赫哲族自身优秀文化,稳固民族精神根基。不仅能使赫哲族人民自身认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价值,又能促进大众了解赫哲族,并传承与弘扬赫哲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助力国家生态建设
2021 年4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时强调:“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它不仅是国家重点发展与推动的工程建设,也是大众追求品质生活的共识。
实施赫哲族生态旅游建设,吸引全国各地人民群众到此参观,有利于传播赫哲族渔猎文化。这不仅能加深赫哲人自身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能使该民族优秀生态文化走入大众视野,产生“蝴蝶效应”,为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添砖加瓦,为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力。
(三)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2019 年9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到:“要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随着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推进,抓吉赫哲族村积极探索致富道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2020 年,当地的途远驿站网红民宿,凭借其独特造型以及浓郁鲜明的赫哲风情,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仅在试运行阶段就已接待游客近千人次。
抓吉赫哲族村依托国家兴边富民政策,将当地独特自然资源以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力,不仅提高当地居民生活环境,还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二、发展的可行性
(一)国家政策为赫哲族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随着国家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也在不断深化。因此,抓住国家机遇至关重要。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查干湖了解生态保护情况时曾强调:“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由此可以看出,在利用自身资源开发生态旅游的同时,充分融合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渔猎文化,将民族精神与文化注入生态旅游当中,使生态旅游“活”起来,那么赫哲族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将迈上新台阶。
(二)大众需求为赫哲族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消费潜能
2020 年,党和国家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中华民族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当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体现得更加明显。相较于传统旅游模式,为兴趣出发的旅游时代已经到来。2020 年,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了《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文件指出:“当前我国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2019 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 500 亿元。”赫哲族地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极具魅力,契合大众消费心理。而大众的这种旅游需求,为赫哲族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庞大的消费力量。
(三)特色资源为赫哲族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从赫哲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角度出发,赫哲族世代居住在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等沿岸地区,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所在区域不仅四季分明、风光秀丽,而且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盛产鱼类。从赫哲族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角度出发,渔猎文化是赫哲族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首先,赫哲族拥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捕鱼是赫哲族人赖以生存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生产技能,也是赫哲族人民从远古时期传承至今的重要民俗。渔民们会根据水域情况、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以及活动范围来进行有规律的捕捞。狩猎也是赫哲族先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古时赫哲族人多用弓箭、伏弩、木夹子等各种狩猎工具进行狩猎,由此来解决食物以及衣物等方面的需求。其次,赫哲族蕴含着极富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从赫哲族传统服饰文化来看,不同的颜色款式都有着独特的寓意。赫哲族先民把色彩赋予了人性和联想,认为蓝色是天弯和星光的本色,是吉祥的颜色,萨满神裙的底色就用蓝色,其下摆用黑色纹镶边,意味着水天相连。最后,渔猎文化为赫哲族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特殊的人文环境支持。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均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在保护地区生态环境以及不破坏民族文化的条件下进行合理开发。
三、融入生态旅游的模式
(一)体验式旅游模式
体验式旅游是一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有一定程序的、顾客需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的、追求舒畅而独特感受的旅游方式。总的来说,就是让游客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对于赫哲族而言,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文化旅游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从时间上来看,夏冬两季是赫哲族旅游旺季,因此,重点建设适合夏冬两季的体验性旅游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及游客需求,给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感。
除了传统的参观当地民族博物馆以及文化馆,了解赫哲族历史外,让游客参与到当地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失为一项独特的体验。以赫哲族传统鱼皮制作技艺为例,开设赫哲族传统鱼皮制作技艺体验馆,从展示鱼皮制作成品,到学习当地赫哲族人缝制鱼皮工艺品手法,再亲身体验,参与到其中一项易上手的步骤中去,既能使游客近距离接触到赫哲族传统文化,又能使游客轻松感受赫哲族渔猎文化不可复制的独特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将赫哲族优秀渔猎文化融入生态旅游,在休闲以及娱乐中,使大众轻松了解赫哲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宝贵的民族精神,不失为一种合理传承优秀赫哲族渔猎文化的良策。
(二)旅游衍生产品营销模式
旅游产品营销模式有文化营销、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等。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放松与享受,游客逐渐减弱了对传统营销的消费兴趣。因此,赫哲族可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对游客进行定制营销。
一方面,在食品类上,赫哲族以对鱼类别具特色的加工而闻名。因此,当地人不妨将鱼肉干、鱼肉松等特色食品发展成为地域或民族品牌,在互联网以及实体店双边销售,做到包装以及规格多样化。这既符合网购消费者需求,也能适应游客“轻装上阵”心理,使当地经济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在工艺品类上,鱼皮画与桦树皮工艺品均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但赫哲族文化产品在大众面前的曝光率不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比如入驻当下知名度较高的电商平台,创立本民族独有的赫哲族品牌。在平台内进行赫哲族鱼皮画、鱼皮手工艺品以及桦树皮工艺品的售卖,积累本民族品牌爱好者,打响品牌知名度,使赫哲族走进大众视野。精美工艺品投入互联网市场,使赫哲族人民获得实际收益,实现在获得利润与知名度的前提下,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赫哲族传承至今的优秀渔猎文化。
(三)新媒体宣传模式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数字化和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和网络平台。现如今,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高,民众基本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解各种国家政策、娱乐新闻等。因此,互联网是一个不错的契机。
赫哲族可通过微信公众号以及H5 等方式宣传本民族特色活动。H5 是指第五代HTML,简单地说,H5 可以将文章、图片、视频三者融合起来,相比冗长枯燥的文字以及主旨不明确的图片来说,H5 在传达效果上有很大提升。现了解到,赫哲族传统节日——乌日贡大会虽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并没有与其性质相似的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那样的知名度,其主要原因依旧是曝光率不够、知名度不高,为此而来的游客也不多。因此,加大对赫哲族乌日贡大会的宣传力度尤为重要。赫哲族可利用该宣传模式,通过线下编辑高质量内容,线上发布宣传信息,使民众利用碎片时间观看H5 链接,了解赫哲族文化。这不仅可以使更多互联网用户足不出户了解这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还为赫哲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积累了更多的潜在游客。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走向商业化和市场化,赫哲族生态旅游融合民族特色渔猎文化,不仅可以促进赫哲族当地旅游业发展,改善民生,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赫哲族这个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这既是对赫哲族“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保护野生动物”等优秀生态理念的大力宣传,也是保护与传承赫哲族优秀渔猎文化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