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融合策略分析

2021-11-22杨颖武汉学院

灌篮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体育课程

杨颖 武汉学院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建设愈发深入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积极探索“专业+思政”教学改革模式,研究资料表明,已有高等数学、市场营销、生物化学、药剂学、工业设计、化工等不同的专业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体育课程中的羽毛球、篮球、武术、排球等具体运动项目均有思政元素的相关探讨和成功案例。随着体教融合的不断推进,体育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和价值的合力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功能的作用和思政教学的实践亦愈发受到重视和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体育项目种类繁多,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融合,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诸多研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包括理论知识点的挖掘,研究哲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对失败案例的反思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为切入点等等。如何收集和挖掘思政元素,同行同向体育课程与思政,充分发挥体育育人方面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体系,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二、高校体育与思政教学的充要性分析

(一)高校体育为思政教学提供充分条件

从宏观角度,体育强国建设将体育站在更高的政治舞台,有着“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纵观体育的发展史,既有奥运健儿奋斗拼搏的体育精神贯穿始终,又有中国体育文化走出国门促进了国际间交流。高校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体质及塑造人格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从微观角度,体育涵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体育训练要持之以恒,不断克服惰性,冲破体能极限,强化运动技能,在经年累月的锲而不舍中挥洒汗水;体育涵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团体体育项目诸如篮球等,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齐心合力,凝成合作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体育涵有遵守规则意识,体育竞技规则要求所有参赛者必须遵守。因此,高校体育为思政教学提供了充分条件。

(二)课程思政是高校体育“育人”的必要条件

从顶层设计入手,《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两个重磅文件的先后出台,明确指出,高校不分大小,教师不分贵贱,课程不分内容,全部都肩负着承担好育人责任的使命;并对体育类课程目标体系提出了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等要求。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中的组成部分,亦肩负着“承担好育人”的责任,有着将理论健康知识、运动技能、竞赛规则等专业知识教学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的任务。

从体育实践角度,体育训练是一项长期、枯燥而艰苦的过程,其中难免产生懈怠和懒惰的消极情绪;体育竞技充满竞争性,运动员为了胜利而不得不努力拼搏奋战。思政教育鼓励其训练过程要有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其竞技比赛中要有爱国主义和集体荣誉感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气度。因此,课程思政是高校体育“育人”的必要条件。

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融合策略分析

(一)以目标为导向,细化体育运动项目

课程思政纲要明确了体育类课程目标体系,然而,体育项目是大项目,体育项目涉及种类繁多,仅以北京奥运会比赛项目为例,大项28项,其中田径有46个小项;体育课程是大课程,不同地区和院校开设体育课程不一,但涉及足球、篮球、网球、排球、游泳、滑冰、武术等几种或多种,大团体与小团体,水上与陆地,传统与现代,其训练规律、技能技巧、竞技规则、历史文化等特点各异。因此,挖掘及融合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需要联系实际,落地落实,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课程,明确各自“思政元素”的具体目标,以及达到该目标所进行的详细教学计划,并规定课时分配,同时,有利于不同体育教师各司其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寓思政元素于运动项目之中。例如武术和大球类项目,前者强调抱拳礼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后者更注重团队合作意识等的培养。

(二)以学生为中心,从体育实践中寻找思政元素

对一件事物的认知过程,是“实践—认知—实践”的往复循环,以期望达到认知和实践双双逐步深化和提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从体育实践中,寻找学生存在的问题,将“实践问题”通过解决、反思、总结,丰富“认知”内涵,从而探索体育思政元素。例如,在理论教学中,涉及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营养等,灌输健康第一的理念;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提升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在竞技比赛中,强调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课余中,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等。

(三)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因时而变,随事而制,鼓励创新

所谓“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强调对于事情的处理要结合具体环境、当下形势的不同而变通,鼓励创新。一方面,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国内国际时事热点问题时有发生、科技发展迅猛,课程思政内容及形式在不断与时俱进,因此在体育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也要把准方向,摸准脉搏,不断创新。例如疫情下,各大体育赛事被迫取消或延期,运动员不仅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训练,并且为战“疫”做出了卓越贡献,深入挖掘好中国战“疫”中的故事和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世界。

另一方面,转化教学场景。依靠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将体育课程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赋予体育课程思政的沉浸式体验。例如,走进体育类博物馆,展览珍贵藏品,感受体育历史底蕴。

(四)以制度为保障,规范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深入挖掘及融合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同样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保障体系,规范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完善教师的培训制度,从教学理念入手,并不断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学内容;完善教材的研发制度,跟随时代脉搏,以真实的体育故事为载体,结合成功教学经验,开展体育专项思政课程的教材编制与课题研究,把握体育课程思政规律和价值取向,突出教材的特色优势;完善教学的评价制度,从教师的教学质量出发,立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认知及价值观念,从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体育思政实施效果、学生满意度等方面着手,将教学评价制度多元化;建立定期研讨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思政教师、学生代表与团委、宣传等相关部门协同工作,建立定期研讨制度,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为教学提供更多信息资源与建设性建议。

(五)融合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挖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注重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纲要的目标要求。中国作为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及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其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和传承,承载了各民族的风格特色和文化底蕴,对我国现代社会的经济文明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以武术为例,既提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意志磨炼,又兼具“习武先习德”的身心修养和“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操。

挖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应坚持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整理、分析和选择,使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合理、科学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一方面,将各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武术、舞龙、射艺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传统体育训练及竞技。另一方面,编制具体的传统体育项目教材。教材内容的收集和创编要融入体育课程思政规律和价值取向,体现时代性和民族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六)重视师资建设和榜样教育

实践表明,教师在推动体育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赋予高校体育思政新目标、新要求,推动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改进和完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为着力点,努力将其落到实处。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体育专业知识,同时兼具将体育课程隐性中的思政元素显性化的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学习和思考“思政元素”的具体内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另外,重视榜样教育,邀请体育明星、先进人物、行业楷模走进课堂,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讲述背后的励志故事,传递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正能量。例如,姚明等篮球明星,李娜等网球明星以及排球女将们,让学生感受体育文化,学习体育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运动兴趣。

四、总结

综上所述,“思政”与“体育”的关系,应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挖掘及融合思政元素,不仅需要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明确各自“思政元素”具体内容与课时分配,还应在体育实践中,从实际问题出发,总结反思“思政元素”的内容,更要紧跟新时代,把握当下国情,并且从制度上构建保障体系,另外,需要以传统体育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从而挖掘传统体育文化,并且,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首先要从“思政元素”的“是什么”角度,“为什么”角度,“怎么做”角度有正确的理解和清晰的认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不断深入,如何完善课程思政推进的内生动力,让学生彻底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和“学来做什么”的终极意义,建立“思政课教师、体育课教师、知名运动员、教练员组成的教学协同创新团队”成为借鉴。

猜你喜欢

思政体育课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